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范铸工艺发展的新阶段,极具特色的繁复透空青铜器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透空一词主要强调这类青铜器的空间结构特点。透空青铜器的雏形可追溯到西周中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战国中晚期达到鼎盛,器物型制和附饰与楚文化青铜器相似,是在陶范铸造青铜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透空青铜器纹饰区都存在分型面,是陶范铸造技术范面修饰的延伸和发展,与失蜡铸件的软模根本不同。透空青铜器纹饰单元的小孔、交织的铜梗等,是范铸工艺的创新性运用。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铜盘附饰中的铜梗,其表面褶皱并非失蜡铸造的直接证据,而是典型范铸工艺中内腔流铜不畅的表现,是因为泥芯上流铜腔道过长或弯曲过多,与失蜡铸造无关。先秦透空青铜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发展,是对范铸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对于古代音乐的研究印证了七声音阶、十二律的音乐等众多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编钟的铸造艺术也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高超铸造水平特别是青铜器范铸技术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博物馆》2009,(3):70-70
中国钱币博物馆经过悉心准备,于2006年3月隆重推出“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展”,本次展览是中国钱币博物馆重点科研课题“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其主要在于通过模拟铸钱工艺,研究其发展演变过程,解开中国古代两千五百多年前铸钱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萌芽于原始社会后期,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青铜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一种特殊用途,即作为金文档案的载体材料而存在,它作为历史上档案载体材料的一种,对金文档案的出现、发展、消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青铜器文化的形成期是距今4500至4000年的龙山时代,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转变时期指青铜器逐步被铁器取代的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不仅数量大减,且由原来的礼乐兵器及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重要场合使用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用具。云南的青铜文化始于滇东北地区,兴盛于滇西地区,完成于滇中地区。目前考古学的研究一般把云南青铜文化划分为5个类型即:滇池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的载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继续发展并臻于成熟,黄河流域旱地精耕细作体系基本形成,反映到农书的编辑活动发展上就是以《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大量涌现。本文从编辑学的角度,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农书的编辑实践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梳理出该时期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活动的整体概貌。  相似文献   

7.
错金银抱鱼铜带钩形制独特,构思新颖,制作精美,堪称铜器铸造工艺的经典之作。在全面收集此类带钩的基础之上,笔者通过对其材质、工艺、形制、铭文和图像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源自同一带钩铸造传统,甚至可能是出自同一作坊。再根据有出土背景的材料进行推断,认为这类带钩的制作年代大致在三国时期,而不是以往学术界所说的两汉时期。仅少数带钩的使用年代延续到了西晋。整个带钩的造型为神人抱鱼主题,其图像来源于湖南、湖北一带的早期艺术题材。这类带钩出土范围的集中性也暗示,其构思可能源自古代三苗先民的祖先神。铭文内容则进一步显示,其整体寓意可能是佩戴者希望通过某种神奇的魔力以达到骁勇善战的心愿。总之,此类带钩虽然流行时间较短,但是分布范围较广,是三国西晋时期中高级武将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错金银抱鱼铜带钩形制独特,构思新颖,制作精美,堪称铜器铸造工艺的经典之作。在全面收集此类带钩的基础之上,笔者通过对其材质、工艺、形制、铭文和图像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源自同一带钩铸造传统,甚至可能是出自同一作坊。再根据有出土背景的材料进行推断,认为这类带钩的制作年代大致在三国时期,而不是以往学术界所说的两汉时期。仅少数带钩的使用年代延续到了西晋。整个带钩的造型为神人抱鱼主题,其图像来源于湖南、湖北一带的早期艺术题材。这类带钩出土范围的集中性也暗示,其构思可能源自古代三苗先民的祖先神。铭文内容则进一步显示,其整体寓意可能是佩戴者希望通过某种神奇的魔力以达到骁勇善战的心愿。总之,此类带钩虽然流行时间较短,但是分布范围较广,是三国西晋时期中高级武将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夏商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夏朝的青铜器发现较少,夏朝处在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时期。所出土的文物大多停留在青铜石刀层次,青铜器制造技术尚不成熟。而商朝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顶盛时期,青铜器冶炼技术高超,出土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商朝以后,随着铁器的冶炼与使用,青铜器逐渐暗淡下去。  相似文献   

10.
正在远古的夏、商、周时期,有一种独特的档案书写方式———用铸刻的方式将文字记录在或厚重或精巧的青铜器物上。人们把上面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是"吉金文"的简称。另一个名称叫"钟鼎文",是因为很多的金文都铭刻在钟和鼎上的缘故。中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  相似文献   

11.
饼形黄金货币是中国早期黄金货币类型之一,滥觞于战国时期。战国金饼货币主要有平板实心金饼、凹面实心金饼和中空金饼三种形制,以平板实心金饼出现得最早。战国中空金饼又分为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在海昏侯墓出土真正的马蹄金和麟趾金之前,一直被误认为是马蹄金和麟趾金。秦朝和西汉初年,战国时期的实心金饼形制继续流行。大致在西汉文景时期和汉武帝初年,凹面实心金饼开始成为西汉的主流黄金货币类型,在昭宣中兴时期最为繁盛,并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和新莽时期。西汉主流金饼货币以西安谭家乡出土的金饼和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为代表,其特点是正面密布龟裂纹,并普遍打印"V"形戳印。东汉时期,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金饼货币属性消退,变成了贮藏财富。当时,西汉主流金饼的铸造工艺均已失传,出现了对西汉主流金饼的仿制品种。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2月16日下午,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观看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等展览。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来到我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参观了后母戊鼎和大盂鼎等镇馆之宝。在国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前,梅德韦杰夫总理认真观看,详细询问鼎的用途和制作工艺,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当得知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如此高峰,  相似文献   

13.
金朝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铜钱的铸造和管理是这一时期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陵、世宗年间,政府大量收集铜材用以铸钱,又以实行短陌、推行铜禁、屡次限钱等措施力图解决钱荒问题,但收效甚微。铸钱过程中出现的“病民”、“多费”等问题最终迫使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金朝铜钱以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在中国货币史上留下了特殊印记。  相似文献   

14.
选举史研究是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曾先后出现过贵族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几种不同的选官制度。其中的察举制起源于西汉的文帝、景帝和武帝之时,终止于隋唐之际,前后实行长达800年之久,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察举制度的变迁史,对于研究秦汉帝国的官僚政治和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的兴衰以及隋唐科举制度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察举制度的研究,史学界已有许多  相似文献   

15.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16.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二节我国原始的书籍 (二)铸在青铜器上的书我国商代和西周是使用青铜器极盛的时期,许多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些文字和甲骨文同样,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青铜是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所以叫做青铜。它比红铜(纯铜)的熔点低,硬度大,  相似文献   

18.
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窑子头乡后寨村西约2公里的山前黄土台地上,地处北方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地带.2019年至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朔州当地文物部门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东周至辽金时期墓葬400余座,以东周及秦汉墓葬为主,约占98%;另有个别北魏、唐及辽金时期墓葬.其中的3座小型唐墓,为朔州地区发现的...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历经400余年,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开创阶段。多数学者在研究中一般都把秦汉两朝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文亦从之。本文从文献的起源和定义出发,着重就秦汉时期文献的发展与管理进行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铜版冥币是所有楚仿金版冥币中最罕见的一类,目前仅发现于安徽寿县李三孤堆以及河南淮阳平粮台两座高等级楚墓中。关于安徽博物院藏李三孤堆墓出土的60件楚铜版冥币,尚未进行材料的全面披露。文章在公布楚铜版冥币信息的基础上对其来源、分型、与墓葬等级关系、铸造工艺等进行梳理与考证。通过对铜版冥币的类型学研究可知,铜版冥币分为龟板形与圆饼形两类,两种类型可与金版实币严格对应。运用XRF射线荧光检测设备对4件铜版冥币的合金成分进行检测,并与蚁鼻钱铸造工艺、合金成分进行对比,发现铜版冥币为陶范“一器一范”铸造的、以铜锡为主要成分的铜锡型青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