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瑶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12):99-112
清代皇室书画活动在乾隆时臻于鼎盛,乾隆本人博雅崇文、身体力行,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大型书画著录的编纂,到宫廷画院名家云集、佳作频出,无不显示宫廷内部书画鉴藏、创作活动繁荣昌盛的局面。对此,今人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对于宫廷之外皇族成员书画创作与鉴藏活动的研究却显得异常薄弱。活跃于乾隆时期的鉴藏家辅国公永璥,即是清代书画史、鉴藏史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人物。本文从考索永璥交游入手,以文献与作品结合,梳理出永璥的交游轮廓与收藏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永璥的收藏活动和鉴赏水平进行初步探讨。这对研究游离于权力核心之外的皇族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就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7)
自元内府设立奎章阁开始,书画鉴定这一职事有了官方可寻的历史。奎章阁建立后不久,书画鉴藏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官方认可的书画鉴定职衔—鉴书博士,柯九思即是第一位鉴书博士。柯九思任职奎章阁期间,大量审阅元内府的书画藏品,其多年研习书画的实践经验和鉴定才能得以施展,同时也使奎章阁的鉴赏活动有了权威性,丰富了元内府的书画收藏。柯九思的很多题跋是在奎章阁任职期间所题写,据此可一窥柯九思鉴定书画的功力、理念及个人收藏倾向。本文从柯九思现存题跋墨迹入手,考察其书画收藏鉴赏和交游,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元代皇室收藏的盛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8)
"石渠"之称,来源于汉初萧何在未央殿北建造石渠阁,收藏入关所得的秦代图籍。而《石渠宝笈》是清内府书画收藏的著录,是对宫廷书画收藏的系统整理和信息登载。《石渠宝笈》初续三编的编录过程,也是鉴定整理的过程。编纂者的工作包括辨别真伪,进行筛选、著录和考证。对决定入录者,记其尺寸、本地、书体、画法、内容、题跋、印章等信息,还要考订作者、相关人物、流传过程,以按语形式标出。因此也可以说,此书还是参与整理编纂者治学能力集大成的体现。人们渴望出版图文并茂的《石渠宝笈》,在于这种影印著录原文与彩色图像的全信息对照,不仅将满足创作、鉴定、收藏、欣赏、学习、借鉴的需要,而且为研究故宫旧藏书画在流传中发生的变化提供了方便,也会为书画艺术史的研究——无论在架起语言与图像的桥梁上,还是解释造假背景的手段上,都因系统资料的推出而发现引人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时敏是清初时期四王画派著名书画家之一,深受董其昌等人影响,极为推崇古法,书画创作风格独特。本文介绍了王时敏书画创作情况,对其三个时期的书画交游活动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创作特色和书画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5)
吴湖帆先生(1894-1968)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代表画家之一。父母两系、姻亲潘家,都以书画收藏扬名于世,加以个人增益,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他的沪上居寓几成为江南书画鉴识的"沙龙"。身处中国画变革的时代,"变"当然是一时之盛。"新信息"的来临对20世纪中国书画的影响,已异于往昔,追索宋元的画意,成了中国绘画界的现象之一,开启了另一种新"摹古"风,这可从吴湖帆作品的摹古风画历来印证。吴湖帆曾三次担任故宫博物院书画展览审查委员,得览故宫博物院书画。《吴湖帆文稿》中可以读出他对当年所见的故宫名画的鉴识意见,如对燕文贵、江参、谢时臣,都有先见之明,以今日的更多资料比对,也给吾人以讨论的余地。吴湖帆1938年获藏黄公望《剩山图》前一年,指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伪,可见其高明处。 相似文献
6.
书、画、印的结合,为中国绘画艺术所独有。在书画上用印,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创造,在东方艺术中颇具特色。印章与书画的结合约发端于唐代,标志着印章从单一的信用凭证实用功能而转向艺术化。后经宋、元两代发展创新,到明清时期,印章艺术已达到了流派崛起的鼎盛时期。 书画鉴藏印在书画上不仅具有持信功用,而且在书画领域里也具有另一种表现形式。鉴藏印的开始使用并无什么目的,但不久人们就发现了这种用印方式对书画作品具有完整 相似文献
7.
8.
许春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2):96-106
董其昌入仕后积极结交周围显贵,从而获观了大量书画名迹。尤其是护送馆师灵柩还乡一事,不仅使其在朝野上下赢得一致赞誉,为日后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因此结识了众多地方官员,这些官员虽然不会直接助力于其仕途晋升,但为其书画鉴赏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推动力。此外,仕途的顺利及对书画的喜爱吸引了众多书画商慕名而至,一方面使董氏书画收藏得以迅速扩充,另一方面也对其书画名望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自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入仕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乞休还乡,近十年时间里,董氏书画名望与政治生涯第一次产生关联,表现出一种"书因人贵"的单向影响关系,即政治生涯有效地促进了书画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董氏书画名望的传播,研究这一时期董其昌享有书画盛名的原因因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严嵩父子的书画藏品目录以籍官簿这种官方档案的方式保存下来,后流播坊间,衍生出多种节录本、重编本.官方委托的编录者文嘉是苏州著名的书画鉴藏家.文嘉后把严氏籍官簿书画简目增订为提要目录,多记江南藏家,反映了他所属的江南士人鉴藏圈与权官在艺术收藏上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光绪朝中期,围绕权臣孙毓汶,形成了由张荫桓等朝中要员构成的京师官员书画鉴藏群体.民国时期,《艺林月刊》所连载的孙毓汶与张荫桓"商榷书画"的五十通书信——《孙莱山遗札》,是研究孙毓汶书画鉴藏活动及观念的重要文献.通过考证系年可知,这批信札写于1895年11月至1896年4月间,因甲午战败而引咎致仕的孙毓汶,居于北京城南丞...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对收藏的爱好数千年从未间断,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收藏盛世的局面一度受挫,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也得到巨大的改善,为人们从事收藏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电视,也顺应潮流而开办鉴藏类节目.除了中央电视台二套<艺术品投资>、<鉴宝>和<寻宝>栏目以外,地方电视台也纷纷举办此类节目.鉴藏类电视节目是在当代收藏热的背景下产生,所以鉴藏活动影响并决定该类电视节目的制作. 相似文献
12.
对王永钊先生仰慕已久,总想找机会向他讨教,却苦无门道,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与先生邂逅,从此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对先生的认识与了解与日渐深。先生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福建福州苍霞洲的一个盐商之家。祖上虽为富贾,可到先生出生之时,已家道中落。先生幼年无缘“阔少”,却饱尝生活之艰辛。苍霞为八闽旧时通商口岸,繁华之极,那里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先生自小天资颖悟,对周边的古道、遗墨兴趣浓厚,以至时常流连忘返。对当时的民俗文化也津津乐道,打小就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和敬仰。墨人阿四伯,大名吴世辉,乃国民党遗僚,精通翰墨,家中藏… 相似文献
13.
14.
冒广生与孟森皆为上世纪著名文史大家,二人虽有往还,然并非契合。二人交游之始,乃为孟森所作之《丁香花》一文,文中于冒广生之言多有批评。而其后,孟森又有函致冒广生,代为澄清厚诬冒氏先辈之词。然冒广生虽全然接受孟森之研究成果,而对孟森其人,则似始终未尝谅解,此亦二氏交游之不见记载之缘由。 相似文献
15.
张文虎是清代后期校勘名家,陈奂则为清代著名《诗经》学家。两人之间的友谊,正可反映当日学者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状态。本文主要以张文虎著作为中心,钩稽两人交游史料,以尽力还原两人交游的细节,并借此探索当时学术发展与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6.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是明末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在华28年,他调整传教政策,奉行"上层路线",广泛结交中国儒士,得到了士大夫的接纳与认同,他们以赠诗的方式表达对利玛窦的认同与情谊,赠诗彰显了中西交流的文化意义。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初七日,利玛窦奉耶稣会远东视察员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o,1539—1606年)之命来到澳门,次年九月初十日,随同另一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年)抵达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在华传教会所。 相似文献
17.
明末僧读彻苍雪,以滇人入主苏州华山,名重一方.其交游广泛,与丽江土司木增的一段因缘尤为重要,然长期湮没不彰.木增发愿刻印久佚之《华严忏仪》一经,通过结识苍雪、担当以及徐霞客、毛晋等东南僧俗,以得偿愿;苍雪为之奔走最勤,书信往还不断.文中另有发现,徐霞客晚年游历滇黔而致病足,木增派人送其自滇归故里,不独为徐保驾,亦为送《华严忏仪》东来付梓,一举而两得,此亦徐霞客研究界所未及.今考察所存晚明诸僧俗别集、史传、年谱等材料,钩沉苍雪、木增及徐、毛等众人交游、刻经故实. 相似文献
18.
张謇是近代赫赫有名的实业家,由他所创办的近代民族企业大生纱厂,至今仍为人所称道,因此目前学术界对张謇在商业上的成就研究颇多。而张謇不仅是实业家,同时也是桐城派的一员,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师从桐城派大家张裕钊。朱铭盘与张謇既为同僚亦为同门,曾一起在吴长庆军幕中度过了七年岁月,对张謇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张謇与朱铭盘的交游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3)
阮元是清代中晚期的学界泰斗,金石收藏和鉴赏是他案牍之余的主要学术活动之一。他收藏、鉴赏的吉金时代跨度大,上起商周,下至隋唐。除了考释铭文外,他还与师友弟子评鉴、歌咏之,以达到闻见三代以上之道的目的。有时他还将其作为实用器物以供在重要场合使用,并且仿铸一些为老者祝寿,或是陈列于文庙、府学、藏书楼中。贞石是他金石鉴藏活动的另一重要部分。本文除了系统梳理阮元的金石鉴藏活动外,还总结出其金石鉴藏活动的特点。首先,金石鉴藏活动贯穿于阮元一生;其次,他鉴藏金石古物的品种范围很广,时间跨度大;再次,金石资料除了用于赏玩外,更多地是为学术服务;最后,对吉金的仿铸和贞石的保护也是其金石活动中极具特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张源(原),我国著名书画家,奇石收藏家,1932年4月生于通州宋庄镇双埠头村。青少年时期在私塾受到严格的习字教育,并接受儒、道文化。五、六十年代开始业余书画创作,作品先后在各大报刊发表。1958年参与设计国庆10周年仪式中的葵花队形,196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师承古元、李桦、王琦、黄永玉等艺术大家,毕业后从事专业美术创作,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同时也被海内外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各界人士收藏。作为著名的书画家,他特别擅长水墨写意,无论是花卉、山水或金鱼,都能力求新意而别具一格。他的书法则取众家之长,既重视书法形式的自然美,又努力去创造那种意境深邃的气质和神韵。正是他深厚的书画功底,开拓了他的藏石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