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河南洛阳洛南新区发掘出唐代神龙二年(706年)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在墓道、过洞、天井壁上残存人物、动物形象的壁画,甬道及墓室壁画已脱落无存。墓主人唐氏为安国相王李旦的孺人,身份不同寻常。所以,该墓壁画能够反映出唐代高等级墓葬壁画的一些特点,如在墓道两侧绘以体形较大的龙虎形象;在过洞上方画出仿木结构的楼阁,以象征阳间宅第;在过洞、天井两壁绘制一系列的人物、动物形象,展现出当时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题材在同时代的关中地区唐代壁画墓中也有发现。由于唐氏墓墓主人身份的独特性,因而该墓壁画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壁画的线型与用笔、用墨与调色、造型与神态等方面。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唐氏墓壁画在唐代两京地区墓葬壁画中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营城于汉代壁画墓坐落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沙岗子村附近,因墓内有壁画而得名。1931年发掘,196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营城子汉代壁画墓结构特殊,也是全国汉代墓中所罕见的。整个墓室……  相似文献   

3.
2016年3-7月,为配合山西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工作站、汾西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在山西临汾汾西县郝家沟村北发掘了3座金代砖雕壁画墓。其中,M153是一座仿木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虽彩绘层保存较差,但墓室结构完整且特殊,雕刻内容丰富,出土瓷器特色鲜明,在晋南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罕见。M2与M19是两座毗邻的家族墓,M19墓室大部被毁; M2是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室砖墓,墓室虽经扰乱,但仿木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妇人启门图较为生动。从墓葬形制、砖雕样式、壁画内容及出土瓷器分析,这批墓葬年代为金代,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金墓区域面貌和葬制传统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1952年,望都一号汉墓前室和甬道壁面上发现有较为完好的壁画和榜题,该墓壁画布局严谨有序,体现出设计者独特的理念和多方面的考虑。根据内容和位置,大致可以将壁画分为属吏、祥瑞、仙界三类。属吏图像分为五组,按照地位、亲疏和职责有序排列,既反映了汉代郡国行政架构,又昭示出墓主位至三公的显赫地位,还隐晦地展现了墓主的勤勉工作和人们对他的爱戴。祥瑞图像借上天的名义褒奖墓主的德行、墓主妻子的哀思、宾客的虔诚,尤其注重表彰墓主后人的孝心,实际上是生者意愿的集中体现。仙界图像除了表现出汉代社会较为主流的升仙企盼外,还与勉劳谢吏、白事吏共同构成一个显示墓主存在的特殊空间,与这一时期出现的其他墓主画像有异曲同工之处。总体来看,这三种题材根据东汉的宇宙观念、墓室的不同功能被布置在不同的壁面上,构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墓室世界。  相似文献   

5.
洛阳西朱村大墓中出土大量石牌铭文,其中"朱绶"一词尤其值得重视。绶即绶带,其在汉魏时期是区分官员身份等级的重要标识。曹魏百官绶带主色大致遵循赤、绿、紫、青、黑、黄的排序。就朱绶而言,从汉至魏适用范围皆为诸侯王,尤其是宗室诸王。女性方面,主要适用于皇后与淑妃之间的后宫女眷及长公主。其余人除非恩赐不得佩戴。结合西朱村大墓出土的实物圭和石牌铭文"玄三纁二""平上黑帻""黑介帻""武冠""袿袍""蔽结""云母犊车"等物品的适用情况,以及配套物品"自副"的现象,可以看出该墓等级为诸侯王级别。从墓中男女用品皆备的现象,推测该墓可能为某曹魏宗室诸侯王夫妇的合葬墓。  相似文献   

6.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7.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8.
猎鹰屡屡记录在隋唐的历史文献里,也作为绘画艺术保留在墓葬壁画中。承载着真实社会信息的壁画显然比简单的史书记载更具有价值,猎鹰并不是冷僻的题材,而是与古代贵族生活紧密相连。唐代不仅出现了胡人托举猎鹰的壁画,而且墓室里骑马狩猎俑中还有手持鹞隼者,生动描绘了当时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贵族追求往往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唐代诗人创造了大量描述猎鹰的诗歌,鹰激活了他们的艺术灵感,也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习俗表现。唐墓壁画中的猎鹰不仅贴近墓主人的生活实际,而且反映了他们从生到死的喜好需求,特别是胡人猎师手擎猎鹰的展示,无疑是研究当时胡汉社会风尚习染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9.
唐韩休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乡郭新庄村南,为唐玄宗时期尚书右丞韩休与夫人柳氏的合葬墓。由于韩休墓所在地多雨潮湿,不适合在原址进行墓内壁画的修复、研究和展示,故将其揭取后搬迁至陕西历史博物馆。为此,在调查与评估壁画保存现状、研究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分析壁画病害原因的基础上,依据壁画地仗层与支撑体的粘接状况及操作环境等因素,制订了合理的实施方案,分别采用揭取壁画和整体搬迁的方法,将壁画转移至博物馆壁画修复室。本次抢救性保护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完全依照实际情况适时修正具体方案,最终达到传统方法与新科技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汉水中上游地区南朝系大型砖室墓及河北、山西出土的东魏、北齐大型砖砌单室壁画墓的墓室中,出土一种戴尖角帽的胡人画像砖或俑。现有证据表明此类文物在墓室中的含义,与古时方相氏于大丧时开路驱邪镇墓的作用有关。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腊日村人戴胡头逐疫的记载,可知用胡人代替方相氏为南朝荆楚风俗。在1957年出土的河南邓县学庄南朝系画像砖墓中,胡人画像砖与墓室仪仗画像砖、仪仗俑,共同构成一个墓葬卤簿体系。此类墓葬卤簿体系形成于以襄阳为中心的汉水中上游地区南朝系墓葬中。已公布的材料中,以邓县学庄画像砖墓的卤簿体系较典型,它对东魏、北齐大型砖砌单室壁画墓中墓道仪仗壁画与墓室仪仗俑共同组成的卤簿体系,产生了影响。襄阳之所以产生此类墓葬卤簿体系并向北朝传播,可能与其在南朝特别是萧梁时期成为一大政治文化中心有关。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为配合密云镇中心小学工程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密云县文物管理所对工程用地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发掘区位于密云镇大唐庄村北,东部约700米处为白河河道。本次发掘的墓葬以辽金时期为主,仅有一座西晋时期的砖室墓,编号M12。该墓保存情况较好,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墓道、甬道偏于墓室中轴线一侧,方向340°,通长12米。墓室内共清理出随葬品10件。通过对墓葬结构及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年代为西晋时期。  相似文献   

12.
少写了一笔     
不久前,新华社播发了发掘唐代永泰公主墓的新闻,过了两天,人民日报又刊载了《关于永泰公主的事迹》的短文。把两篇稿件对照读一下,既了解了永泰公主墓的现状,也了解了永泰公主的历史,给人增加了不少的知识。如果单单就新闻来说,里面尽管说永泰公主墓是“解放后发掘的唐代古墓中最大的一座”,“墓里出土的文物,有成组的大型壁画、石刻线画和一千几百件随葬品”,并且详细的描绘了墓地的陈设和各种文物的状态,可是看了之后,总有点美中不足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末,向达先生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以丰富的史料论述了唐代长安妇女服饰,遗憾的是,那时尚无足够的考古发现以资证明。6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唐代许多墓葬被发掘,反映妇女服饰的考古资料,主要集中于墓葬壁画、陶瓷、雕塑及绢绘中。尤以1960年至1962年发掘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人物集中,时代感强,是构思完密、技巧圆熟的初唐时代水平最高的重要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永泰公主墓壁画为主,结合文献及其他考古材料,对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气作一些探索,想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张家堡村汉墓群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凤城七路与未央路十字路口西北角,行政隶属于未央区张家堡街道办,西距汉长安城遗址约2.3公里。2013年3月7日至3月31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厚鑫实业旺景国际大厦项目建设过程中清理西汉墓葬42座,出土一大批精美文物。这处墓地墓葬形制以土洞墓为主,个别为竖穴土圹墓。其中洞室墓以竖穴墓道土洞墓为多,依据墓道和墓室宽度之比分为墓道宽于墓室、墓道与墓室宽度接近、墓道窄于墓室三型,个别墓道内或墓室带小龛;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大部分墓葬有棺椁痕迹。该墓地墓葬规模较小,排列密集,方向以西向和北向为主,时代自西汉早期至中晚期,推测应为一处汉长安城内居民墓地。另外,M29出土的彩绘铜镜直径超过27厘米,为研究西汉彩绘铜镜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
2013年7月,在河南省偃师市首阳新区永宁路基建过程中,发掘、清理东汉墓M149。地表上原有封土,根据钻探,原封土平面近圆形,最大径约35米。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多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前室、甬道、前室(附1侧室、2耳室、1壁龛)及四个后室组成。墓室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并列四个后室均呈纵长方形。残留器物5件(组),有陶多枝灯、石黛板、铜钱五铢等。M149位于东汉帝陵邙山陵区的陪葬墓区内,属于帝陵陪葬墓。M149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并列四个后室,在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绘有壁画,墓壁涂有"朱彩条带",以象征房屋的木架结构。通过布局分析,M149前室南侧室与四个后室均可葬1人,加上甬道前室2人,该墓至少葬7人。综合比较,M149始建年代可能为东汉早期,墓主人身份为高等级贵族。  相似文献   

16.
2013年7月,在河南省偃师市首阳新区永宁路基建过程中,发掘、清理东汉墓M149。地表上原有封土,根据钻探,原封土平面近圆形,最大径约35米。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多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前室、甬道、前室(附1侧室、2耳室、1壁龛)及四个后室组成。墓室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并列四个后室均呈纵长方形。残留器物5件(组),有陶多枝灯、石黛板、铜钱五铢等。M149位于东汉帝陵邙山陵区的陪葬墓区内,属于帝陵陪葬墓。M149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并列四个后室,在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绘有壁画,墓壁涂有"朱彩条带",以象征房屋的木架结构。通过布局分析,M149前室南侧室与四个后室均可葬1人,加上甬道前室2人,该墓至少葬7人。综合比较,M149始建年代可能为东汉早期,墓主人身份为高等级贵族。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靛厂村回迁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该墓编号为2011FDM1,墓葬为石室墓,坐北朝南,墓门以南结构均被破坏.残存部分长4.3米,宽3.37米.墓室内部较为特殊,墓室四角各立一断面呈方形石柱,柱头辟长方形卯,卯内穿木额枋.墓葬未经...  相似文献   

18.
张总 《山西档案》2013,(1):12-20
山西壁画声名远播,但是未有将墓室壁画与寺观壁画联系起来而议者。本文取山西壁画中水准最高的实例,括及墓室与佛道寺观,以期得山西壁画最高堂奥及民间工匠在技法工具等方面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排比考古材料入手,分析关中地区唐代双室墓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咸阳苏君墓的年代与墓主问题。入唐以后,砖室墓在关中地区被纳入墓葬等级序列,为高等级墓葬所使用。关中唐初砖室墓甬道较长,使墓葬最北部天井开口于甬道之上,以致甬道位于天井之下的部分逐步演化为前室,双室墓因此出现。早期双室墓特征尚未完全确立,前室至最北天井的距离与天井两两间距相同,前室面积与天井相仿。高宗时期以后,前室与天井的区别逐步明确,前室面积增大,拉开了与天井的距离,愈发独立。苏君墓是一座前室独立性非常明显的双室墓,以往被认为年代处于高宗时期。这座墓葬规模与天井数均与高宗时期墓葬存在明显区别,年代更有可能晚于公元700年,综合考虑苏君墓志等因素,不排除这座墓葬是中宗复辟后礼葬苏定方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王蓓 《新闻爱好者》2010,(3):153-154
汉代是中国传统绘域艺术语言和样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汉代墓室壁画作为汉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时代特征。两汉大量墓室壁画材料,恰好填补了绘画史上唐宋以前绘画的缺失。墓室壁画,不仅可以补足画史的缺失.而且可以为传世绘画的研究提供参考。而地处中原腹地的古都洛阳,是两汉的陪都和都城。洛阳地区发现的汉代壁画墓占全国目前发现的壁画墓总数的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