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垢经》全名为《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Aryarasmi-vimalvi suddha-prabhā nāma-dhārani sūtra),是佛教密宗(yuhya-yāna or Esoteric Buddhism)典籍之一,共一卷,5336字,译自中国唐初女皇武则天(624~705)在位的武周时期(690-704)。  相似文献   

2.
泰州稻河历史街区的泰州老照片展示厅展出的唐代佛教石经幢,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件石经幢表面刻有多行文字,字迹非常清晰,笔法浑圆饱满,属于书法文物精品。文字内容主要记载唐代著名佛教经书翻译家伽梵达摩翻译的经典《大悲心陀罗尼经》。其中也出现了关于泰州"海陵"的记载,特别还出现了县令崔鲁的记载。这为泰州建城史及地名演变、职官史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经过仔细辨析、对比碑刻文字,可知泰州在唐代就已经称为"海陵"。这也符合《旧唐书》中关于泰州"海陵"的文献记载。这件石经幢的具体来源,为泰州唐代南山寺旧物的可能性非常大。  相似文献   

3.
甘肃发现的北魏至隋代千秋图像作为中原句芒、千秋向唐代敦煌壁画迦陵频伽图像转变的中介,更多源自它们在死后世界想象中的角色功能,而非仅为人首鸟身的组合形式。迦陵频伽是作为中国佛教西方净土思想的组成因素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古代中国佛教艺术中的迦陵频伽最早应为出现于唐初的"敦煌风格"迦陵频伽。"敦煌风格"迦陵频伽是印度紧那罗形象、印度迦陵频伽文本、敦煌唐代佛教画工、唐代净土信仰、中原先唐人首鸟身形象等多种因素碰撞的结果。"敦煌风格"迦陵频伽的共同点体现在华美头冠、伸展双翼、修长卷尾、站立姿势、乐舞角色、净土场景等方面;有些迦陵频伽在双手合十姿势、献鸟献物角色、边饰纹样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敦煌风格"迦陵频伽在盛唐以后东进中原,出现在中原佛寺塔基地宫、佛教金棺银椁、皇室贵族墓葬等艺术载体中。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的排除异己宗旨 ,使传统文化受到重大摧残的 ,不仅儒家经典和儒家著作 ,佛教寺庙和经疏在太平天国地区也遭到同样境遇。佛教不是我国的本生宗教 ,但自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 (公元 6 7年 )传入我国后 ,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 ,由于读书人的参与 ,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 ,到了隋唐遂产生天台宗、华严、唯识、禅宗、净宗、密宗等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宗派 ,这些宗派的综合 ,构成中国佛教 ,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佛教思想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思想、伦理、风俗 ,甚至语言都有深刻影响 ,所以研究隋唐及其以后…  相似文献   

5.
印刷术的产生,曾受到中国石窟造像活动的启发和影响;印刷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石窟造像之功德活动.中国佛教石窟造像题记启发了初期雕版形式,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之衰退,正与印刷术的发展完全同步.龙门石窟北朝刻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洛州灵岩寺沙门僧祭造石像记>是法藏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父本".武则天当皇后,政治中心东迁洛阳,龙门石窟在初唐出现造像高潮.这是法藏刻经取法龙门石刻格式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探讨唐宋椅子概念演变的基础上,探讨了敦煌壁画中椅子图式的基本状况。着重对初唐莫高窟第334窟壁画《舍利弗宴坐》中的椅子与西魏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中的绳床进行全面比较,并对《舍利弗宴坐》中椅子的坐高、坐姿、造型、结构、象征手法以及描绘意图进行图像学描述、分析与诠释,尝试还原历史原境。这是壁画作者在发展性理解经文的基础上,借助于特定的家具、表情、服饰描绘,批判了舍利弗对于佛学修为的机械性观念。这种图像再现与图式传达,对于解读《维摩诘经》以及理解大乘佛教对于小乘佛教的超越,领悟中国禅宗思想的诞生与演进,具有生动而形象的启发价值。这为敦煌图像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说“弹指”     
"弹指"本是印度风俗习惯,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为汉民族表情达意增添了一种新的手势语.在佛教典籍和中土文献中,"弹指"有表示赞叹、惊嗟、警告、许诺、觉悟、招唤、敬礼、祝咒等含义.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弹指"这种手势语的功用也逐渐缩小,乃至今天主要表达"招唤"等少数几个含义.  相似文献   

8.
梵语四流音"鲁、流、卢、楼"本为婆罗门所使用,因与俗语不同被赋予神秘色彩。在汉译佛典的流播过程中,四流音又随着悉昙文字被密宗神秘化而作为咒语,并广泛地以和声形式出现。四流音有几十种异译。啰哩嗹变为戏神咒经由两个关键环节:巫道对僧侣咒语的借用、傀儡戏对巫道咒语的移植。后世啰哩嗹使用的情况复杂,但均由禳灾祈福的意义与和声的形式两方面衍生出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以传播学的观点分析神祇形象作为佛教思想传播的载体,对佛教思想的成功传播所起的促进作用。观音在众多的佛教神祇中非常特殊,其民间的影响力远超出其在佛教神祇体系中的地位,这与观音形象的由男变女而且形象繁多存在着某些关联。观音形象的变化促成了观音在民间产生的巨大影响,并最终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近日,岳阳君山一摩崖岸石刻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梵文石刻,刻石时间约为公元5世纪,早于河南龙门石窟的梵文石刻。石刻字迹清晰,所刻二字均表吉祥,左字汉字标写为“口加奄”,代表宇苗、月亮,认为万物由它产生,印度不论什么教徒,凡诵经均先念此字;右字汉字标写为“口加牛”,表示强调所请诸神都到了。专家认为,这个发现进一步确证当时佛教在洞庭湖区盛行。同时,它可能改写佛教密宗东传路线。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佛教密宗经中亚至黄河流域传入,但也不排除经水路由长江流域传入的可能。我国最早梵文石刻在湖南发现  相似文献   

11.
"摩羯"源于古印度,佛经翻译引入"摩羯鱼王"的概念不晚于三国时期。国内发现最早的摩羯纹来自北魏舶来之大夏银杯,最早的本土摩羯图像应是正定隆兴寺藏东魏至北齐佛造像背光线刻摩羯戏水。唐代佛教流行的"六拏具"与"天龙八部"图式中含摩羯,同期属于世俗装饰系统的陶瓷、金银器摩羯图案则经本土化发展为鲤鱼身形,其飞翅龙角的特征对辽人影响深切。北宋以后,占星算命成为显学,"摩羯命"导致人生困顿的说法流行,摩羯纹就此衰落。与此同时,受科举考试影响,民间孕育出了新的"鱼化龙纹",在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的民用陶瓷产品中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成都及周边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背光,题材与内容丰富。造像背光中说法场景、涅槃图像、化佛、飞天、折枝莲花等题材集中出现在齐梁时期,具体表现在三个时间段:永明年间至天监初年、天监初年至中大同年间、太清至太平年间。这一地域的佛教造像背光内容与佛教经典紧密结合,运用直观化的图像阐释佛经、阐明义理。说法、涅槃等图像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这与南朝盛行经典,帝王权贵与僧众对信仰的推行有紧密联系。依据佛经,说法图像表现"弥勒三会",涅槃图像出自涅槃系列经典。背光中化佛与禅观经有紧密联系,飞天直接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这些题材与内容形成南朝造像背光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佛教档案的管理赵官忠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大约为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水平十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时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了隋、唐遂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14.
西方宝主说,是中古时期欧亚大陆流行的四天子说中的一说,起源于印度,魏晋时期传播到中国。唐代,西方宝主说在《大唐西域记》和《释迦方志》中仍有记述",宝主"形象出现泛化趋势,这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阿弥陀佛信仰在唐代社会相当普及,五台山亦成为阿弥陀佛信仰最为兴盛的地区,佛光寺亦深受影响。因此,五台山佛光寺壁画中出现"西方三圣图"。同时,受华严思想影响,佛光寺壁画中出现文殊、普贤菩萨的内容也是必然之事。从中可见华严宗与净土宗相互影响,互为援引的趋势。佛光寺壁画则成为佛教诸宗思想融合的珍贵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非常盛行的背景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经幢流行于全国各地。因此,山西亦出现数量可观的佛顶尊胜经幢。这些经幢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照,且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宣扬的宗教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宋代始,中国古代绘画中月的形象并不少见。然从传世的画作来看,画中还时常出现"倒影月",这个现象常被人们忽略。值得研究的是,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古画仅表现倒影中的月这一物象,极少表现全景倒影。本文将传世绘画作品作为研究文本,将画中"倒影月"显现的文化源头分为三类,即"倒影月"的文哲"互文"(包括抒情文学、老庄哲学以及叙事文学中的拼贴作用)、佛教传统(尤其是禅宗文化对"倒影月"的特殊诠释)、观月节庆民俗(上元、中元和中秋节等);最后着重阐述了宋代后的经典女性图像母题"掬水月在手"乃是由文学与民俗人类学(即唐代士人诗歌与古代女性的月崇拜)的融合演变而成。同时,笔者以一例最早的西方"倒影月"画为案例,作了中西画中"倒影月"呈现方式的比较,点明了"倒影月"在画中显现的共同内涵即为映月抒情。  相似文献   

18.
从现存作品来看,娼妓诗和女冠诗在唐代女性诗人的创作中,数量最多,艺术上也最为成熟,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艺术差异。娼妓诗具有浓厚的应酬风格,缺乏鲜明的个性抒情形象;女冠诗则较少应酬气,富于鲜明的个性抒情形象,艺术内涵比较深入,代表了唐代女诗人创作的最好水平。本文从身份与社会处境的不同,分析了娼妓诗与女冠诗艺术差异的成因,认为女冠在唐代社会中,以其独特的宗教身份,在行为方式与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与娼妓有很大区别,由此对唐代女冠迹同娼妓的传统意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梵语四流音“鲁、流、卢、楼”本为婆罗门所使用,因与俗语不同被赋予神秘色彩。在汉译佛典的流播过程中,四流音又随着悉昙文字被密宗神秘化而作为咒语,并广泛地以和声形式出现。四流音有几十种异译。口罗哩嚏变为戏神咒经由两个关键环节巫道对僧侣咒语的借用、傀儡戏对巫道咒语的移植。后世哆哩嚏使用的情况复杂,但均由禳灾祈福的意义与和声的形式两方面衍生出来。  相似文献   

20.
佛光寺东大殿梁上题记为研究唐代后期宦官与佛教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唐代宦官多信仰佛教,乐于营建佛寺,宦官妻女多有信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