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雨中》第一节中的比喻句耐人寻味,细细品味大有所得。“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风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上的点点花瓣。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这段话中作者连续使用的三个比喻句,不但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是作者巧妙构思的产物。 作者抓住事物的恰似点打比方。有全景的描述: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河。有特写的勾勒: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的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上的点点花瓣。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马路与小河;孩子们撑着的雨伞与…  相似文献   

2.
翟国胜 《成才之路》2012,(15):81-81
一、巧用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董,用乙事物来说明或者描摹甲事物。用好比喻,常使讲话十分生动。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当时,普通人因其深奥难以理解。就要求他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相对论。他说:“比如说,你同最亲近的好友坐在火炉旁,一个小时过去了,你好像只是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自己孤伶伶地坐在热气腾腾的火炉旁,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觉得像过去了一个小时之久,这就叫相对论。”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十分高深的科学理论表述出来,浅显易懂。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定律。如讲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时。可以把化学反应过程比喻成翻越一座山的过程,把活化分子比喻成学生,把活化能比喻成学生所具有的能量;在讲SP杂化时,把杂化轨道的组成成分用混合面馒头中白面成分占多少,玉米面成分占多少来讲解,这样讲述学生对知识理解得容易,掌握得牢固。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通常也叫打比方,即用一个事物比方另一个事物。如:“这是一棵有着较长树龄的老柳树。棕褐色的树干上布满了裂痕,仿佛是刻印在老奶奶脸上的皱纹。老柳树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夏日,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远远望去,就像一顶绿色的巨伞,专为我们遮挡炎热和风雨。”你看,在文章中灵活运用贴切恰当的比喻,可以将笔下的事物描写得具体且形象生动。类似以上节选的巧用比喻的精彩片段,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范例有许多,足以让同学们学习揣摩。然而,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在自己的习作中,基本上没有学会运用比喻这种方…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修辞方式之一种,象征属于写作的表现手法的范畴。如果只是止于这种概念外延的比较,那么我们还没有真正廓清两者的差异。我们须从其内部结构属性进行微观的本质比较。一、象形与象义比喻是用此事物来比彼种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说比喻是象形的,是对形态的摹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是摹  相似文献   

5.
(1)他馋得像猫! (2)他馋得像检查团! 句(1)用了比喻,这是确定无疑的。句(2)是不是也用了比喻呢?从表面的形式看,句(2)与句(1)一样,都具备明喻的表现形式:甲像乙,“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所以,似乎可以回答说:也用了比喻。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句(2)不是比喻句,人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条件,除了被比喻物与比喻物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见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彼此截然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如果两个事物属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即使它们靠了“像”这样的比喻词(当然实际上不能称之谓比喻词的)得以联系起来,整个句子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6.
比喻又叫譬喻,根据甲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用“像”字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相似点上来打比方。但是有“像”字的句子并非都是比喻句,这里主要谈两种不是比喻的“像”字句。一、比较不是比喻。性质相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在“像”字句中,相同的事物往往构成比较,以表示相类或相同之处,或者表示看起来有些像,有时用于对具有相同点的事物的推测,或含有推测的意味“。像”含有“如同”的意思。例如:“黄山真像…  相似文献   

7.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像”字句的比喻式和比较式容易产生混淆,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像”字句比喻式与比较式。 一、比喻和比较的涵义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比方,它通过把甲事物喻成乙事物,使表述的对象形象逼真。比喻主要有本体和喻体组成,其本体和喻体在本质属性上是非  相似文献   

9.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10.
作家秦牧曾把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在写景、传情、摹状、说理等方面 ,曲尽其妙的反映事物 ,具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它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 ,可以使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 ,而且形象生动 ,耐人寻味。散文、说明文、议论文都经常运用比喻 ,但它们使用比喻的特点和表达的目的各有不同。一、散文用喻 ,增强感染力散文运用比喻 ,重在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渲染 ,把事物的美尽情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陶醉其间 ,受到感染。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  相似文献   

11.
彭晔 《语文知识》2001,(8):37-3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看戏》一文课后练习五第3小题如下: 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了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说说“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这两个比喻的异同。对于上述题目,我们认为“这两个比喻”的提法有些不妥。因为“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并不能算作比喻。我们都知道,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描写甲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喻可分多类,其中单明喻就有多种形式,常用格式有“(好)像……一样”“(好)像……似的”“仿佛……一样”“跟……一样”“同……一样”等。但是,这并不是说以上格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子很多: ①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使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手段。通常,人们是从句中使用的比喻词及本体是否出现来分析、辨识比喻句或比喻种类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从构成比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层面上来认识、分析比喻。  相似文献   

13.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18):36-37
诗法指津比喻,又称譬喻,它不仅是增强古典诗词作品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描绘人、事、景、物的一种艺术手法。简单地说,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描摹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易于理解。古典诗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物或事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写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这样的句子,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写得很生动,读到‘像眼睛,像星星’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就让人感觉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充满了生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把覆盆子的外形,形象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5.
比喻修辞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模糊的东西清晰可见,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所以有人称赞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但也有人反其道而用之,他们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把明确的东西模糊化,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比喻有时会取得一种更奇妙的艺术效果。宋朝秦观的词《浣溪纱》中,有“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梁启超曾把这两句评为“奇语”。奇就奇在它突破了一般的比  相似文献   

16.
比喻在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手法。比喻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比喻。  相似文献   

17.
一、借代和借喻。修辞方法中,最难区分的是借代和借喻。如何区分二者有两种方法:①借代的本体与借代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代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财物,针线是群众财物的一部分。“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②借代的借代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比喻词,构成明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③借代是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是两  相似文献   

18.
论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方式。但是,它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手段和目的。“比”是手段,“具体、形象、生动”也还是手段。比喻的最终和真正的目的在“喻”,在使人知晓被比的事物。二、客观基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而从就某方面来说,事物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给比喻提供了客观基础。三、主观因素。运用比喻要注意爱憎褒贬,运用和理解比喻都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涉及到比喻的主观因素问题。客观、主观,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而以客观为基础。四、所谓“熟知”原则。用熟知事物说明不熟知事物,这是比喻的一般原则。但是也不能把它强调得过分,因为作比事物和被比事物靠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而能互相注释。五、相似点——比喻的灵魂。被比事物、作比事物和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但是三者不是平等并列的,相似点是核心和灵魂。六、表达方法。比喻有种种表达方法。孤立看,表达方法似乎可以自由选择;联系起具体语言环境,就看出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表达方法也不能决定比喻的质的差别和等级。七、似比喻而非比喻。比喻着眼于内容,不能光看形式。用有比喻词、形式象比喻的语句不一定是比喻语句。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写作上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兴趣的稳定性差,但可塑性大。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借助比喻的特性,把熟知的形象交给他们,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相似文献   

20.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在文艺作品中运用得十分频繁。文艺作品中的比喻,经常用于刻划人物形象、描绘事物情状,以增强艺术描写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比喻运用于论说文中,却另有一番特点。在论说文中,有时作者所提出的论断,就是用比喻来表述的;有时,用一恰当的比喻,就能将事物的本质特征显现出来;还有的论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