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何谓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在199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他指出,“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预期。并进一步指出预期可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即指个体对某种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效能预期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这里的效能预期就是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中国组织情境下探索员工工作场所排斥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以工作场所排斥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11名在职人员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02份。结果:(1)被试的工作场所排斥程度较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2)被试的工作场所排斥得分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被试的工作场所排斥得分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员工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其在工作场所知觉到的排斥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3.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教师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4.
自我效能感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在简介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学生学习失去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关注不够,为此.指出解决此问题的四条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班杜拉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学习动机理论,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功能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该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使该理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我效能感与后进生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振京 《天津教育》2001,(12):21-22
人们习惯上把后进生理解为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在本文中后进生指的主要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显著低劣的学生。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改善和提高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其中不应忽视的一方面。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的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班杜拉是最早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双重制约,它们的作用原理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效能期待与结果期待的主要区别在于,效能期待不是针对将导致的直接结果的期待,而是针对特定行为能否…  相似文献   

7.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项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我效能感理论形成以来,对其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效能感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90后员工已经成为多数企业最具潜力和活力的重要力量,为提高90后企业员工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212名90后企业员工为样本,检验了工作投入对员工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能显著正向预测90后员工的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工作投入在自我效能感与任务绩效、周边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玲玲 《广西教育》2010,(23):11-12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刚毕业半年的工商管理专业136名应届大学生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建模(SEM)等方法,探讨了大学生员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工作满意、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大学生员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程度越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和兼职工作经历上的显著差异,男性稍高于女性,在校期间具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没有相关经历的。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从高校和企业的角度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例如,学生知道:努力学习,会提高数学成绩。在这里,“提高数学成绩”是“努力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而学生对自己努力学习(以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结果期望)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信念,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否影响和帮助学生的自信程度。教学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情绪的调控、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行为的归因等途径,达到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笔者阐述了团队环境中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概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员工效能感的信息源主要有:自己的成败经历、他人的替代经验、口头劝说和他人的评价;团队环境中员工的效能感常常通过工作满意感、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中间变量影响个体或者团队工作绩效的高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测量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差异,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比较其在各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中等偏上程度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运动技能的学习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出发,提出了在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具体措施:(1)动作泛化阶段的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心理状态等;(2)动作分化阶段的他人评价;(3)动作巩固提高阶段的归因方式;(4)动作自动化阶段的示范、榜样和成功经验.对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都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但实践证明,这种主观感受对能力的提升有促进的作用。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目标达成度越高。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师范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培养师范生的准教师教学效能感,对研究如何培养跨世纪的教师队伍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讨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师范生教育信念、教育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助于组织提升绩效,且这一作用部分地通过提升员工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来实现。基于社会认知理论,通过结构化问卷调查以粤赣两省584名企业员工为被试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了劳动关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剖析了员工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关系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劳动关系显著地正向影响员工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且员工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劳动关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建议重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与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升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20.
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它是在个人的归因方式、目标设置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对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可以通过增加正面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改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等措施达到促进其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工作绩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职业辅导、职业培训等领域开展职业自我效能辅导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