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送穷系列作品是晦日送穷的节俗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出现在诗、词、文、赋等各种文学体裁之中.这些作品大多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作者与穷鬼的对话,借端骂世,既批判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又表达了作者"君子固穷"的志向和决心,而且也与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诗穷而工”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个著名论点。然而它却与先秦的儒家文化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对待贫穷的方式是“安贫乐道”。“诗穷而工”与“安贫乐道”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实质上“安贫乐道”的儒家精神正是“诗穷而工”的深层次内核。体现了古代文人在儒家思想和诗歌的地位不断上升互动的过程中,在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相似的人生历程上的诗歌美学的集体性认同,是对积极人生、社会责任和生命体验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城里老师要来我校讲课啦!”山娃子边跑边喊,喊得整个山村都晓得了。这其实已经不是新闻,因为上个星期学校就已接到了县里的通知,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贾谊论》中表达的"善处穷"思想,主要来自于父亲苏洵的影响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尽管苏轼作《贾谊论》时才二十四岁,但其豁达的"善处穷"思想并非纸上谈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的经历处处可见其"善处穷"。  相似文献   

8.
霍晓萍  付伟 《广西教育》2013,(7):7-7,13
针对穷二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高校和社会都应加大重视力度,预防它可能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以及社会稳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创造公平的教育及社会环境,引导穷二代大学生积极乐观地完成高等教育并顺利成才。  相似文献   

9.
韩愈《送穷文》作为咏贫类文学的经典之作,揭示了士人生存窘境,品行才能上的"富有"及现实的失意不得志之"穷"的冲突,也肯定了士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千古文人之"穷"不出于韩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穷‘。《送穷文》以游戏谐虐之笔"宣郁抒衷","宣"的"士不遇"的苦闷,抒的是守道固贫的信念。这类文学为士人提供了宣泄途穷郁闷的途径。基于同情共感的传统,容易引起共鸣及效仿。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个3天,可是2006年2月24日至26日这3天真让我终生难忘。对于我,这3天是一次挑战,是一次历练,是事业的里程碑下一块厚重的奠基石。它让我知道了,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在那些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一群默默耕耘的教师在为中国的明天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琼州》共录宋知琼州66人,其中误系年30人,误录非琼守11人,漏录琼守14人。究其原因,或未得见相关史料;或虽得见相关史料,但未加精审细核;或所据史料本身有误。  相似文献   

12.
《唱享山西》中舞蹈编排既继承了山西民间舞蹈的元素,又对一些民间舞蹈进行了创新。《唱享山西》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紧随音乐的创新而创新,具象元素意象化,民歌内容意境化。  相似文献   

13.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局面,这些地方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却皆以正统自居,承认自己是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某个政权的延朔,并多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文章主要以辽宋夏金割据一方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古代"中国"的含义和"夷夏"观念的演进进行分析,认为辽宋夏金政权皆属于历史时期的中国之范畴。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商业民俗丰富多彩 ,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和习俗。以城市餐饮业为例 ,店铺多以姓氏冠名 ,且多数商店都将经营内容写入“店标”。京城中规模较大的酒楼 ,一般要用新奇的建筑和装潢设计、特殊的灯光效果以及浓妆妓女吸引“高贵”的顾客 ,数量众多的各类中小型餐馆遍布大街小巷 ,经营南北各地风味的饮食 ,满足普通城市居民的日常需要。在这些消费场所 ,除了顾客 ,还有“闲汉”、“厮波”、妓女、小贩各色人等往来穿梭 ,他们或乞食 ,或替客人斟酒 ,或为客人烧香祈福 ,或卖唱 ,或兜售商品 ,成为这些场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肆则一般都供奉茶圣陆羽神像 ,许多还张挂名人字画 ,摆上奇花异木 ,但消费层次和功能则是五花八门 ,有的单纯卖茶 ,有的兼卖酒食 ,三教九流各阶层人士往来其间 ,或下棋、听书 ,或饮茶、聊天 ,或学习乐器 ,各得其所。所有这些 ,相沿不辍 ,形成有宋一代城市餐饮业的民俗世相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作家借助于"民间信仰"中"鬼域-人间"的文学想象,对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新旧政权,进行歌颂与暴露的政治隐喻性的对比写作,表达了他们对政治闹剧和解放神话不同的现实热情。  相似文献   

16.
网上教学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工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能力甚至学校发展水平的直接呈现,又是继续推进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网上小组讨论探索实施过程,提出从观念、引导、平台及管理四个方面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上小组讨论,切实推动网上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之中有一种式样被称之为"宣和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式样以形制规范、用料考究、工艺精美而著称于世,至今仍广泛流传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基础课,音程训练的核心即是"音准",熟练准确地唱准各种音程是提高音乐听觉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具有"音乐的耳朵"最重要的一环。设计应用音程构唱的"二式三法"进行训练,使学生具备准确的内心音准感进行"唱、听、辨"训练,脱离对钢琴的依赖,是解决音准问题的关键所在。音程"鱼咬尾"链式的接龙编唱,学生能够在"学中动、动中辨、动中创",体现"二式三法"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探讨了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如何提高"两课"教学水平的一些看法,认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两课"教学水平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