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名篇小说,它的成功离不开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的主要人物霍小玉和李益是小说中重点塑造的形象,特别是对于霍小玉形象的塑造非常生动传神,不仅如此,作品中还塑造了与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黄衫客与鲍十一娘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崔莺莺与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在爱情生活中,崔莺莺和霍小玉同样面对被抛弃的命运,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两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结局,一个忍气吞声地接受被弃的命运,一个则在死后也化为鬼魂展开复仇。对这种不同结局的安排,既是崔莺莺与霍小玉不同身分和地位以及家庭环境所决定,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元稹塑造崔莺莺,有自饰的动机,体现了他"补过"的男性封建思想;而蒋防塑造霍小玉,则是对李益负心的谴责,且对霍小玉的遭弃充满同情,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崔莺莺与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在爱情生活中,崔莺莺和霍小玉同样面对被抛弃的命运,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两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结局,一个忍气吞声地接受被弃的命运,一个则在死后也化为鬼魂展开复仇。对这种不同结局的安排,既是崔莺莺与霍小玉不同身分和地位以及家庭环境所决定,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元稹塑造崔莺莺,有自饰的动机,体现了他“补过”的男性封建思想;而蒋防塑造霍小玉,则是对李益负心的谴责,且对霍小玉的遭弃充满同情,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典型。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性格之决绝是其突出的性格特征。与唐传奇中其他弃妇形象不同,面对破灭的爱情悲剧,霍小玉不甘于被抛弃的残酷现实。奋起反抗命运。不惜以命相酬,得到灵魂洗礼和精神升华。尽管她识人不明,心胸狭窄以王伤厦无辜。但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个凄凉惨烈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典型。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性格之决绝是其突出的性格特征。与唐传奇中其他弃妇形象不同,面对破灭的爱情悲剧,霍小玉不甘于被抛弃的残酷现实,奋起反抗命运,不惜以命相酬,得到灵魂洗礼和精神升华。尽管她识人不明,心胸狭窄以至伤及无辜,但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个凄凉惨烈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美狄亚与霍小玉是与传统女性相背离的另类女性形象:东西方文学中复仇的反抗女性.她们同处于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中,却显示了不同的人格层面:霍小玉是对人物“人格面”的艺术解说,而美狄亚则把人物的“阴暗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两位反抗女性形象塑造上的差别更深刻地体现在人物个性及思想意识上.追根溯源,造成这种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差异的最深层原因就在于父权文化意识形态对作者创作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霍小玉是按照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出身、容貌、品性、言行无不体现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但霍小玉形象在被男性作家"理想化"的同时其实也在被"空洞化",作者蒋防从男性中心主义出发,在有意无意间漠视霍小玉的自主意识和生命意志,把其塑造成为甘愿为男性牺牲一切的爱情奴隶。霍小玉形象表面的理想性与深层的空洞性一体两面,或许均源于男性作家对女性群体的无知和想象。  相似文献   

8.
霍小玉是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作品中都是典型的风尘女子。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但她们都经历了十分相似的悲剧式命运,上演了一幕人生悲剧。她们出淤泥而不染,并在污泥中追求真挚纯洁的爱情,但由于社会制度、道德观念等原因,她们都难逃悲剧命运的摆布。这两个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了相似的悲剧命运,本文将对这两篇小说的悲剧性及造成这种悲剧性的根源作一个初步的比较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际,传奇作者开始较多关注女性,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女性由此进入传奇并成为主角。《霍小玉传》与《谭意歌记》分别是唐、宋传奇的优秀作品,从《霍小玉传》到《谭意歌记》足以见出埋没已久的女性主体意识在宋传奇中的逐渐复苏。本文从《霍小玉传》与《谭意歌记》的对比入手,分析女性主体意识在宋传奇中的呈现及其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学界对于其真实性、写作年代、主旨等长期聚讼不休,作品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其主旨不能过分拔高,对门阀制度的控诉,并非小说的主旨,实际上集中在鞭挞李益的负心、同情霍小玉的不幸,即"始乱终弃",这也是古代小说常见的传统主题模式;而故事同时反映了晚唐时期门阀意识的淡薄,和唐前、中期强烈的门阀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学界向来有一个"共识",即认为西方小说和戏剧以悲剧见长,而中国则无真正的悲剧作品。这是误识,其实《霍小玉传》正是一部深刻的、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面对自己的悲惨命运,霍小玉从来不是哭天抹泪的消极忍受,而是积极努力,坚决抗争。但是,不管霍小玉如何钟情痴心,也没有留住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最终用自己的痴心一片换来的还是爱情祭奠,终以悲剧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霍小玉是非常善良痴情的,同时又是特别坚韧刚烈的,她爱,爱得深;她恨,也恨得强烈,是唐传奇中最具有光彩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同时代的《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 ,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等方面也表现出两位作者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同时代的《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等方面也表现出两位作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霍小玉传》是著名的爱情悲剧,讲述的是中唐大历年间的诗人李益与名妓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其悲剧性有着深刻的根源:从外部因素来看,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李益的轻薄无品,导致了霍小玉的爱情悲剧乃至人生悲剧.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状况,女性与男性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女性在恋爱关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从最终极的社会制度层面来说,严酷的封建等级门阀制度,是造成霍小玉悲剧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因.从传主霍小玉自身来看,其性格中有着柔弱与刚硬的两个方面,当霍小玉起而反抗封建等级社会时,她性格中刚硬的一面便占据主导;霍小玉的反抗力量不足以抗衡强大的封建等级制度,她的刚硬给她的人生带来毁灭性的后果.霍小玉的思想性格与她的身份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终使霍小玉陷于毁灭.  相似文献   

15.
宋代传奇中的“节妓”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妓女是古代小说中常见的一类人物,在唐传奇中就出现过霍小玉、李娃等深受读者喜爱的形象。在宋代传奇中,妓女生活仍是小说家关注的焦点。宋代小说家塑造的妓女形象不如唐传奇中的形象生动、可爱,但相对而言,这些形象也有优点,那就是更为真实,也更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6.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一篇写进士妓女题材的著名小说,传主本为霍小玉,而接受者往往却视为李生。文本表层写了一个妓女追求她所企想的一段情爱生活,但这一希望终化为虚幻。通过文本叙事的内在动因的分析,可以认识到事件发展中的相关因素所表征出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同时叙事文本也折射出了中唐以后士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是受史传文学影响很大的一种小说艺术,继承发展了史传文学的叙事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新篇章。《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霍小玉传》为例,分别从故事取材、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人物描写四个角度分析唐传奇中体现出的史传性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8.
《霍小玉传》和《谭意哥记》是唐、宋传奇中的代表性作品,主人公霍小玉和谭意哥也是传奇小说中青楼女子的典型代表。由于题材相近,霍小玉和谭意哥有诸多相似之处,如:虽沦落风尘却久存从良之志;对妓女的现实地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忠于爱情等。由于作品创作年代不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两人在性格和结局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霍小玉温柔多情而不乏执着刚烈,谭意哥则温柔痴情且守节重礼;霍小玉死后化为厉鬼报复李益的负心;谭意哥则苦志守节并最终得以夫妻团圆。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三个角度对唐传奇《霍小玉传》进行了新的诠释:男主人公李益不是一个绝情的负心汉,也不是简单的负约不负心,而是一个尚有余情的负心汉。女主人公霍小玉并不痴情,更没有爱到至情,是一个理智清醒的多情女。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不能忽视唐代的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亦不排除李益草率、懦弱、不敢担当的性格,但李益为仕宦前途而负心的道德问题更值得重视。悲剧主人公的境遇是超越时空的,小说的思想意蕴也值得现代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在对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中李益这一形象的传统研究中,"负心"说一直占据主流,然而现代学者关四平先生提出的"负约"说则认为,李益受社会婚姻制度和家庭的双重压迫,加之其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原因才导致他未能履约,而非主观意愿上的"负心"。针对"负约"说提出三点疑问,认为李益"负约"说因缺乏对李益"博求名妓"这一动机的分析,过度夸大了李益对霍小玉的感情,回避了李益应有的对来自社会家庭的客观压力的认知和预判,因而存在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