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税法是五代时期的基本赋役制度。五代的两税征收制度与唐时的两税法相较,产生了诸多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适应了五代战乱频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宋初乃至后代的赋役制度提供了依据。本文对五代两税的征收对象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2.
隋唐五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时期,首尾的隋和五代,为时短暂,都带有某种过渡性。不过,隋的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不可低估。而唐朝经济之繁荣,国势之强大,文化之灿烂,疆土之辽阔,都为前代各朝所不能比拟,在当时世界上也遥居领先地位。同时,这个时期封建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仅反映到制度上,如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科举制的创立,府兵制的破坏,特别是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瓦解,两税法的实行,租佃制的发展等,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显示出承前启后的转变。一、关于均田制两税法的兴废问题封建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主  相似文献   

3.
两税法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当时土地集中、商品经济发展的赋役制度。两税法的总原则是“量出制入”,其主要特点是以资产定税。这一制度否定了“以丁身为本”的赋役制度,征税标准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对唐朝后期的政治以及唐以后历代税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发展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唐代两税法的征收内容究竟是什么?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止.有的认为,两税即是户税;有的认为,两税就是租庸调的转化;而大多数则认为,两税是由户税和地税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看法都值得商榷.为此,本文也淡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史学界的同  相似文献   

5.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在命题上有深度可挖。下面,本文拟从产生、内容、意义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对三者略做简要的叙述和分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有所帮助。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的赋役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在土地与赋役制度上,唐初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后来,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  相似文献   

6.
明代改革家张居正为了抑制豪强兼并 ,均平赋役 ,改革了明代的赋役制度 ,全面推行了“一条鞭法”。该法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 ,将地税与徭役合二为一 ,按田亩征纳 ,即将复杂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 ,故称“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 ,上承唐代的“两税法” ,下启清代的“摊丁入地”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及其实施状况,对历代国计民生、社会稳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3题。1.与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相比,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A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B .依据资产和田亩多寡收税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 .农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2 .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摊丁入亩制度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 .以货币形式征收租税B .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C .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D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 .纵观中国古代赋役制…  相似文献   

8.
张泽咸先生所著《唐五代赋役史草》一书,是一部较完全的关于唐五代赋役史的专著。该书详细论述了唐五代的赋役制度及其变化,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赋役制度进行了解释和阐述。这一专著特点之一是:每述唐代一制,上溯秦汉之源,下析五代至宋之流,对中国古代赋役的发展变化,阐述颇详。该书对唐五代赋役史上的一些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鲜见解,由于立论根植于丰富的史料,言必有据,我读此书,很受教益,试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赋役征派的内容历来是户、丁和土地。大体说来,封建社会前期,征敛的重点是户、丁;后期,主要是土地。唐代的两税法正是征敛重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一种税制。因此,它在中国赋役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封建社会前期,按土地征收的赋税在赋税总量中远不如按户、丁征收的赋税所占的比重大。汉代所征敛的租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租,即田租;赋,即口赋、算赋和更赋。《汉书·食货志》记载:高祖“轻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人民出版社重版的《隋唐五代史纲》一书中,韩国磐先生认为唐代两税是代役租。他说:“两税法是‘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实际征税时,是实物居多,缗钱只是由实物折算而来。且这在本质上都是代役租,是‘折征’或‘折纳’,并非货币地租。”①不过,韩先生在同书的另一个地方又说唐代两税是赋税。他先引用了陆贽  相似文献   

11.
在西晋至唐的赋役制度变迁中,调的征收由计户评资征收演变为计丁征收,租的征收由计亩征收演变成计丁征收,至唐初租庸调都统一于计丁征收,既易于实施又兼顾了公平,可以持续、稳定地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唐初的租庸调在西晋以来的漫长演变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赋役制度的沉积,还包括了户籍管理、土地分配等方面的经验积累,使得唐代租庸调成为了考虑周到的一整套制度,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两税法改革后,人头税向田亩税转移已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但“丁口之赋”在宋代逆向复现。究其原因,首先囿于南方山区地理环境,田税作为常赋征收不足,遂以丁口之赋为补充。其次,在宋代两税定额体制下,中央催督税额的无序性与制税之权向地方下移之间形成制度空间,这为以丁增税的“丁口之赋”复现提供了动力。最后,丁税征收便捷、易于转嫁的技术优势以及制度惯性为其赋予了“祖宗之法”的标签,这更为其存在奠定了合理内核。故宋代“丁口之赋”的逆向复现,凸显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人头税向资产税演进过程中的曲折与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13.
一条鞭法既是明代东南地区赋役改革的总结,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赋役制度改革,不仅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而且赋役合一,具备了摊丁入地的因素,为赋役征收的一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一条鞭法是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的赋役制度,在北方推广时遭到强烈的抵制.通过对一条鞭法在北方推行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探研,探讨区域政策推行全国过程中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因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有着集大成的总结性质。赋役制度亦是如此。出现在康、雍之际,贯穿于有清一代的“摊丁入亩”制度,便是继唐之两税法和明之一条鞭法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重大赋役制度改革。它的出现,既是当时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也是赋役制度本身长期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关于“摊丁入亩”制度产生的原因、内容、过程及其作用意义,笔者已另有专文论及,无复赘言;现仅就“摊丁入亩”前清代赋役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以期使读者能更为详尽地了解“摊丁入亩”度制之所以不能不应运而生的必然之由。  相似文献   

15.
浅析隋唐以后的赋役变化曹青莲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存在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繁重的劳役、兵役,农民的赋役负担特别沉重。唐以前,赋役的征收以人丁为主。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征税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唐初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这种赋税制度的基础是均田制,其特点是:第一,国...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代就推行赋役制度 ,如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两税法”、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等。据此回答 1~ 4题。1.“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 .废除了人头税 B .以田亩数计征C .赋税折银征收 D .按照资产交纳2 .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 .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C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 .使雇佣劳动者增多3 .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A .增加政…  相似文献   

17.
《资治通鉴》对唐代两税法记载存在错误与遗漏:杨炎上奏时间有误;误把杨炎奏议当成两税法条文;误把建中元年正月赦文当成两税办法;对建中元年二月命官巡视各地语焉不详,漏载两税法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第36页这样解释西汉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财税和徭役、兵役。”同书第78页对唐朝两税法的解释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许多学生提出疑问:既然编户齐民已经以资产为征税依据,为什么说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其实编户齐民虽然有以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成份,但资产在赋役分配中的地位及作用与两税法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新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讲到清初赋役制度的改革——“摊丁入亩”。由于教材叙述简略,不少学生常问起“摊丁入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摊丁入亩”是清初统治者在明“一条鞭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变化情况而进行的赋役制度的调整。清初赋役制度沿袭明朝的“一条鞭法”,按照地丁双重标准征收赋役,地有地税,丁有丁银。丁税的征收虽有部分已摊入田亩之中,但按丁纳银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因此农民常常隐瞒户口,甚至不敢落户垦荒。康熙帝即位后的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数始终停滞在1920万~2000多万的水平上,导致“有…  相似文献   

20.
中唐以后,继租庸调制而兴起的两税法,自是唐代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种赋税制度;但两税的内容,在唐代文献上却未曾留下明确的记载,遂使近数十年来,治唐代历史的人,见仁见知,意见纷纷。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大致可分两派,一派以鞠清远先生为代表,鞠氏以为两税的内容是户税和地税,而户税是其主体。①一派以岑仲勉先生为代表,岑氏以为两税的内容,依然是租庸调的正供,只因敛以夏秋,故名两税,与户税地税,并无关系。②由于意见的纷岐,所以关于两税的内容及其在唐代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也难作出妥善的定论。现在略抒己见,以就教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