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爱玛》脸炙人口,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近两个世纪以来,其影响和勉力,一直经久不衰。而她的另一部作品《诺桑觉寺》却鲜为人知。其实,这部小说应该是英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独放异彩的伟大不朽之作。在小说中,作家通过写小说来评议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包括她的代表作在内的其它作品。《诺桑党寺》的真正意义在于作家用十分精湛的语言阐明了自己的小说观,抨击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贬损小说、低毁小说的言论。十八世纪中上叶,现代小说已经在英国文坛…  相似文献   

2.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无论是妇女写作还是女性主义批评都必然是‘一种双声话语’,既表征男性,又表征占支配地位;既在女性主义之内言说,又在批评之内言说”。[1](p.19)简·奥斯丁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的女作家。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女作家要想“合法地”、有效地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威,就必须借助男性主导的写作修辞和社会常规,巧妙地采用某些间接的、迂回的写作策略和技巧,采用“双声话语”的形式,从内部颠覆其权力机制,从而从文本内部呼出自己的声音,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威。因而奥斯丁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双层文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周霜  赵洋 《考试周刊》2011,(46):32-33
《诺桑觉寺》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哥特式的语言文字,以谴责和讽刺当时风靡的哥特式风格的小说体裁。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汀小说《诺桑觉寺》在日常生活叙事中以叙述者的大量评论赋予小说很高的叙事价值。从修辞方面看,评论使小说产生了反讽的效果,使日常生活叙事不沉闷;从主题来看,评论显化了小说的叙事主旨,凸显了作者的道德观;从叙述过程来看,评论使小说产生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体现当时英国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清闲。  相似文献   

5.
对于简·奥斯丁的作品 ,批评界讨论最多的是《傲慢与偏见》 ,《理智与情感》这两部作品 ,而对《诺桑觉寺》涉及极少 ,其实《诺桑觉寺》这部作品在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当中应该享有很重要的一个位置 ,因为它不仅再次演绎了经典的爱情与婚姻故事 ,更是巧妙的讽刺了当时在英国文坛风靡一时的感伤小说 ,尤其是哥特小说 ,以自己的实践 ,再次强调了理性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诺桑觉寺》是简·奥斯汀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采用了哥特式风格来讲故事,文本中可以看到很强的"作者声音"。这部小说看似着重戏仿哥特式小说,其本质还是对社会进行反讽。读者可以从故事情节发展中看到作者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从这种反讽中的对抗性和崇高性中窥探其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7.
弗·纳博科夫以小说形式的奇异和晦涩被称为“非常极端的文学本体论者”,在美国文学史上被纳入二战后的美国实验小说家的行列。由于文本结构的讲究、细节和意像的精雕细琢 ,作品显得扑朔迷离、隐晦曲折 ,具有现代文本的包容性和复调性。在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 :理论与实践》的启发下 ,本文试图对《洛丽塔》——一本众说纷纭的作品——的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经验式的解析 ,由此可见纳博科夫的写作用意在于容纳读者于小说之中 ,让读者成为小说的参与者 ,在作者制造的文本迷宫中 ,或愉悦或痛苦 ,成为第二文本的创造者 ,而不在于给予读者以教育。因此 ,文本中透露出的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以及作者所采取的谜语一般的隐喻和讽刺手段 ,成为读者阅读的迷雾 ,也正是作者期望之中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同简·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爱情"一直被视为《诺桑觉寺》的主题。文体统计可以发现,作品中谈情说爱的场景可谓凤毛麟角。本文将借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诺桑觉寺》中人物群像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小说的主题不在于爱情,而在于表现女性自我认知的过程以及抨击当时金钱至上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读者与文本的解析,指出读者反应论的精髓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动态性,摒弃了以往一些相关的误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读者与文本的解析,指出读者反应论的精髓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动态性,摒弃 了以往一些相关的误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1.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 ,直接阅读过其文本的人们不计其数。以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 ,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学者型读者、应用型读者、娱乐型读者。学者型读者主要从内容和艺术方面加以思想文化研究 ,应用型读者基于各自主观需要加以实用主义的应用吸收 ,而更多的读者是把它作为颐养性情的对象进行欣赏的。学者型读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阐释小说文本 ,肯定或者否定 ,都是对文本潜在意义的发掘 ,引导着应用型读者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功利性价值 ,加强了小说文本与普通读者的沟通 ,为扩大和深化小说文本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 ,各类读者特别是专业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常常发生分歧 ,反映出审美情趣的变迁。读者审美变迁的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主要是受政治思潮、学术思潮、文化修养以及读者个体性的差异所制约。  相似文献   

12.
熊婷 《华章》2013,(27)
读者反应论将读者放在翻译研究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意义的产生及其效果在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读者并非静止不变的,与之相连的文本也是动态的。因此,在翻译研究时应动态的看待文本及其读者。  相似文献   

13.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近代这种影响因中日关系的变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代表性日本近代作家。中国文化对于芥川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作家的中国之行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游记》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近代这种影响因中日关系的变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代表性日本近代作家。中国文化对于芥川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作家的中国之行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游记》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学批评四要素之一,读者在西方批评史上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就其与文本的关系而言,可将读者大致分为三种:被动的读者、不可靠的读者和建构的读者。本文通过把读者观纳入西方文艺思潮的流变之中,揭示了不同读者观的具体成因,并以美国当代小说家勒奎恩的《黑暗的左手》为例,展现了处于批评中心的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读者理论指出读者的能动性并非单方面的自由发挥,而必须依赖于文本的结构和空白。以郑愁予的《错误》为例,认为《错误》之所以产生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就在于诗中我-你关系的不确定性,置于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解读;而对我-你关系的质疑,也会产生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怎样教学生文本?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探讨的问题。它关系到教者能否有效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心灵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读者朋友:自我们开设读者信箱后,编辑部收到了许多来信,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你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我们,贡献您的智慧,与我们在这里真诚地交流。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可作多元解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文学作品而言,读者文本与编者文本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本意;即便是作者文本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不一定适合以其本意进行教学活动.韩军老师以曹禺早期确认的本意,从宿命论的角度诠释《雷雨》并进行教学活动,本文认为有些“似是而非”,不一定适合十六七岁的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本文认为,教语文必须坚持“平民”原则.首先,应该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其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似是而非地片面强调“尊重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以读者反应论为理论指导,从读者这一角度对弗罗斯特的《熟稔黑夜》进行分析,作出解释,并协同文本意义的分析,最终论证诗歌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