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卞之琳《断章》的解释多种多样,这些解释有相成之美,无相克之弊,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值得称道的艺术空间。从“当代”角度切入,《断章》可谓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和善为上。  相似文献   

3.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1935年创作的一首小诗。取名为“断章”,是因为该诗为诗人从许多诗歌中断取佳句而成。这首诗精致而典雅,简约而丰赡,亲切而含蓄,显示出了一种别具风韵的美。一、朦胧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泗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家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越时代的本质。它更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因为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的《断章》用纯熟的技巧将大千世界中捕捉的小情景进行内心的扩张和诠释,让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致的哲理和禅机。  相似文献   

6.
从"当代"角度入手,认为《断章》是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和善为上。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欣赏《断章》是在“文广电台”的《夜色温柔》中。叮咚作响的泉水声是背景,男主播用富有磁性的嗓音低吟: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时正是夜深人静之时,午夜的风偶尔从窗口钻入,我轻轻地伏在床边,闭着眼让泉水流进我的思绪。唯美的诗章在我的  相似文献   

8.
卞之琳的《断章》自问世以来,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诗进行了阐释,或曰表现一种人生的悲哀,或曰表达形而上“相对”的哲学观念,其实对正处于青春年少多梦的中学生而言,它更是一首蕴味悠长的爱情诗。请看如下画面:  相似文献   

9.
《断章》一诗被收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全诗共两节、四行,仅35字,却成为卞之琳最富盛名的一首小诗,也是新诗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诗人曾云"这首短诗是我生平最属信手拈来的四行,却颇受人称道,好像成了我战前诗的代表作"[1]。  相似文献   

10.
赵越  卢伟 《现代语文》2006,(2):62-62
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开掘,是后期新月派诗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卞之琳的《断章》就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寥寥四行诗句,语言也不华丽,初读一遍给人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没头没尾,不知所云。几十年来,很多人不断研究,引出了无尽的索解,越是细读细想,便越觉得内涵深广,这是其妙处所在,体现了诗的隐幽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断章》的十二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卞之琳的《断章》进入了高中教材,很快就引起了广大师生浓厚的欣赏兴趣,在这“断章”的艺术空间里,不管作者当时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创作这首诗,在读者的欣赏与再创造中都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因此,《断章》可作为体现艺术鉴赏多样化原则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教学中进行训练,以挖掘和保护学生个性化的欣赏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本文试从主题多义角度进行一些说明。爱情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里也出美丽的风景。在这看似简单的风景中,既能看到作者那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又能使读者各不相同的爱情理解、爱情体验,都能在这里找到形象的…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的名篇《断章》,意象安排妙处颇多。它的意象主干是事态的,具有顺接的流动之势,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物态意象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气脉通达舒畅,增强了诗篇的视觉流动感;意象由实到虚,延展了读者遐思玄想的空间;事态意象的不同时态形式,强化了诗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哲思回味。  相似文献   

14.
断章     
太阳烧毁了黑夜余下灰烬般的阴影黑夜压缩光明于是有灯有星断章@周安祥$四川成都市棠湖中学~~  相似文献   

15.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卞之琳《断章》两节四句,共35字,但也会因读者的眼光读出种种命意来:哲学家可以从中悟出‘生生之谓易’;物理学家会得到相对论的启示;政治家可以从中感受到‘螳螂捕  相似文献   

16.
断章     
太阳烧毁了黑夜 余下灰烬般的阴影 黑夜压缩光明 于是有灯有星  相似文献   

17.
读完卞之琳的这首韵味无穷的《断章》,我看到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相牵连,不可分割的美。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布拉德雷告诉我们,“绝对”是在无数的“相对”中呈现的,谁孤独谁就失去世界。是的,世界是一个完美的存在,我们应该看到树木,更应关注整片森林。由此,我想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的我们深爱着的语文。它应是学习活动的“整个世界”,是各学科的“领头羊”,语文学习不应“断章”于课本、课堂,它应在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外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8.
春天的断章     
一虽是春寒料峭,但中午的好阳光,让我的身心温暖了许多。站在路边,无意间,脚触到了乱蓬蓬的草皮。杂乱的枯叶下,竟已冒出了嫩绿的芽,一簇簇,软软的,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抚摩,但又怕惊醒了这些小家伙的好梦。这一丝浅绿,竟让自己几天来浮躁的心宁静了许多。望着这抹浅绿,感受着它透出的勃勃生机,自己竟陶醉得想闭上眼睛许个愿:给我一片绿吧!  相似文献   

19.
温暖的断章     
骆一禾 《大中专文苑》2010,(3):F0004-F0004
被蜜蜂的小翅膀扇得更远 我喜欢它的歌唱 赞美中隐含祈祷 露珠抖动了一下 第一只蝴蝶飞出来 它替桃花喜欢自己  相似文献   

20.
凝视的美学表明,日常经验中的凝视,其目的在于世界的明晰化;而诗化的凝视,其目的则在于世界的神秘化。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作中,戴望舒的《雨巷》与卞之琳的《断章》展现了凝视的神秘性。其共同的构造逻辑在于,诗语一直在隐秘的寻求交互凝视,但最终却走向了交错凝视,从而迷失在重重镜像之中。但《雨巷》通过凝视,将外在空间自我化,而无意使自我封闭在无限循环的时间幻象中;而《断章》则经由凝视,将内在自我空间化,却无意使自我陷入多重局面的空间幻象中。总而言之,基于对凝视的想象性建构,《雨巷》与《断章》分别开启了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