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对美国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形势,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但由于它在这一地区实力和利益有限,这些反应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出,美国对日行动的底线是不突破和平的、外交的框架,美国对华实行的是不诉诸武力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利益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自身利益需求。在防范中国、借重中国中,维护美国的亚欧安全利益;在其资金和技术与中国商机无限的大市场的紧密结合中,确保美国下世纪的经济利益;在合作与接触中,用美国的价值观念来“引导”中国,确保美国全球民主化的政治利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说明,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在增加,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增多,但战略目标上的根本矛盾不会消除  相似文献   

3.
日本与朝鲜间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主观意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在历史上成为各大国互相争夺的焦点,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工具。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朝鲜半岛在美国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美国以朝核问题为切入点,制造地区紧张气氛以维持和加强日韩对美国的军事、安全需要,同时将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纳入自己的地区战略和掌控之中,以维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可以说,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也因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芦沟桥一手制造“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黑幕。“七七事变”使远东形势更为险恶,也使世界风云更为紧急。对此,在远东和世界有着重要利益的美国作何反应呢? “七七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采取的是不承认主义,即表示不承认日本侵华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丝毫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合法条约之权利,也不拟过问任何解决事件之方法,但此项方法不得破坏美国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持明显的妥协态度。只要日本不损害美国的利益,换言之,只要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不受干扰,美国对日本攫取东北并无从中作梗之意。美国的不承认主义所不承认的,只是对美国利益的损害、对门户开放原则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美国因素对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朝核危机的当事国以及六方会谈的与会国,美国的参与将使东北亚地区安全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对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有很多制约,也有很多积极作用。在东北亚安全机制建构的路径选择中,既要尊重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存在与合理利益,也要坚决维护本地区与中国自身的安全利益,使地区利益、中国利益与美国利益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美国的东亚政策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在东亚政策上重日轻华,首要的目标是维持与日本的和平友好关系,甚至不惜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而继任的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政府力图扶持中国对抗日本,对日政策是竞争大于合作。虽然两者东亚政策的侧重点不同,但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均势政策来维护美国的东亚利益。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由于美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以及两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争夺和勾结,对日政策构成美国远东政策的中心。而中美关系是不密切的,美国对华政策也不甚积极。大战的爆发,美日交恶,使中美关系发生最大变化,美国对其在华利益及前途的估计大大增高,从而导致美国远东政策中心转向中国,新的对华政策形成。  相似文献   

8.
1937年日本对中国展开的全面入侵,沉重打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日军在沦陷区展开的经济侵略也严重损害了英国在远东的利益。为了国联的声誉以及英国在远东的利益,虽然无力诉诸军事制裁,伦敦仍然准备通过经济制裁削弱日本的战力,进而迫使日本停止对华侵略。但由于美国在协同对日经济制裁问题上的冷淡态度、政府内部反对声音的存在等原因,英政府在对日经济制裁问题上畏首畏尾,始终不敢采取实质性行动。直至1941年,伴随着美国对日经济制裁的展开,英国才将谋划已久的对日经济制裁措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美国罗斯福政府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了消极的对华政策。随着与日本法西斯矛盾的不断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国际局势及我国抗战形势的变幻,美国出于“先欧后亚“战略的考虑,又再次改变了对华立场。本文对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8日期间内,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华期间英美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利益的阴谋活动。因沿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历史上是否存在远东慕尼黑阴谋”,这是研究太平洋战争前中美日关系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有,如何看待美日谈判?美国是否以牺牲中国来实现对日妥协?争论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11.
抗美援朝战争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它的爆发主要是在美苏冷战思维的支配下各种矛盾的集合和演化的结果。美苏大国插手朝鲜事务 ,朝鲜南北冲突扩大化 ,并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和民族利益 ,中国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美国的对日政策由强硬转变为扶植,影响政策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国的国内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利益集团的游说;财政的紧张和战略的需要;战后美国民众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冷战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猜忌使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对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展核能力的对策制定一直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羁绊,但最终仍完成了从敌视到承认的政策转变,体现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在核政策上不得不转而采取较为现实和灵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美苏《雅尔塔秘密协定》满足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要求,换得苏联出兵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可以说,苏军进入东北与美苏黑幕交易有直接关系。战后,因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美苏冷战已露端倪,苏联从东北撤军问题一波三折,这也与美国的态度和做法有关。美国的压力又是苏联最终实现撤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陆军主力的牵制,推迟了日本"南进"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为美国赢得了备战时间;中国抗战对日本财力物力的消耗,使日本背着沉重的包袱发动太平洋战争,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中国抗战有力地支援和配合美国对日作战,具有美国国防第一线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难民问题因其自身政治性和人道性的错综复杂而长期困扰着国际社会.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接纳难民最多的国家,美国的难民政策在接纳欧洲犹太难民和对欧洲知识难民的庇护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人道性,却又因国家实力、对外政策和国际格局的影响在冷战期间对难民的接纳含有强烈的选择因素,具有浓厚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趋势总的来讲是乐观其成的,这种政策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发生改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美国看来,欧洲的一体化契合了美国对欧政策的终极目标,即一个联合的欧洲有助于促进和稳固欧洲的民主与稳定。正因如此,美国对于欧盟的扩大主要仍持支持与鼓励的态度。然而,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新现实,决定了欧盟的扩大与美国的利益并非总是并行不悖的,它同样也对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战后初期,美国为实现其远东战略,将中国东北作为其情报战的重要场所,派出大量情报人员,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建立起间谍网络。美国在东北的情报活动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专业情报组织派遣专业情报人员进行活动;其二是由美国外交人员进行情报的搜集与报告。这一时期美国获取情报的主要目标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活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制定对苏政策、对华政策提供依据,服务于冷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的对华政策面临三种可能的选择。但美国当局最终选择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国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结果,错误的前提导致错误的结果。美国对华政策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