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丰子恺 《中文自修》2012,(Z1):40-41
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速,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  相似文献   

2.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  相似文献   

3.
“渐冻人“的痛苦,我非常清楚,因为我爸就是“渐冻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第一个揭露了“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认为世人追逐物质利益和权贵礼法是“危身弃生以殉物”,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因此,庄子强烈地反对物质利欲、权贵礼法对人身心自由的束缚,提出“不为物役”的主张,要求人们“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庄子自身“处穷陋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但却不为富贵所动,而是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笑辞千金之重利、卿相之尊位,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德国当代作家鲁格的《光芒渐逝的年代》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反映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从“光芒何以渐逝?”的问题着手,以“渐逝”与“渐常”这两个概念的平行设立入手,着重揭示文本中的物象之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而层层展开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的若干概念,希望提供有效的阐释。并结合文本分析,提出“渐易”概念,即渐之“缓剧疏”,易之“变常交”,两两相合,则可成九义,即缓变、缓常、缓交;剧变、剧常、剧交;疏变、疏常、疏交。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描述阅读的隽语嘉言。比如“黄卷青灯”——即便生活清贫,依然苦读不辍,因为阅读会填补多少物质所无法填补的虚空;“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更是昔日文人最感刺激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可是,这种人与书本深度接触且甘之如饴的情景似已渐行渐远,电子化阅读悄然出现。  相似文献   

7.
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教学要求中在谈到思想教育时,一连用了“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四个词组。其中“熏陶渐染”这一短语中的“渐”是读jiàn(见)呢,还是读jiān(尖)?人们常常会在定势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把它读作jiàn(见),当“逐渐、逐步”讲。但深究一步,仔细考证一下,我认为这个“渐”字似当读作jiān(尖),当“沾湿、浸润”讲,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8.
“渐”上古用作名词专指水名,后在引申义素基础上从动词虚化为副词“逐渐”,其句法位置也由单一充当主谓句的谓语向连动句第一个动词转化,东汉至魏晋又向简单状中结构发展,至宋“渐”语法化历程完成,完全具备副词意义。“渐渐”为“渐”之衍生和强调形式,为“渐”异体字。  相似文献   

9.
“渐冻人”就仿佛北极的冰,先进的医学也无法融化他们的身体,但3个养女的爱却融化了父亲“渐冻”的身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丰子恺先生的《渐》(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是其于岁月之河中感悟人生的一篇随笔,很是脍炙人口的。作者认为:"渐"——时间的缓慢过去而人不能察觉;事物的变更渐进,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因为它"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为此,作者还列举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不知;"慷慨豪侠的  相似文献   

11.
叶红 《福建教育》2023,(6):12-13
<正>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又是一个周末,一群人聚集在公益书吧,手捧《朱熹大传》,静静等待着领读人张老师的到来,开启爱书人的围桌夜话。晚上七点左右,张老师缓缓走入书吧,开始了共读交流活动。勤学好问的徐大姐总是率先发问,她对朱熹的“人生设计在童蒙”提出困惑:“书中说《小学》的内容是教孩子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学些洒扫、应对、进退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如何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这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  相似文献   

13.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对齐宣王就“不能”与“不为”之别的问题侃侃而谈:“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生动形象的比喻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不能”与“不为”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正>主题小黑板读写君:同学们好!2023年,我们将以“作文沙龙”的形式,每期邀请名师和数位同学围坐一堂,共同探讨一个写作技法。今天,我们请来了李老师,他将与大家聊一聊“渐远渐淡”这个主题,希望各位都能从中取得“真经”!李老师:一篇记叙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安排得是否恰当。所谓“渐远渐淡”,就是说离主题近的要写详细,离主题越远,可以写得越简略。只有做到详略安排得当,文章才能繁简得体,中心突出。  相似文献   

15.
毕淑敏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人生,是因为具有追求,具有那种动态的美,才变得让人眷恋,让人怀念。” 巴金说过:“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人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而那人生之目标就是这丰富的内涵,不分成败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育人”观念,把“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运用教材陶冶思想情操。是谓“渐修”。通过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的做人,学会了做事,学会了适应、改造社会。是谓“顿悟”。“渐修”是手段,是过程;“顿悟”是靶标,是结果。  相似文献   

17.
士心 《教师博览》2004,(9):34-34
“宁输一垅田.不输一句言。”可见,很多人从来不知道认输。人们常常赞誉不认输是好样的。其实,人生的道路坎坎坷坷,有时放弃和妥协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正>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一位老师主讲丰子恺的《渐》。他首先以丰子恺先生富有童趣的漫画入手,接着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看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如文章每段与"渐"有关的关键句、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中心论点等,二十分钟完成文本的教学任务。之后是展示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名言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举一些关于"渐"的其它例子;再下来就是拓展,分析《渐》与《匆匆》在写作目的、风格和切入角度方面有何异同,学  相似文献   

19.
现在有一种倾向,某事某物前面冠一个“大”字,立刻使人肃然起敬,仰慕钦羡,得到高度重视。反之,框上一顶“小”帽,则会遭到忽略、冷落。所以人们挂在嘴上,流于笔端,见诸文件报告的,常常是大思路,大方针,大动作,大步伐。论的是大问题,讲的是大方向,订的是大目标,求的是大成就,抓的是大典型,打的是大战役。除了在总结的末尾,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在失误、缺点、不足、毛病前面用几回“小”以外,小字已没啥用场,很不吃香,有时甚至波遗忘。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以女性敏锐的直觉稿捉到“末世”里的人们对时间超常的恐惧和在时间面前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迷茫与无助,表现为对过去和对未来虚无的恐惧.张爱玲对时间恐惧之情的描写是对人生存本真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生存命运的关注,其主要目的是让人们由此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从而召唤人类进行“自我救赎”和“自我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