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在中国已经提出了很多年,音乐因其特有的情感特性而成为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质媒介之一。审美教育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个体审美能力,也即培养和提高学生认知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应当在教学中借助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审美形态,使音乐教育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大美"之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大美之境是一种汇融万千、宽宏博大、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观。大美的理论前提和哲学依据是大“道”。大美的表现特征为无限丰富性、大审美观视野和雄浑壮大的审美形态,大美的内涵是真善关的和谐统一的“神化”境界。大美之境是汉初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对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含蓄美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蓄不只是一种手法、一种风格,它是人类艺术美的理想形态。中国审美意识史上的含蓄美,可以追溯到“周礼”的委婉性与《周易》的尚象性,并成为儒、道、禅美学共同推崇的审美至境。西方艺术同样崇尚含蓄蕴藉,然而,审美方式的差异致使中西含蓄艺境,具有“虽痛快仍含蓄,虽简洁嫌费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5.
“清”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概念被普遍认同,其与“淡”同源,宋元各门类艺术皆喜以“清”论“淡”,诗歌亦不例外。“清”之意境,是宋元诗人精心营造而表“淡”的经典之境,尽管宋元诗人对“清”美理想的追求各有侧重,且各具特色,但是他们所推崇的“清”美皆是以“淡”美为内核的,其审美特质是清澈、澄明、明净、空灵、清洁、高雅,这决定了宋元诗学“清”之意境的审美形态主要有两种:一为清空,一为清雅,无论是“清空”之境还是“清雅”之境,皆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一窗梅影”“笔床茶灶”是其经典之意象,二者皆以追求色淡与情淡为旨归,展现出宋元诗人清雅空明的人生境界及其诗学的“清”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写境与造境两种形态,却未作具体阐述。现代研究者对它们也未作深入的探讨。对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写境和造境的艺术特征,认为写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自然之美;造境具有主观抒情性、表意性和理想化抒情手法等。写境有画境、物境、事境等类型;造境有缘情写镜、直抒胸臆、象征虚幻等形态。  相似文献   

7.
“圆”的审美意识渗透了戏曲艺术的每一个层面。圆,昭示着一种美,一种审美心理结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本文首先谈到戏曲表演外在形态的“圆”美,进而分析戏曲形式结构中对“圆”的追求,最后深入剖析了我国以“圆”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提出和谐、圆融之境是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杨录 《考试周刊》2015,(25):21+41
运用诗学理论的相应原理解读散文,无疑能使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审美意义,达成对文本的整体审美观照,是散文鉴赏的重要视角。用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境"这一审美范畴对《荷塘月色》予以解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荷塘月色》抒情艺术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妙地创造出了美之物境、乐之事境、真之情景与浑然之意境,达成了美、愉悦、自由,亦即造境、达意、游心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杨全红 《教学与管理》2009,(10):139-140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人类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图画书作为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通过文学与美术这两种综合艺术的完美融合,激发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进而促进和培养了儿童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评价等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2.
美是人类最愉悦的享受。人们追求美、感受美、欣赏美,为美而陶醉、痴迷。如何正确引导审美,在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显得义不容辞。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审美,让学生走向美的颠峰,从而领悟理想的人生境界,对学生形成巨大的行为影响力呢。我们不妨把这一过程分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3.
审美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表现活动。古典诗词的审美形态多种多样,最为主要的有五种,即丰富多彩的意象之美、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深沉浑厚的气韵之美、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这几种形态互为补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神妙的艺术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简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5.
论美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的关系属性。美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为审美的主体。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各种形态的美,都是关系属性。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诸多谜底,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形成变化的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16.
“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理想,人类通过审美由自然走向自由。它也是贯穿《判断力批判》的一条内线。本文试图在论述美与自然的基础上,从美的鉴赏与美的形态两方面揭示美与道德的关系,并联系实例与图型剖析象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四维空间——以海德格尔语言美学核心思想为支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世之界、疏明之境和真理之境都是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时空体,都具有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本质属性。人在时空超越中抵达澄明的真理之境。这成为审美境界建构的基础。现实时空中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绵延可以科学地计量,人对有限的现实时空进行超越进入自由的审美四维空间,观照真理之境,天、地、神、人在审美四维空间中切近交流。人在审美活动中建立自然审美四维空间、生命审美四维空间和哲理审美四维空间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理智、意志成为建构审美四维空间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童话意境是童话作家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一种境界.童话的意境美是一种动态美、空间美、也是一种含蓄美,之所以产生如此美妙的童话意境是因为审美经验中的"移情"现象.而童话创作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开掘和创造优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说到书法艺术的审美,首先要谈谈什么是美。康德说过:“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美是一种精神状态,主观认识,美是自然的和谐。给人带来无限的和谐和自由感,书法以黑白的视觉线条形态将人们引入到精神世界里去,并从中得到快乐和享受。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断地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作为美的事业,语文教材作为美的宫殿,是它的特性以及它在美育教育中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所决定的。语文教学应该成为推动美育事业的重要力量,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传播美的使者。一、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语文是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为其特征的,它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审美理念的表现形态是文学化和艺术化的,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审美教育的差异所在、特征所在、优势所在。第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