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亨利·詹姆斯在其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以亨利艾塔作为参照物来描述金钱和传统道德对伊莎贝尔寻找自由之路的阻碍,慨叹其失败。两位不同女性相同的命运显示出詹姆斯小说中矛盾的女性观:赞扬女性争取自由的精神,却又认为婚姻才是女性的唯一依托。  相似文献   

2.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美国著名文学巨匠亨利·詹姆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崇尚自由、追求独立的美国女孩“伊莎贝尔”在异国他乡经历种种艰辛和磨砺后,仍然执着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作品的问世和传播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对“自由观念”与“独立意识”的探讨。文章从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入手,深入研究了自由观念与独立意识重构的问题,阐述了在重构过程中出现的局限性,希望能够在理论层面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阿切尔认为自由是独立于爱和责任的孤立存在,这种对自由的抽象的理解使她落入婚姻的陷阱,从天真的状态坠入经验的痛苦,自由反而变得遥不可及。最终,伊莎贝尔从自己的挫折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并通过自我牺牲、付出关怀,踏上了返回自由之途。文章通过分析伊莎贝尔追求自由的历程,批判了抽象看待世界的思维,揭示了作品所呈现的关于自由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是一位终生与疾病相伴的小说家,对疾病有着特殊的情感体验。在文学创作中他强调疾病主题的价值,擅长病态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把几种不同的病态人物聚合在一起,从病态人生的审美表达、浪漫书写和情感溯源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病态群像。疾病叙事构成詹姆斯小说病态人生书写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亨利·詹姆斯早期国际题材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以美国人旅居欧洲为背景,着重表现美国人从天真到成熟的艰难的"认知过程",以伊莎贝尔悲剧性却充满力量的婚姻结局表现了欧美文化相融的复杂过程.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融合亨利·詹姆斯的漂泊经历来表达19世纪新旧大陆文化碰撞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李桦 《考试周刊》2015,(17):16-17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生平的最佳作品之一。在小说结尾,伊莎贝尔虽然知晓了丈夫与其情妇卑鄙的阴谋,却还是选择了回归,小说的结局引起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失望和困惑。作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伊莎贝尔选择回归的动机,并探讨伊莎贝尔所指的"康庄大道"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8.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一直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也一直是文学界许多研究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对小说的内容、人际交往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为最终目的,并从中得到一定的生活启示.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一部美国成长小说,主人公伊萨贝尔为了见世面从新兴的美国来到古老世故的欧洲世界,经过天真——受骗——觉醒——成熟的成长过程终于从一个盲目追求自由的女孩蜕变为一个心理和道德都成熟的女士。一些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促使主人公成长的力量,而她顿悟后所作出的回归不幸婚姻的决定正是她成长蜕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描写了一位单纯而又富有个性的美国姑娘在渴望了解欧洲文化、追求独立人生的道路上所遭遇的种种碰撞 ,揭示出在融合欧美文化思想道路上的艰辛与坎坷。这里试图通过分析主人公伊沙贝尔在与移民欧洲的美国人交往中发生的碰撞及碰撞后的反思 ,去挖掘作者本人和主人公内心深处渴望融合欧美文化的美好愿望和由此引发的焦虑与企盼  相似文献   

11.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中常常放弃复杂的文字表达,追求无言的理想描述,大量的空白、沉寂构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沉寂内涵丰富而深邃,能展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理意识.空无隐含着幽深的意境,沉默潜藏着巨大的效能.《一位女士的画像》这部力作正是詹姆斯空白、沉寂和未言“另类语言”艺术的最佳佐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叙事手法为切入点,应用叙事学中的内聚焦理论,对其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詹姆斯作品中固有的心理描写开创了文学创作心理描写之先河,这种创作手法一改现实主义初期刻板的人物形象塑造,使伊莎贝尔的形象因其复杂的内心世界而栩栩如生。因此,詹姆斯通过内聚焦手法所展示的这幅心理画像实际上是一个立体画像,画像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矛盾。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代女作家苔丝·斯拉辛格写于1935年的短篇小说《一位作家某天的生活》,作品主人公青年作家伯特伦姆仍属一个病态异化的现代人形象,他对创作灵感的苦寻过程恰是作家与真实自我靠近融合的过程。但在身处个人与社会、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情感分裂的现代性氛围中,作家自我发现的瞬间却正是自我崩溃的时刻。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舍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小说家,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小说创作上成就斐然,率先开创了心理小说和意识细致分析的写作手法。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詹姆斯的经典著作《贵妇的画像》中女主角伊莎贝尔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伊莎贝尔在从美国到欧洲的文化理想的探寻路上,经历了一番异国文化的洗礼,由于经验的不足,产生了文化休克,然而就象涅槃中得到重生的凤凰,她重构了她的跨文化理想——美国文化和欧洲精髓文化的融合,从而完成了人生意义上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7.
童晶 《华章》2011,(17)
亨利·詹姆斯是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和散文家,在英美两国的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亨利·詹姆斯一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本文对其代表作<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描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斜阳》创作于二战后的日本,混乱的时代思潮促使作者太宰治坚守自我内部重构的价值体系,却不可避免遭遇来自社会现实与传统制度的压抑。作品揭示了自我身份的消解带来的困惑与幻灭,着力刻画了女主人公在重构自我身份中的成长,同时蕴含着作者本人的精神成长历程。这种虚构与现实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小说明暗交织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诗歌代表作《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对自然的赞歌,是憧憬于自由的序曲,是激扬于自我的乐章。审视苦闷而又黑暗的现实生活,他怡情自然,得以宣泄内心;探索恰适而又温馨的内心秩序,他痴情自由,得以解放天性;抒发强烈而又刺激的自我渴望,他醉情自我,得以独抒灵性。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之所以它能奠定丁玲在文坛的地位,主要在于这部小说的时代先锋性以及它的引人深思的时代悲剧。它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莎菲个性主义的觉醒,对真爱的渴求、寻找以及失败的痛苦心理,反映了五四时期的自由解放精神。但莎菲又有旧时代的痕迹——旧的文化传统,莎菲在二者间艰难徘徊、痛苦撕扯(五四时期张扬的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不仅说明了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实绩:人主体意识的勃发,挣脱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禁锢,还体现了个人在时代觉醒初期的艰难行进过程以及痛苦的精神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