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猴奇缘     
《小学科学》2011,(3):38-39
197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组成科考队走进了神农架的原始森林,对神农架及周边的环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神农架究竟存在野人吗野人”的传说,由来已久。所持的态度,有肯定有否定,众说纷纭,还未有定论。在中国,关于“野人”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鄂西北神农架。神农架到处流传的“野人”的传闻,并非都是虚妄之谈,当地民众以及考察队人员曾多次亲眼目击“野人”的“庐山真面...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东西化及其哲学》的价值在于准确地把握了西方化的内在尺度和动力机制,重估其价值评判对当代学术界处理中西哲学间的关系和中国化价值确认,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界化力量的对比已经严重失衡,欧美化圈开始破裂,世界化格局的总体发展趋势将朝着终极化的多元化及其个性化和宗教化的宽容性及其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无论对于“强势化”,还是对于“弱势化”而言,多元化只能指传统价值的多元化,而非保证平等沟通的合理化规则可以随意更改或取消。宗教化的“本土化”及其“处境化”,无论表层的“化披戴”或深层的“化融入”都将在认同和宽容的历史过程中寻求发展。“化反弹”及其“化民族主义”也将在宽容的世俗化的历史过程中趋向淡化。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孤独形象群未曾引起学研究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一大缺失。孤独形象值得挖掘,因为他们有其化价值。从孤独类型及其化价值两个层面进行关注,可以充分揭示孤独的形象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生育化与教育的关联历来不被人重视.生育化常常被认为是与教育相关不大或毫无相关的领域,从教育的视角对生育化问题的关注较少。但是在儿童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生育化的影响和重要的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和探讨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生育化及其研究价值,希望能够对关注教育、关注化的教育价值、关注除学校以外更大教育空间的人们提供一个看待教育的新的视角.从而对教育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神农架有着古老的地质演变史和古老的生物史.神农架在地质学家那里始称“神农架群”,或“扬子准台黄陵台隆”,或“古海鄂西海湾”,随着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的隆起而最后成为高山大川.沧海桑田,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经过百万年演化,神农架最终被雕塑成现在的雄丽地貌.神农架为大巴山东段余脉,其最高峰“神农架顶”海拔3105.4m,被称为“华中第一  相似文献   

8.
运用历史辩证法和马克思“自然的人化”理论,试图对人类“明”与“化”范畴的异同及其进步程度,“自然的人化”的审美化的规定及其所创造的价值和意义世界,乃至其历史进程和高度发展进行一般描述和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9.
由于徐霞客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其《游记》重要的学价值。近20年来,“徐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分析挖掘徐霞客独特的人格魅力。探讨徐霞客及其《游记》悲剧,揭示中国古代思想化专制统治给中国化带来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神农架农人程大种上省城打工,他的狗,太平,在他不知觉的情况下,随同前往。程大种打它,抛弃它,把它卖到屠宰场,而它奇迹般生还,一度在城市流浪。为了寻找到自己的主人,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主人却不能救出身陷打工困境的他,只能眼看着主人死去,最后只身回到了它和主人的家乡——神农架丫鹊坳。  相似文献   

11.
崤函古道位于今黄河三门峡段南岸崤山之中,是沟通长安与洛阳两大古都东西干道上的枢纽路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历史价值。由李久昌教授主编的《崤函古道研究》,不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估价崤函古道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改变以往对崤函古道研究的思维定势,将三门峡漕运研究纳入到其整体研究体系之中,拓宽了崤函古道研究的路径。该书的编定体例也体现了编者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两大现实课题的关怀,是认识和研究崤函古道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权威性文献。  相似文献   

12.
汉、壮民族接触秦代已有文献记载,而汉、壮语间之接触至今未止,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渗透至语言的各个层面。因长期受到壮语之干扰,平话,作为汉语方言之一,其副词呈现出后置动词的特点。基于语言接触及类型学之理论视角,有利于深入探讨语言接触对平话副词位置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壮民族接触秦代已有文献记载,而汉、壮语间之接触至今未止,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渗透至语言的各个层面。因长期受到壮语之干扰,平话,作为汉语方言之一,其副词呈现出后置动词的特点。基于语言接触及类型学之理论视角,有利于深入探讨语言接触对平话副词位置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汉族渊源于史前主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魂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内蒙古地区在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使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秦汉时期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也奠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基本格调。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为以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汉水文化研究逐渐形成气候,但对汉水上游鄂西北地区的春秋古庸国、麇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汉水文明的发端起源于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作为汉水上游古方国的代表,系统地考证其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与楚国及百濮部落的关系,是汉水文化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汉水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形成中华文化的母亲之河、也是孕育楚文化给予湖北文化决定性特色基因的父亲河。襄阳段汉江有"英雄之河、爱情之河、商贸之河、文化之河、旅游之河"的突出特点。建议用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对待襄阳和汉水,确定襄阳成为世界级旅游景观城市的建设目标,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把襄阳建设成为湖北省的龙头旅游景观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名城,把湖北汉水旅游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襄阳的得名有因襄山而名说和因襄水而名说。襄阳的南、西有山,却不见北部有山,主襄山说难以成立。襄水说又分汉水说和襄水说。而考古所见,在今襄阳城南的山上直至汉水边,西周以后的遗迹基本连成片,几乎没有中断,可见襄阳因汉水得名同样不成立;襄水就是今天的南渠,又称襄渠,它正好位于襄阳城的南面,从水、城的相对位置和文献记载看,襄水是襄阳城得名的依据。考古发现证实,今襄阳城区域战国时期确实有人类生活的迹象。襄阳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的发展过程决定了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襄阳建城的基础。西汉前期襄阳城以县级治所出现,并逐步得到发展。东晋以后襄阳城基本定型,并与现有城区基本重合。襄阳城经历由居民点,到军事据点和堡垒,到县、郡级治所,到大州首府,再到一般地级行政区划首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属典型北亚热带湿地类型,由于其特殊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动植物种类丰富,是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栖息的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介绍了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功能,并且提出保护汉水上游湿地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