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燕华 《科教文汇》2014,(31):107-108
老子关于“道”的阐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他建构了一个尊道贵德、绝巧弃利、见微知著、有而无为、小国寡民的技术发展的理想国。一方面他批判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处于无序失道之中;另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尊崇道法自然。本文分析了老子文献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应用和技术与人四个方面逐一解读其技术哲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老子技术哲学理念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启示,引申出技术发展的未来导向。  相似文献   

2.
技术不是某种孤立的东西,它总是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技术。技术总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以及自然的存在状态相关联,这一切构成技术的生态空间。技术应是在尊重自然界运动发展的生成本性和自然生成运动的“向人”趋向的基础上的变革。“自然”不应仪作为技术改造的对象,自然界本身的存在状态,是技术生态空间重要的组成要素,传统技术的经济隧道目光和工具隧道目光,是导致今天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山水清音     
高荐 《金秋科苑》2008,(9):F0003-F0003
画事随笔 “山水以形媚道”之“道”可以“洗心养身”,且精神不会死亡,使人融自然为一体而到“无为”之境,道理是自然天成的,而人却难以达到。山水画在认为自然是有精神的同时是希望人们通过它来替代亲历山川,这也就确立了山水画的实际功能作用及写实性质。我们学习的传统里边有一些很生动的东西,经过反复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天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它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元极学“和论”对“和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内涵有:和乃自然之道,和生天地万物,和是三元之根,和为性命之本。  相似文献   

5.
老子关于"道"的阐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他建构了一个尊道贵德、绝巧弃利、见微知著、有而无为、小国寡民的技术发展的理想国。一方面他批判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处于无序失道之中;另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尊崇道法自然。本文分析了老子文献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应用和技术与人四个方面逐一解读其技术哲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老子技术哲学理念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启示,引申出技术发展的未来导向。  相似文献   

6.
社会技术:改造社会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技术”是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社会科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是由一定社会的政府或执政党(主要是)创造、发明(制定)的,由全体社会成员(主要是)或一定社会阶层接受、使用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进而实现改造社会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可分为“作为意志的社会技术”和“作为制度的社会技术”以及“原生的社会技术”、“次生的社会技术”、“再生的社会技术”等;“社会技术”与社会科学、与社会意识形态、与“自然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社会技术”具有保障社会运行、改造社会和导向、组织、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自然失衡、社会失谐、人心失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发展人性化技术。人性化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对人的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尊严的终极关怀,是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的后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古籍《列子》中“盗亦有道”、“偃师造倡”、“愚公移山”三则寓言,对所体现的古代技术观念作了探讨。“盗亦有道”,强调运用人的智慧,顺应自然变化,“盗取”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偃师造倡”,认为用自然界的物质材料作代用品,人的技巧可与天地造化有同样的功效;“愚公移山”,原意表达一种弃智弃巧,苦干实干的精神。诠释新“愚公移山”精神改造中国社会、改造自然,对中国人产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究其原因是传统技术在其研发、应用和完善的过程中将人、技术和自然对立起来,孤立地对待各个因素,忽略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低碳技术从整体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两型社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是欧洲最具战略地位的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欧洲的“电信谷”。基于“社会技术”分层思想,从产业模式、政策法规和社会气质三个层面研究索菲亚转型发展中的社会技术创新及其作用机制。索菲亚园区转型发展中,形成了以“园区品牌”与“地方性生产网络”建构为代表的产业模式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中小企业促进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动议”为代表的政策法规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分权化”为标志的自由民主社会气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双健康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从世界生态系统退化和中国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角度,阐述了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生态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问题的风险逐渐加大,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环境危机、以及控制其风险加剧等问题的途径,即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双健康模型",它是以生物地球物理与化学过程为主的"地球健康"系统和以生命地球物理与化学过程为主的"人类健康"系统的有机结合."地球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健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生物资源的开发必须服从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的要求,生态建设是维护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必要手段.探求生态资产开发市场化途径,即实现"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双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体制,对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建立融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为一体的"新资本论"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这一命题,揭示了技术发展的主体是人,因而必须让技术回归人文,确立人本技术现;揭示了技术的发展要兼顾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要从满足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出发,确立技术生态-伦理现;揭示了技术的发展应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因而应实现技术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来说,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认知活动与价值活动的最终源泉,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向和价值选择。绿色价值观即是建立在生存价值观、发展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基础上的,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的一种回答和解决方式。确立绿色思维,建立绿色价值观,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及生存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林劲博 《科教文汇》2020,(10):167-168,176
“性善论”可以说是孟子的各个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而它自出现以来就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他和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自然人性论”等都形成了交锋,而后世对其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本文将会论述的是在各个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眼中的“性善论”特点,重在对历代文献、著作、观点的梳理,同时,笔者也想要表达一下自己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灾害多发期,人类需要从各方面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从技术创新角度看,可以通过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并协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此,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并协需要具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具体而言,在技术并协创新过程中,需要遵循效率保障原则、环境友好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一方面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规范、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在提取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维解释、可持续发展的临界阈值、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可持续能力建设方程、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GDP度量,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行动,进行了综合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企业的创业家通常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背景知识,他们主要由科技人员转变而来。采用“滚动循环问卷调查”方法,对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由科技人员转变而来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科技人员向经营管理转变的动因可以综合为下面几大类:增加财务收入;得以出人头地、获得成就和赏识;为了振兴民族高技术产业;取得职权、职责和领导权,获得权力、权势、地位和威望;忧虑现有专业技术过时;以及其它偶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胡焕庸线"是我国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呈北东—南西走向延伸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其形成和发展与自然条件诸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密切相关,更与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相关。面向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胡焕庸线""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三大问题。文章基于空间信息和相关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通过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提出了"胡焕庸线"应该破及其依据、"胡焕庸线"可以破及其理由、破解"胡焕庸线"的科学思路3点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破解"胡焕庸线"的4点建议,即:(1)多方并举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三业"联动铸就西部大发展新模式;(2)打造中国绿色新能源基地,构建耗能密集-节水型高新技术产业;(3)"群""带"结合走西部城镇化之路,挖潜革新促东西部均衡发展;(4)打造以人为本环境吸引各路人才,构建利益均沾机制保障创新供给。  相似文献   

19.
知识、资源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念平 《资源科学》2001,23(4):21-25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而开发出来的附着于自然物质和能量之上的使用功能,不仅与自然,而且与人类的知识进步、知识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往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更多的人从与自然资源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中分离出去,因而在认识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已不如从前,知识经济大发展已经超越了自然资源的局限。可以说,这种认识没能正确的理解知识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知识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知识与自然资源关系是共生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信息化与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时代,正确理解与把握知识、资源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In human society, you can see people walking barefoot on water only in kongfu films; however, in the natural world, you can find a narrow, light-flamed insect called water striders (Gerris remigis) doing it effortlessly all the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