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末"新政"之际,本着为教育改革提供蓝本,并借鉴日本兴办师范教育的经验,"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主动请缨,东渡扶桑,对日本学制暨师范教育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晚清兴办师范教育的构想。兴办师范,首在师资。吴汝纶的考察,在提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体制的革新及教育模式的创新方面,为晚清兴办师范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分析了吴汝纶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吴汝纶主要教育思想的内容和特征,肯定了吴汝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了他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汝纶与清末学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吴汝纶的《东游丛录》与癸卯学制的比较,试图发现吴汝纶及其《东游丛录》究竟在哪些方面影响着清末学制改革的。另外,《东游丛录》不仅是当时日本教育的百科全书,也是清末学制改革的优秀范本,从中折射出清末学制改革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6.
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大批日本教习执教于中国新创办的师范学堂中,推进了中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日近代教育的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师范学校大量聘请日本教习的原因、分布状况,考察其教学活动及所授课程等,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清末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及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汝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尤其是他的日本教育考察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清末新学制的建立产生了直接影响;主张"兼包新旧",对我国近代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积极意义;主动延聘外国教习,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出身于一个封建知识阶层家庭.  相似文献   

9.
吴汝纶(1840-1903)是清末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经历了晚清社会最重大的变迁.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吴作为一名传统知识分子,做出了积极的应对与转变,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发展工商、主修铁路及有关农业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0.
吴汝纶是清末名学,他在任冀州知州期间,筹经费、聘名师、重实学,大力发展地方教事业。吴汝纶以经史有用之学进行讲授,超出了应试的范围,使冀州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有所转变。其后任莲池书院院长,创办西学堂,招收的学生也以冀州人为多。吴汝纶的兴学重教,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冀州的早期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三侠五义》、《小五义》都是由说唱兼备的话本发展而来的“平话小说”,《小五义》还保留了较多的说唱文学的特征。由此可见,说话艺术一直绵延到清末,话本作为俗文学,具有口头文学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三十年间掀起的三次大规模留学浪潮,虽然原因、特点各异,但都为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现代,外国势力在华开办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其中尤以西方传教士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所办学校为主,但二所办教育无论是办学体制,教育目标还是教育内容都存在着根本歧异。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西方科学化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而后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清末中学出现之后,中国才真正拥有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三段制学制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促进了封建旧教育体制的瓦解。文章主要考察了晚清中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晚清官绅们的心理态势在“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导下.走过了从“西学中源”到“中外通行”的文化调适演变历程。除顽固排外者外,他们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西方法律教育的文化优长,另一方面又深陷在传统法律教育的羁缚中,形成了二种自我矛盾的凝重心理。  相似文献   

16.
吴梅村三上京师是被胁迫的,也随即落入清人清查陈名夏南党那政治陷阱里头:他不仅自己被封了“猴”,动辄得咎危机四伏.还殃及妻孥赔了夫人——继妻浦氏暴毙。如此,他焉能不反,又焉可不反?事实上,吴梅村三上京师这三年,也是他讽刺挖苦奚落清人、讽刺挖苦奚落清顺治帝的三年,更是他宣泄明亡不甘呕歌复明斗争的三年。他之所以会仇清反清,这三上京师的遭遇恰恰是一极其重要的现实缘由或曰切身缘由。  相似文献   

17.
吴藻是清嘉道年间才媛中的佼佼者,通过分析梳理其关于词的创作论、境界论、风格论以及鉴赏论,探求以她为代表的大部分江南才媛的词学观,可弥补明清江南才媛传世的词作品颇丰,而相关文论思想却欠缺整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周谷平 《教育研究》2004,25(12):70-73
走向世界是时代赋予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晚清时期初出国门的知识人,以切身感受,记录了对西方教育的观察和考量。这些见闻尽管不免肤浅,甚或谬误,但为后人留下了认识异域教育的最初文本,在中西教育交流史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亦为中国教育尽快融入世界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