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生在校伤害是困扰学校和家长的一大难题,本文在界定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防范校园伤害事故的立体体系,阐述了学生在校伤害事故处理的归则、赔偿依据和范围、责任社会化等要点。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校伤害是困扰学校和家长的一大难题,本文在界定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防范校园伤害事故的立体体系,阐述了学生在校伤害事故处理的归则、赔偿依据和范围、责任社会化等要点。  相似文献   

3.
张卫英  王梅霞 《文教资料》2006,(11):106-107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校期间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在读儿童(以下统一简称为“未成年学生”)受到人身伤害,以及未成年学生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学校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事故。目前,认定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02年9月1日起生效的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2004年5月1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7条。据此,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承担的是过错侵权的损害赔偿责任。一、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一)在校期间未成年学生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或未成…  相似文献   

4.
1999年5月25日一29日,"全国部分省市'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研讨会着重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学生在校人身伤害与学校侵权责任的认定,②学校侵权损害赔偿原则与范围,③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与处理办法,④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纠纷的解决途径与对策,③海外研究动态与借鉴。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在校伤害事故案发率逐年上升,由此引发的纠纷及其索赔与日俱增。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处理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专项法规,加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使得学校事故的处理和纠纷解决无法可…  相似文献   

5.
2002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事故处理程序、损害赔偿及事故责任者如何处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然而,在郧县的一起学生伤害事故赔偿案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遭遇了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控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从伤害事故产生的缘由可分因校方责任造成事故、因学生责任造成事故、因混合责任造成事故、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意外伤害事故.阐述了建立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控制度可提高体育安全意识、促使行政部门权责明确、增强运动伤害的应对能力;明确了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建立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7.
信息窗     
教育部颁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最近颁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作出了具体规定。该《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分为:总则、事故与责任、事故处理程序、事故损害的赔偿、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以及附则  相似文献   

8.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教育》2002,(10):10-11
教育部最近发布第12号教育部令,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作出了具体规范。《办法》共分为:总则、事故与责任、事故处理程序、事故损害的赔偿、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以及附则等6章40条。该《办法》的制定,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伤害事故频发,由此产生的民事赔偿争议成为处理该类事故的核心问题,相关法律规定和责任承担成为学校和受害学生及其家长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基础、举证责任、赔偿金额的计算以及学  相似文献   

10.
校园安全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在校遭受人身伤害事故,由于目前国家法律尚无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中,往往泛化为对学校管理责任的理解,混淆教育管理责任与民事侵仅责任界限,导致学校赔不胜赔,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曾以律师身份处理过多起校园伤害事件,感触颇多,现就校园伤害事故若干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处理事故时参考。一、校园人身伤害事故问题现状(一)立法存在缺陷我国在校生数以亿计,这一庞大群体所涉及的校园人身伤害处理问题,至今没有一部专门法律。相关司法解释仅有《民法通则…  相似文献   

11.
学生伤害事故是学校管理中的常见事故,要正确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必须先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是教育关系,而不是监护关系或合同关系;因此学校承担责任的原则只能是过错责任原则,而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公平原则;据此,学校仅承担文中所列十三类事故之责任.  相似文献   

12.
学生伤害事故是学校管理中的常见事故,要正确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必须先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是教育关系,而不是监护关系或合同关系;因此学校承担责任的原则只能是过错责任原则,而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公平原则;据此,学校仅承担文中所列十三类事故之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对于高校在何种情形下应承担何种性质的责任,以及应将其视为何种法律性质的案件加以处理等问题存在诸多模糊点。为此,应在国家相关法律条文和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基础上明确分析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应担负的法律责任,并对涉及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免责事由等若干问题进行具体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学校事故是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难以回避的一个棘手问题。对学校事故应分析原因,分清责任,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育部第12号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范围做出了界定。高等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有3种:其一,两者之间因教育教学活动而缔结成的法律关系;其二,高等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其三,我国行政法学上所讲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分析为:高校承担责任,他人承担责任,学生或家长承担责任,混合型责任。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处置方法为:建立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立高校教育设施管理责任制度,建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制度。在加强防范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健全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置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要以全力抢救生命为第一原则,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尽量减少损失,形成快速反应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政府在事故预防和处置中居于主导地位。心理学的“华生模式”和“皮亚杰模式”实现“社会学转向”,可用以分析政府的责任问题。而安全事故的“强刺激”和“弱刺激”对政府改进效应是不同的。中国当前社会转型中逐步出现了城乡、单位、地方之间而主要表现为阶层之间的利益分割局面。因而政府的责任一方面不仅仅在于对某一事故的“强刺激”进行反应性改进,更应该在于包括“弱刺激”在内逐步把内化以人为本的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结合起来,对事故进行事前预知和防范,同时另一方面需要抑制精英阶层对整个社会利益的割据,保障社会底层的安全权益,引导底层进行安全维权,乃至抗争上层“官商秩序(结构)”的利益勾结,打破“资(方)强劳(方)弱”、“上(层)强下(层)弱”结构,从消极的“华生模式”转向积极反应的“皮亚杰模式”,不断提升政府效率,保障个体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17.
确定学校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是要明确学校和未成年学生究竞是什么性质的法律关系。本文认为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的只是部分的监护职责,即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这种监护职责,是通过《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公法要求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而不是来自合同的约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所负责任之有无、大小,应根据学校在事故中是否负有过错,及过错的大小来确定。同时在未成年学生伤害案件中应适用过错推定,倒置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8.
停车场法律责任研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车停放在各类停车场被盗被撞,停车场的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依停车场的不同类型有所不同。停车场“有偿保管”的,则负有保管责任;“无偿保管”的,则有自证无重大过错才能免予承担责任。自称与车主之间是“车位租赁关系”而不负保管责任是不合法的、无效的。消费停车场的法律责任应按《消费权益保护法》分析认定。  相似文献   

19.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和拓展。如何评价地方行政首长的经济责任,在实践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建立起全新的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合理的、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指标分析对准确评价经济责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此,经济指标分析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使后续评价有较强的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国家实施教育职责的专门场所 ,具有行政主体的性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应是教育、管理与被教育、被管理的法律关系。在未成年学生损害赔偿案件中 ,各主体应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承担不同的民事责任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对侵权行为的发生有过错的 ,监护人、学校可减轻责任 ;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在学校的损害承担过错责任 ;学校对学生造成侵权责任的性质和构成要件有其自身特点 ,学校侵权的法律适用包括民法和教育法律、法规。依据不同标准 ,对此类责任可做多重分类 ,这有利于该类问题适当、合理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