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客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流动儿童访谈资料的分析,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流动儿童"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对城市人认知"、"自我身份认知"以及"留城意愿"等四个方面的分析,以流动儿童自身的视角为基础,勾勒出流动儿童心中的城市画像和城市认知。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流动儿童的城市认知上,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与冲突与社会现实和流动儿童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城乡交叉地带”既是一个矛盾地带,也是一个流动地带。这里的青年较早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渴望到城市发展,但是由于受社会限制,他们无法离开农村。《人生》展现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命运起伏,反映社会制度的局限性,肯定了高加林的自我奋斗精神。反观现今,青年亟需高加林式的奋斗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使人生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绘 《教育学报》2013,9(1):111-120
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流动儿童在城市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意愿对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采用福特基金"中国城市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保障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北京的调研和访谈资料,结合计量模型和个案分析,结果发现非独生子女和兄弟姐妹个数增加对流动儿童继续选择读书有负面影响,其中女童受到的负面影响更显著。在无证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选择回家继续读书和工作的概率,大于有办学许可证的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教育部门应建立对流动女童的教育资助,改善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应该协调配合,提高流动儿童高中入学率;各地政府应当立足各地的实际,在探索中逐步推进流动儿童异地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5.
城市流动儿童是我国在城市化背景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流动"现状态家庭中(在城市中)的边缘地位,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培育流动儿童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必须以平等的精神为导向,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6.
张红 《教师》2013,(7):25-26
流动适龄儿童进入城市以后,其主要入学途径有三种:一是进入公立学校插班借读,与城市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二是进入私立学校就读;三是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本文依托教育部课题【11YJA840016)】"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的研究工作,根据课题组要求,对湖南省长沙市几所公立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9,(2):53-58
《俄狄浦斯王》中对话和狂欢建构起来的诗学空间,对古希腊人困兽犹斗的"狂欢式"的抗争精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试图消解"宿命论"命运观的绝对统治地位,力图使得人的自我主体意识能够与"宿命论"的他者命运绝对论进行对话,使得作为自我主体的人能够与未知他者"兽"进行对话。他们从生命意义层面剥离出抗争的实质,即古希腊人在命运与神权的绝对统治下,勇于颠覆等级制度、颠覆他者权力话语的绝对统治地位、颠覆主宰人主体意识的沉重枷锁。他们以飞蛾扑火式的壮烈精神对人主体意识与独立自由意志进行了大胆的高扬与更新,以求人的自我主体意志和话语权的获取与实现、以求人的自我意识与"宿命论"命运观的对话的实现、以全其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63):17-18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该书时间跨度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2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他与父亲的关系、与哈桑的"友谊"、随父亲移居美国后的生活及他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拯救,体现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的苦难与悲剧。本文通过对《追风筝的人》中三位主人公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及他们性格特征的分析,体现阿富汗儿童命运的悲剧,以期加深人们对阿富汗儿童的了解与同情。本文首先介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及其作品《追风筝的人》,其次分别讲述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最后探讨阿富汗儿童的悲剧命运并揭示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即阿富汗宗教各教派的冲突、种族歧视、塔利班的残酷统治、阿富汗所遭受的战争等。  相似文献   

9.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4000多万流动儿童,带有明显的"移民第二代"特征:虽然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作为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地进入城市生活的人群得到了社会的关注。然而学龄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环境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流动儿童"标签化"、学校环境软硬件匹配不足、家庭教育缺失。蒙台梭利儿童自我创造理论,可供现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创设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