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舟船,人类早在石器时代便开始使用了,有考古学可作证明。根据古籍记载,《易》中的黄帝,《山海经》中的番禺,《世本》中的工倕,《吕氏春秋》中的虞(女勾)都是“始为舟者”。不过又有古人说这是“托古圣人,以示久远”。今人看来都是处在石器时代。或许有人不以为然:石制骨制工具时代的独木舟  相似文献   

2.
海道测量底质探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底底质探测是未来海道测量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分析了海底底质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手段。指出了海底底质探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对于提高海道测量底质探测技术,完善海战场环境的测绘保障能力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初的登辽海道是辽东和东北军士的生命线。此后的海禁使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隔绝,辽东半岛经济几乎是处于停滞,城堡、墩台荒废,水军不能正常训练。万历年间重开的登辽海道,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海运虽然加重了山东百姓的负担,但也给山东沿海带来了商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历史证明,登辽海道畅通,经济必然得到快速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制约。登辽海道的兴废见证了明王朝兴衰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16世纪的商业革命 ,发生在欧洲由农本而重商的重要转折期。 15世纪以来 ,西欧内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西欧率先突破农耕世界的静止状态 ,这一深刻变化以及其他的一些潜在因素 ,共同构成了 16世纪商业大变革的内部动因 ;而海道大通打破了地区闭塞、隔绝的局面 ,对西欧的商业革命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这样 ,在内外因的双重推动下 ,欧洲的商业革命喷薄而出。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扼渤海而屏京师,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受万历朝鲜战争的影响,王士性认为当时山东的海防形势岌岌可危,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该重视朝鲜半岛的作用,在海防政策的制订中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反对刻舟求剑式的边备政策。其中某些观点具有相当的独创性和前瞻性,并对今天我国的海防现实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代,中华帝国掀起大规模开发经营东北的历史浪潮。辽西联接中原与东北,在双方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帝国"北边"战略影响辽西政区、交通与城市地理。平刚、且虑的兴盛与帝国"北边"进取策略密切相关。"卢龙—平刚"道的衰落废弃发生在帝国"北边"收缩策略背景下,或许曾遭到人为破坏。有关"傍海道"路线的分歧,实则突显辽西在中国交通史上的地位。研究曹操征乌桓回师路线,可更明晰"傍海道"途径。"傍海道"沿途重要城市的废弃,可能与滨海地区大水、大旱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关。考察秦汉辽西史地问题,有助于更深入具体地认识秦汉辽西历史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7.
吕肖奂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2):29-35,43
宋代大量送迎本国出使高丽使节的诗歌,描述了对通往高丽的海道以及对高丽文化的大体想象。宋代诗歌中出现了高丽使节、僧人、商人以及画家的身影,其形象一般比较概括且符号化,有的则具体可感,代表着宋人对高丽人的大体认识和印象。高丽文房用品、佛教用品、土特产以及日常用品大量进入宋朝,这些器物及其承载的高丽文化,引起宋朝诗人赋咏的兴趣,成为宋朝诗人认识高丽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宋代诗人因此而了解到属于同一文化圈的高丽文化,却异于"华风"或"华风"之外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位改正中观测粗差和观测时间对海底地形成果质量的影响,就如何合理的使用目前水位改正中常见的多项式拟合法、样条函数法两种数学模型加以数值分析,并将三角多项式拟合法引入水位改正中。通过3组实验数据的计算结果证明:如果不消除原始水位观测数据中存在的粗差值,则无论采用何种水位改正数学模型均不能满足作业规范要求的精度,同时建议可有条件的把水位观测的时间间隔放宽到1h。  相似文献   

9.
"海道"评弹的出现大致以1908年上海"申江润余社"的成立为标志。厥后,向以正统自诩的光裕社即调用种种手段遏制以润余社为代表的这股异己势力,从而引发了书坛数十年的"苏""海"之争。在互竞雄长的过程中,两者渐由组织上的区别发展为艺术及艺人气质上的分野。分析沪上评弹的特征,可见"海道"评弹实则是在上海"近商摄利"之风影响下,从苏州评弹中异化出的变体。这一变体在相当程度上反作用于母体,使苏沪评弹在彼此排斥的同时,形成了相生相长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辽西走廊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燕秦汉时期,走廊所在地纳入中原政权管辖体系,大致相当于右北平、辽西郡地。《东北古代交通》对该时期走廊交通作出研究,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完善。如“卢龙一平刚”道主干与开辟时间,“辽西大凌河古道”名称和支线归属,傍海的辽西“碣石道”主体路径。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多线并行、主次分明、联系紧密,交通网业已成熟,总体布局合理,效率较高。厘清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面貌,有助于考察交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交通与民族关系的互动演变、交通与区域文化特质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