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2.
本首先讨论了“语法本位”这一术语的涵义,对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各种语法本位学说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说明。章以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和揭示的深度为主要标准对各种语法本位学说进行了评析,指出了汉语语法研究中应当加强和注意的某些方面。作认为:以词组为微观语法的基点,可以较好地处理汉语的词类问题,较好地描述并归纳语素、词、词组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建立起符合汉语“话题-说明”句子模式特点的宏观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讨论中,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复旦大学的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易,一方面又非常复杂.汉语语法的复杂性即在于汉语语法经常与修辞相结合,因而“语句组织”“丰富多采”,变化多端.并批评“洋框框”的语法只是“分别词类”“规定语句组织规律”,因而不能解释密切结合着修辞的汉语语法的复杂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分析汉语语法范畴诸家观点指出,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语法形式外延的扩大使语法范畴由综合语推衍到世界其他语言类型,其涵义及分析手段也有很大发展,从而为汉语语法范畴研究打开通道。同时也指出汉语语法范畴研究的“泛化”“散化”倾向,认为需要注意语法范畴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体认语言学是对国外认知语言学进行本土化修补后提出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新观点融入语言学研究之中,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体认语法”的设想,认为语法的最本质特征为“体认性”,它是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在语言编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与戴浩一“汉语认知功能语法”的思路相似。我们还认为,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和身体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便在心智中形成了“对称原则”,致使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对称结构,它可视为汉语语法的最重要手段,不仅可弥补号称汉语两大语法手段“词序”和“虚词”之不足,还可解释汉语基本句型和若干怪句的成因,可望为汉语的语法研究和教学实践开辟一个全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汉语动词“体”的语法范畴表现形式“着”“了““过”的产生,有人认为:这意味着汉语孤立语特征减弱,形态语成分的增加。结合汉语方言有用形态生段(语音的内部屈折)表示动作的完成,以及藏缅语族“体”的语法范畴表现形式由形态手段向分析手段发展演变的史实,我们认为“着”“了““过”的产生意味着更为原始的形态手段的消亡,分析手段的增加,这正是孤立型语言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教学越来越重要,在汉语教学中不能忽视语法教学,语法课程对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最起码的语法技能,足不宜“删”、不宜“淡化”的,这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文结合淡化语法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汉语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探讨了中心语移位现象.认为汉语“动词+起+宾语+来”的结构用中心语移位来解释比宾语插入解释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的“于”,常见的语法著作都认为它是介词,一般只交代它能带名词或代词,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作用,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其实,介词“于”在现代汉语里的意义和组合能力同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不打算对介词“于”进行全面的论述,只着重从构词法的角度对单音动/形 后缀“于”的词的构成及语法特点作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负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其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消极影响。表现对新知识的学习起阻碍作用。例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后,在学习英语语法的初期,总是出现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的情况,而影响英语语法的掌握,成人写作中出现不少类似情况。过去已有的写作方面的知识、技能在具体写作中不全起促进作用,有时恰恰相反,反而起阻碍干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黎先生是现代汉语语法的奠基人,不仅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句本位”汉语语法体系和教学体系,而且在“国语运动”、“文字改革”、音韵学、近代语研究、辞书编纂、语文教育、目录学及方志学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着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本来”进行全方面考察,认为“本来”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两种词性,这是“本来”一千多年来语法化的结果。“本来”在汉语中共时层面上的分布,非常完美地苒现了它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指出现代汉语副词“索性”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朱子语类》中“索性”的语法功能 ,并把它同现代汉语进行了比较 ,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在《语类》中就已经基本具备。最后探讨了“索性”的产生与发展 ,认为“索性”产生于宋代 ,现代汉语的全部用法至明代已经全部产生。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语法学创立90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适合汉语实际情况的语法体系和理论体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研究方法不当。本文分析了汉语语法研究中存在的简单套用西方语法理论和完全隔绝西方先进理论的问题。还提出要重视汉语的特点,比如汉语中人有没有“词”,汉语句子是“主-谓”式还是“话题-说明”式,“视觉句”和“听觉句”的不同特点等等。最后,本文批评了目前语法著述中的一些方法,如例证主义,拜物教主义,朴素归纳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15.
汉语里,词、词组和句子三级语法单位在构造上具有跨层次的相似性,语法学界都认识到这一现象,但未能投以足够的注意,长期来多在汉语与西方语言的“他相似性”上下功夫,以西语为参照系构建汉语语法体系框架。汉语语法构造上的自相似性是汉语的本质特征之一,应该在研究工作中和汉语教学中牢牢抓住,在自相似性特征上建立起语法体系框架和汉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汉语语法本体研究跟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汉语语法研究必须结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注重句法的语义分析,另一方面也必须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吸取灵感;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需要从汉语语法研究中吸取营养,而且在引入语法本体研究成果时必须化繁为简、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认为汉语语法研究必然会走向"应用"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汉语语法本身发展的必然。对于汉语语法研究如何发展的问题,作者评述了两种主要的观点:"接轨观"和"共性观",通过对汉语与印欧语的比较,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如何促进汉语语法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语法究竟有哪些特点?语法学家一直在苦苦探索,并曾提出过多种看法,其中朱德熙的观点影响最深最远.朱德熙认为攸关全局的汉语语法特点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一致.本文指出,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所揭示出来的许多重要现象是上述两大特点所无法涵盖的,其中之一是,汉语的语缀比较丰富,因而在表达疑问范畴和焦点范畴时,就有了更多的句法选项.我们认为汉语语法的特点可以重新概括为“一多一少”:语缀多,词缀少.这“一多一少”正是汉语语法系统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特点,二者不能相互推导.合在一起,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着现代汉语语法系统诸多方面的关键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颁布了,怎样才能从“暂拟汉语语法体系”(以下简称“暂拟体系”)转变过度到“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方面来,贯彻到汉语语法教学之中呢?我们认为,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教师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提要”是在“暂拟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暂拟体系”的合乎规律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语言实践的不断丰富,“暂拟体系”的某些不当之处,逐渐暴露出来。这次修订“暂拟体系”,一是对原体系的某些不当、不合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先秦汉语里“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而”的语法性质,认为,“而”在“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没有虚化成词素,仍然保持者连词的语法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