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反思、批判现代理性社会,倡导一种全新的生存理念。它用诗性智慧、契舍特性、狂欢化色彩和鸟托邦理想等艺术内涵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原始精神.以此寻求人类理想的家园,拯救现代人孤独无助的灵魂,使人生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2.
蔡仪先生在 20世纪前期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学术形态且个性卓然的美学体系,《新艺术论》和《新美学》是其代表性理论成果。其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文艺认识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强调,都对 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有奠基的作用。其对美学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及以西方美学为美学的学术偏颇同样对新中国美学有深刻、普遍的影响。同时,其突出的二元简单对立和西化倾向也成为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型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上古时代,王权是从原始宗教的权力中产生和发展的。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后,王权与原始宗教权力相融合,形成了以政教合一为特点的国家政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宗教权力开始衰落,逐渐成为王权的附庸。这为此后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俊超 《文教资料》2008,(33):80-81
宗教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颇大,尤其在古代绘画史上,宗教绘画占有重要位置.宗教不但孕育和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巨大发展,而且产生了大批著名的宗教画家,同时也给人类留下大量著名的绘画作品.宗教为绘画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同时宗教精神也为画家提供了精神滋养,宗教精神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画家的创作,从古至今,这种影响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5.
宗教和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特殊的矛盾统一体,具有连生而相异的性质,二者均源于原始初民幻想通过超自然力去征服和支配自然的代偿性满足心理,但宗教是幻想通过祈求具有神性的超自然体的庇佑去支配自然,而文学则是幻想借助具有人性的超自然体的威力去征服自然。前者属于消极的卑微的代偿性满足心理,后者属于积极的进取的代偿性满足心理。  相似文献   

6.
一九○六年,伟大的鲁迅先生为唤醒东方睡狮,毅然放弃学医的志向,而改走文艺救国之道。自此他把毕生精力完全倾注在我国的文学事业上。但是,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实际上却早在八年前就开始了。即一八九八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就陆续写下了一系列诗文。因此,要全面了解鲁迅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殷周之际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周公制礼作乐的意识形态建构不自觉地促生了西周的文学制度。西周文学制度肇基于礼乐,孕育了独特的文学精神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礼乐书写制度彰显指向现实的精神向度,教化主题促生趋向温婉中和的审美取向,农业经验涵养深厚的历史理性精神,礼乐文献承载形成体例独特的文学表达。西周文学制度依“礼”“教”“经”“体”之制度四维建构了早期中国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场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后世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的自由民主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大革命后宗教精神的复兴对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宗教精神在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体现.宗教精神介入文学对19世纪文学发展的影响则表现为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精神信仰、开拓了新的视野和促使作家们重新发掘民族文学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极大,表现在:留学生对文学运动的发动,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等都是留学生;留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创新,代表人物王国维、鲁迅、张闻天、周扬、朱光潜等都是留学生;留学生在文学创作上的率先,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田汉、郭沫若、冰心、巴金、徐志摩等。应该有一部留学生文学史来充分总结留学生在文学方面的不朽成就。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复杂的市场经济背景和国际竞争环境下,建安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直面挫折的坚强意志,以及悯时伤乱的人文情怀对激发青年学生直面现实、珍视生命价值、奋发图强,培养民族自信心,重塑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闫天灵对于中国宗教而言,世俗化并非当代独有的现象,而是肇始于古代历史的一项长期存在。考察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宗教状况。一、中国古代宗教世俗化的产生背景当代意义上的宗教世俗化是近代以来世界...  相似文献   

12.
王彧 《林区教学》2014,(6):80-81
在原始社会,当人类还尚未理清有关自己、有关万物的联系和来源,但同时又不乏强烈的求知欲时,就产生了原始宗教。而在这辽阔的华夏大地之上,在出现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之后,又产生了原始图腾崇拜。在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史上,图腾崇拜既是原始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能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需求及信仰。基于此,着重探讨中国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生、发展和意义,并以龙图腾为例,通过将其与西方龙文化进行比较,以及相应时期历史文物对图腾崇拜的反映,认识到图腾崇拜,即使是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标识性和现实意义,对人们的民族认同心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只要仔细翻阅屈赋便可发现,原始宗教的表现及影响是很突出的。屈氏心态的深层内蕴,纵横无涯的神奇的想象力,都可上溯至原始宗教,找到灵异的种子。正是由于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的观照并与诗人屈原的艺术精神相结合,才构成了这些诡谲神异、溢彩流光的浪漫主义诗篇。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在于.古代中国宗教与原始宗教保持了连续性.由此.原始信仰或宗教中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在以后的中国宗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上述基本传统在道教、佛教和儒教中均有体现.其中道教的原始信仰品格最为典型.同时,道教与佛教的原始宗教精神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儒教由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因此也难免原始宗教中的一些陋习.但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和对巫术的斥逐都具有矫正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与原始或早期宗教不同的部分,这是指其中的伦理内容,具体说是与善恶和惩戒观念相关的内容.但道教和佛教都受到巫术性质和功利主义特征的深刻影响,而佛教还包括精英与大众双重性的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共同体疲弱的深刻原因,这就直接削弱了其伦理性质.对儒教而言,汉代以后善恶二元论逐渐得到确立,并且受佛教影响.宋代以后以家族或宗族这一共同体为基础的惩戒观念与体系也获得建立,这些都担保了儒教伦理成为真正可能.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儒教真正成为一个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15.
中国悲剧文学之研究自王国维上世纪初发表《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考》开始 ,才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 ,研究的焦点似乎一直停留在中国有无悲剧之争上。辛亥革命前后 ,“无”派占了上风。包括王国维、胡适、鲁迅、蒋观云、朱光潜等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们都一致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建国以后的悲剧研究 ,尤其是近年的比较文学研究中 ,“有”派则出尽了风头。如余秋雨、谢柏梁、曾庆元、张法等 ,都纷纷为中国悲剧摇旗呐喊。但问题的争论并无最后结果 ,对其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悲剧、悲剧意识 ,也未取得一致认识 ,而是人言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现代化面临着两大历史主题,民族化和农民的整合,没有民族的独立,没有农民的整合,就不可能真正启动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把农民纳入到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中,而且在理论上也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宗教观具有现实性和功利性,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宗教意识不强,宗教感情淡薄。在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心理;进入新时期以后,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宗教都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原始宗教是维系原始文化的精神纽带,是原始文化的思想内容,原始文化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原始文化艺术渗透在原始宗教中。  相似文献   

19.
彝族原始宗教方面的论著不算少,但全面系统深入有创意的专著不多。近年出版的《彝族原始宗教研究》一书,可谓集彝族原始宗教之大成。该书概括为以下四大特点: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多学科、多元文化;理论上的概括与创新;资料丰富详实、全面系统;研究方法上有突破与创新。该书不仅为彝族原始宗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拓宽了研究空间,而且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有着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东巴经卷、毕摩经卷2009年4月已经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萨满经卷、本教经卷、云南各民族经卷、贵州各民族经卷和广西湖北各民族经卷将陆续出版,由我国著名宗教学家、中央民族大学佟德富教授担任总主编。佟德富(1938-),蒙古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