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当能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能够注意对象、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应当能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与人交流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有针对性、突出中心地发表意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当能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能够注意对象、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应当能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与人交流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有针对性、突出中心地发表意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这说明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都同等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无论是统测还是升学考试,都没有对听说能力的考查,许多教师伯安排听说训练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占用读写训练时间,因而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改革下的听说能力已经成为学生语言交 际的有效渠道,它摆脱了传统意义听与说的桎梏,让学生能够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抓住谈论中心,并作出敏捷的反应。另一 方面还能将自己的感受清晰、迅速并且有条有理地传达给其他 人,让对方能够清楚表述的含义。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 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学生听说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文针对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听 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说的情境,充分地说1.引出人物①谁说说自己认识的名人?②谁介绍介绍在建筑业方面较为杰出的人物?要点:这里的引导,是一种有意识的引导。即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渐渐缩小交流的范围,渐渐接近交流的主题、主体:从“认识的名人”到“建筑业的杰出代表”。教师要把握好度,即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正确的评估,随机点拨。(过渡:今天来认识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2.初评人物你心目中的詹天佑是什么样的人?要点:既然是初评,就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并接受学生自由的思想、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于课程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过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仅从教师教学中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和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和感受的交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一,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是有序进行的,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各学科本身的知识也有其逻辑性,遵循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按学生认识的顺序和各学科的逻辑关系正确运  相似文献   

6.
当下,音乐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发展,然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尚存在着学生生命缺场的现象:有教师片面地将学生的认知当作审美,将实践当作体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应是有"生命在场"的交流、内化、感悟、提升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唤醒、激活学生生命,并带领学生超越生命。  相似文献   

7.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阅读黄金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不仅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地成熟。《中国教育报》李建平先生曾说过: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而阅读,仅仅靠课内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委员柳斌也说:“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伟大人格。青少年必须从小加强课外阅读。”笔者最近几年也一直在关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通过一些深入的调查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谈心,我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一种“短、平、快”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经说过:教育直接面对人的生命,能够提升人的生命,以人们生活质节为中心的社会活动,是能够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事业。新课程理念指出,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9.
"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话生动地揭示了学生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其本质还是提倡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同样,《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仍然应当践行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0.
徐金花 《考试周刊》2014,(47):82-82
成功的教学应当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数学语育交流,通过交流清晰天系、理解特征、彰湿本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勤动脑、善思考,通过不同的途径,想方设法促使学生想参与说,最终达到主动说,逐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促进思维的训练,实现人人参与、不同的人存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一、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说 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不欠时机地鼓励学生多说,通过说达到交流、沟通、明理、知义的目的,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建构。1.营造氛围,让学生习惯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诱导学生说,使课堂生动和谐。例如:先鼓励学生相互说,理清图中的量,分析明白关系,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说自编的问题,通过说,引发学生的议论与思考,促进学习的投入,推动学习的深入。进而培养学生学说、会说、能说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数学交流是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等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只有具有良好数学交流能力的人,才会更有自信地面对生活和社会。因而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 数学交流能力是“会说”的实际体现。但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导致其性格中“质”的区别。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会出现“有口难开”的现象,延误了许…  相似文献   

12.
李艳丽 《考试周刊》2012,(33):70-71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交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趋同性。在对外新闻报道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利用汉语、英语文化的趋同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易懂。文化干扰,指在跨文化交流中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歧义、误解、理解困难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微言·微博     
《第二课堂(小学)》2011,(10):128-128
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朱光潜的座右铭是六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河南清雅荐)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相似文献   

14.
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只要能够让别人读懂,用什么样的体裁、写法并不那么重要,所以针对大多数文体,我们说:文无定法。这里的法,即写作方法、表达方法。对此,课程标准里有诸多导向:“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些要求,都在给我们敲警钟:不要给学生太多束缚,让学生的笔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7.
他·她·他     
这个叛逆得如此彻底的人:这个敢与应试教育制度作对的人:这个用一支犀利的笔抨击着他所厌恶的一切的人:这个做着我们不敢做的事的人:他写他真实的想法,也是我们所想的,他敢于写出来,还洋洋得意地说:“就是我说的,咋了?”我们却只能暗地里说。记得一次补课,深不得人心,小小说:“你老姐我不来了,小妹你就白个儿在这地狱里耗着吧!”我知道她明天一定来,第二天,她来了,冲着我无奈地笑。我理解她,的确,我们又能怎样?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美的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国教育学家罗素也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可见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无处不存在着美的创造.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对于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当是有情感注入的一堂课;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容易从文学作品中察觉出一般人不易察觉的情感,从而能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但是由于每篇文学作品的内容不同,学生接受的过程及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应结合课文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去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入新课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在四人小组内共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之后.学生进行了毫无头绪的感知活动……交流开始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