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根据王力先生关于同源词的标准,通过大量的例证,认定“赝”“伪”“讹(Wei”是同源关系;同时,对“赝”的假借定“赝”的训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whether与if都可作“是否”讲,它们引导宾语从句时,常可互换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4.
综合史实及古代汉语的特点,《左传》“权不足也”,“仁而不武,未能达也”一说应作新的解释,对“权”、“武”、“达”三字词尤应作新的训义。  相似文献   

5.
说“牖”     
(说文&;#183;片部》日:“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从片、户、甫。谭长以为‘甫’上‘日’也,非‘户’也,牖所以见日.“牖”字由三个部件组成,许慎及其所引谭长说皆以为三个部件都是表意的,即都认为“牖”是会意字。所不同的,为“甫”之上究竟是“户”还是“日”。若从谭说从日,则近于情理,牖即窗,本是用来透过日光的。若依许说,也似乎可通,因为“户”、“牖”二者同类,都是室内与外界相通的孔道,意义相通,但其说嫌迂曲了些。  相似文献   

6.
“大陆”与“内地”都是名词,且意思皆与“陆地”相关,于是乎不少人就以为二者可互换通用。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我们就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释义说起。  相似文献   

7.
杜诗中“转”字用例70见。然而人们多将其理解作动词而不知其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通过诗中的大量语料证明,杜诗中许多“转”字从其语法功能来看,经常置于谓词性词语前作修饰、限定成分,可训副词“更加”。  相似文献   

8.
“used to”和“would”在使用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细微差别,应注意加以区分。本文拟就二者的异同作以简述。一、“used to”和“would”都可以表示过去习惯的动作或行为,常可互换。例如:  相似文献   

9.
“dui”是“師”字的初,是借“堆”字象形字的“dui”表师义的假借字。“币”字倒的“币”表师义的。后来“dui”和“币”两个同义字合成“師”字。dui、币、師同义,都是军队的师旅的“师”。  相似文献   

10.
1. be able to, can be able to和call都可以表示“能”。表示现在或过去“能力所及”时,二者可互换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11.
“万”字     
《小学语文教学》2006,(7):57-57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埃,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相似文献   

12.
“字”与Word的对应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本位”说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具有语言研究本体论的意义;不仅是个汉语研究课题,而且是个普通语言学研究课题。与“字本位’,相对的,只能是“词本位”而不能是其他别的“本性”,因为其他种种本位说到底只是个语法研究的出发点而已,与“字本位”不在一个层面上。本文比较了印欧语的“Word”与汉语的“字”,认为只有这二者在各自语言中的地位才有对应性,具体来说,它们都具有4个特点:1)是语言的天然单位;2)是本民族认识世界的基本单位,3)是语言各平面的交汇点;4)在语言组织(语法)研究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文章最后特别提出“词”和“语素”不能成为汉语研究的本位。  相似文献   

13.
由否定副词“不”和表行为或情状的重复或持续的频率副词“再”构成的两个词组“不再”和“再不”。一般认为它们可互换,实际上两者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着明显区别。本文主要考察“不再”和“再不”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区别,希望能对找出区分二者的有效标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15.
“的”字短语应用广泛,情况复杂,很值得探讨,然而目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式从“的”字短语的多种个性特征,特定的语言背景,句法格式,表达习俗等方面分析阐述“的”字短语形成的种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古代汉语里的一对常见概念,但在现今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对二字的界定和分类比较混乱,尤其是在中学教材中常常以“同”混淆两者的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可以仅用“同”来简单诠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被动义“吃”字结构格式、意义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动义“吃”字结构是近代汉语中产生又最终消失的一个较有争议的语法现象,通过“吃”字的词汇手段与语法手段表被动两个角度考察各自的格式使用情况,可知二者的密切关联,并且被动关系词“吃”来源于其动词“遭受、挨”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章还分析了“衣”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多个小称词缀共存是赣语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而且它们的来源往往不同。赣语安义话来自小称词缀的名词后缀“哩”“嘚”“子”共存,从语法功能、语用差异、语音演变等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来源,历史层次亦有别。“哩”是最早的层次,可能来源于“儿”;“嘚”历史层次居中,来源于“崽”,语法化链条最为完整;“子”缀是受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导致的最晚起的层次,但有替代其他二者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汪磊 《西江大学学报》2001,22(3):36-38,4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试图对”辅车相依”一语中的“辅”、“车”做出更加合孚原文和逻辑的解释,认为“辅”、“车”的意义都应同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