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海难,为什么发生在这里?———福州市“2号台风重灾村”调查记》于今年8月26日在人民日报见报,独家披露了“2号台风”造成海难的人为原因,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受到广大善良、公正读者的好评。稿件也获得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新闻战线》编辑约我写点感受。现通过介绍这篇报道的采访经历,结合我到福建驻站一年多的体会,谈点想法。亡羊补牢犹未晚6月23日晚9点多钟,“2号台风”正面袭击福州。当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附近楼群房顶上、阳台上的东西不断被吹打坠地,在人们的尖叫声中,我办公室的一扇铝合金窗户也被吹到…  相似文献   

2.
您见过合抱粗的大树被暴风连根拔起的情景吗?您想象得出在福州城区公路上撑筏划船的场面吗? 1990年9月8日至15日,18号台风在八闽大地上整整肆虐了8天8夜。才18天前,12号台风在海上打了5个大圈,先后3次在福建登陆,可把人害苦了。为了及时报道抗灾情况,福建日报农村处的同志连续7昼夜轮流值班,后来又采写了《暴风骤雨见英雄》的长篇通讯。一灾未了,一灾又到。当时的总编辑林振夏在18号台风的“先头部队”刚刚露面之时,就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部署。总编室和农村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其他各处室也都抽调最得力的编辑组成“第二梯  相似文献   

3.
张帆 《新闻记者》2004,(9):45-47
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这是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我国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后留下的一组数字。作为东方卫视“云娜”台风现场直播报道组的带队记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温岭亲身经历了那个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的夜晚。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在台风登陆点做现场直播报道,当狂风把铁皮卷帘门变成“断头刀”,当暴雨把城市变成“水上孤岛”的时候,这个“第一次”足以重新定义我有生以来所有对台风破坏力的猜测和想象,与“云娜”这个名字相比,我更愿意称14号台风为“噩梦”。  相似文献   

4.
生死甬温线     
一段寻常的旅途,一场出乎意料的追尾事故。当人们正在列车上百无聊赖地玩着手机,看着书的时候,一场灾难忽然降临"快到温州了,大概晚点了半个小时,到福州估计要晚上十点多了。"7月23日晚8点过,高振华在福州接到妻子的最后一个电话。寻常的旅行时值暑期,老家济南的妻子宋华要带着一儿一女到福州去看打工的老公高振华。除了过年,一家人一年难得聚在一起,暑期  相似文献   

5.
战台风     
我呆过的最东最南的城市是南京,勉强属于南方,故而未曾和台风打过照面。由于对台风的认识严重不足,一直是心向往之。听说台风要驾临北京,俺的状态和气象部门处于高度对立中,几乎被人斥为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6.
本期是2005年上海书展特辑. 8月6日书展开幕那天,适逢"麦莎"台风袭击申城,上海展览馆外风狂雨骤,而展览馆里却是人头攒动,一场"阅读台风"呼啸而至.  相似文献   

7.
黑色"台风" 1958年7月19日,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福州军区政委的叶飞将军与他的助手,从福州匆匆赶到厦门.  相似文献   

8.
台风是亚洲常见自然灾害,每年均为大陆与台湾两岸媒体共同关注的新闻议题之一。不过,由于舆论环境与新闻文化的区别,长期以来,两岸媒体的台风报道同中有异。本文以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为例,对比两岸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同一场台风报道的异同,浅析台风报道怎样更"接地气"更专业化。  相似文献   

9.
在台风季节,华东九报协作会代表9月中旬聚会福州,总结交流办报经验,研究探讨新闻改革。东道主点题9年一轮,这次协作会再次由福建日报作东。会议的中心议题由福建日报拟定,这使总编辑林振夏颇费心思。经历了去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新闻界痛定思  相似文献   

10.
顾怡 《新闻实践》2012,(11):31-32
2012年8月,西太平洋海面上很不太平,前后共产生了7个台风。其中有6个影响我国。5个在我国登陆。台风来袭,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关于台风的最新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媒体都卯足了劲,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公众。但在这样一场新闻比赛中,如果光讲传播速度,报纸肯定不占优势。因为第二天早晨当大家看到报纸时。所了解到的只能是昨晚的台风情况。输掉了时间,怎么办?我们能不能依靠其他?比如更为详尽的科学解读,非常实用的防台手册,或者一种依靠文字传递的温暖情感……以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为例,我们尝试总结这次台风报道的前后经过。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一场TV8的奥运报道战役:新高度,新局面,新技术,新手段;多少人马,多少份量,多少努力,多少精彩。150人组成的庞大报道阵容,在福州和北京设置两大演播室,"英雄"主题下早、中、晚3大版块,总共进行了300多小  相似文献   

12.
去年十一有二十九日,福州晚报记者顾伟因写批评报道住宅遭枪击。此事被中国记协评为一九九七年中国新闻界十件大事之一,中央各新闻单位也纷纷予以重点报道。顾伟同志撰文,披露其中内幕。1997年11月29日晚.福州晚报社宿舍内两声枪响震惊了新闻界,全国众多媒体展开了一场如何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讨论。我也因采访报道“老虎视”问题而家遭枪击,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打虎”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说起“打虎”.许多人自然联想到《水游》中的勇士武松。面对武松,我自叹不如.因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小时候被同学欺负了.手臂上划出…  相似文献   

13.
公元1993年11月19日。深圳经济特区由港商兴办的致丽玩具厂发生特大火灭。84个年轻的生命被烈火吞噬。 时隔25天,12月13日,福州马尾经济开发区台商独资企业高福纺织有限公司又发生特大火灭,烧死60人,烧伤8人。 一场又一场大火,一幕又一幕悲剧,使许多人清醒,使许多人思索。它直接暴露出了一些外商投资企业违反我国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无视职工合法权益的严重事实,充分反映了自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个台风大作的夜晚.吴先生在家里一边看着关于台风的警报.一边被窗外的狂风暴雨吓得胆战心惊。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一个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事实:那些让人害怕的台风居然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温柔的女性名字。  相似文献   

15.
无票旅行不再是口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票旅行”不再是一句口号。中国航协表示,从今年10月中旬开始,纸质机票将由电子客票取代.今年年底,民航将全部普及电子客票。这一举措对于整个航空公司和周边产业不亚于一场12级台风,它虽然只是将一张价值20余元的纸质客票变成了价值1毛钱的行程单,但是.对整个航空产业链却产生了不小的震动.甚至令部分分销、代理机票商“改弦更张”.逃离这块市场。  相似文献   

16.
李明  刘绩辉 《新闻实践》2012,(11):36-37
今年7月24日凌晨。台风“韦森特”袭击广东,由于应对妥善及时,“韦森特”对广东造成的影响不大。地处祖国南陆的广东省深圳市,南临大海,每年台风不断。深圳媒体在应对台风的报道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防洪抗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深圳报业集团处理台风报道的体会是,发挥报纸的特长,有责任,敢担当,才有影响力。 一、揭陈年“伤疤”,借他山之石,警钟长呜 深圳人不会忘却20年前的惨痛一幕,那块陈年“伤疤”深深烙在深圳人的心中,让人记忆犹新。1993年9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淹没了半个深圳。罗湖老城区排水系统陈旧,排水能力差,积水成河。最繁华街道之一的建设路积水最深处达肩部以上;一家五星级酒店地下车库全部被水淹没;龙岗新城区因一些施工泥土堵塞了下水道,致使一些小区一楼许多居民家中积水达齐腰深。那场水灾,整个深圳人员伤亡虽然不大,但财产损失难以计量。  相似文献   

17.
"融媒体,要用得好才是真本事。"突发事件无疑是融媒体报道的练兵场。2020年8月11日,台风米克拉"突袭"漳州,漳州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闻风而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融互通,做好前期策划与后期报道工作,打了一场漂亮的"报道战"。根据此次漳州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报道台风为例,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中秋节,在广东电台领导的支持下,我一人赴云南丽江,作了一场题为《充满爱的中秋团圆》的现场直播节目,有300多名孤儿和各界人士参加。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现场直播中,从主持、编导到技术人员等由我独自完成。这是一次过去从来没有的策划,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设想:空姐妈妈与两个女儿在丽江团聚七年前,南航湖北公司的200多名空姐助养了中华儿童绿荫村两个从长江边捡来的女婴。几年来,中华儿童绿荫村从武汉迁往福州,又从福州迁往丽江,但是都没有割断湖北航空公司的“空姐妈妈”们对女儿们的爱。她们每年都派人去看望两个女儿,还将她们接…  相似文献   

19.
今年农历元宵节的前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一则消息:江苏江都县数十万人观看元宵灯会,因拥挤发生踩死踩伤三十多人(其中已死亡二十一人)的重大事故。电台提请各地注意:元宵节文艺活动务必要做好安全工作,给各地敲了警钟,很有必要。这使我联想起去年七月一家报纸关于台风的报道。这场台风来势凶猛,所过之处墙倒屋坍。这家报纸比较充分地报道了抗台风灾害的事迹,完全应该。但对于台风造成的损失,却一个字也没提。过了几天,国务院民政部宣布:在这场台风中,死亡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另有一千四百人受伤,有两万间房屋被毁,约一千四百艘船只沉没或损坏。  相似文献   

20.
对于日本,今年秋天是一个多事之秋,台风、地震频袭。而近30年以来,不断有专家预测,一场极具杀伤力的“东海大地震”将随时可能在日本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