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祖龙 《新闻窗》2007,(6):108-109
本人长期从事新闻网站工作,经常在互联网上浏览、阅读和查阅新闻信息;有时碰到感兴趣的话题还进论坛凑凑热闹,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自己认识到,发挥互联网“以正确的舆论宣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作为一名新闻网站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并使用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互联网日新月异,而不变的是《网络传播》评选中国互联网10大新闻的宗旨和目的,那就是梳理和记录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深刻烙印;有效地延伸这些重大事件在引导未来互联网发展中的固有价值和深层意义,我们期待中国互联网繁荣的那一天,更期待和谐网络那一天的到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5,(12):22-33
我们评选中国互联网10大新闻,目的是更清晰地梳理和纪录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深刻烙印;有效地延伸这些新闻在引导未来互联网发展中的固有价值和深层意义,促进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与图书出版的相遇所带来的震撼比任何一次变革都要快速和深远。1987年,中国真正拥有互联网;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网民屈指可数;至今短短的十几年中,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4年1月13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设立了首批50家互联网出版机构,其中图书出版单位23家,电子音像出版单位5家,图书发行单位1家,报纸6家,期刊3家,综合网站5家,电信机构2家,新闻单位4家。标志着第一批网络出版的合法主体诞生。  相似文献   

5.
何加正 《网络传播》2005,(12):55-55
互联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和独特作用,使得它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着发挥两种相反作用的可能。一种可能,成为其他裁体无法起到的建设性作用,成为一支重要的无法代替的建设力量;另一种可能,弄得不好,又有可能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破坏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等5城市互联网的使用状况及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相比较而言,网民最信任的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而不是网站;对于网络媒体而言,最信任的也是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办的网站而不是商业网站等。  相似文献   

7.
何龙 《当代传播》2001,(5):75-80
一、互联网来了!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迄今不用电脑,也不上网。当有人问及此事时,他说他不用电脑,只懂人脑;他不上网,因此免得“自投罗网”,成为“漏网之鱼”……这只是一种幽默说法。不管愿意不愿意、习惯不习惯,电脑、互联网还是以日行千里排山倒海之势来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也带来了“捆绑”的烦恼,它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几乎在所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用了“指尖上的信息”(Informationatyourfingertips)这个说法,十分形象地反映电脑时代的特征。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  相似文献   

8.
季寅妮 《新闻窗》2005,(5):45-45
美国的一位未来学者讲,网络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媒体专家说,网络像小精灵一样活跃;传媒人说,网络正改变着我们的认识和工作方法。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事业在它近十年的进程中不仅创造出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全新景观,更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2005,(11):33-33
这次的新《规定》是在上次《暂行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增加了处罚条款,对从业资格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互联网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不像传统媒体,强调责任感和从业道德。互联网从业人员的特点是年轻化,他们更注重经济利益,责任感相对要淡一些,尤其是商业网站,大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特别是中国互联网这十年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恶性竞争,网络媒体的生存环境比较严峻,这就导致一些网站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这次的新镁规定》是在上次《暂行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增加了处罚条款,对从业资格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互联网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不像传统媒体,强调责任感和从业道德。互联网从业人员的特点是年轻化,他们更注重经济利益,责任感相对要淡一些,尤其是商业网站,大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特别是中国互联网这十年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恶性竞争,网络媒体的生存环境比较严峻,这就导致一些网站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互联网使报纸记者更加耳聪目明,也正在改变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操作方式。 一、互联网——报纸传统优势“升级”的助推器 互联网被一些人称之为天下大同的基石二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并不是“不共戴天”,事实上目前网上的大部分新闻,正是由传统主流媒体的网站提供的。从另一个方面看,互联网上信息资源浩如烟海,成千上万网站上的数据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报道线索和信息。互联网的出现为报纸的新闻发现和采写带来了一场革命,传统媒体完全可以借助新媒体舞台获得第…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宽带普及率较低的前提下,由报社及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网站诞生近5年来,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的新闻传播主体。它们以文本和图片传播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并且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上最主要的新闻信息的来源。尽管互联网经济在世界各地都炒得热火朝天,但是,互联网真正成为获利的工具还有待时日。这一事实使传统媒体的领导者在对互联网投入大量资金时不能不反复权衡,何况,传统媒体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既创造了机遇,又引来了挑战,使大量的传统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传统市场的争夺上,而忽略了这一新媒体的潜力。新闻网站要达到一定…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2007,(12):45-45
2007年8月28日,第17届中国新闻奖揭晓,这是网络新闻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第二年,互联网研究论文“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经浙江省记协推荐,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类一等奖,这是中国新闻奖首次将“新闻论文”一等奖颁发给互联网研究论文,也是全国互联网新闻研究领域首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3.
2l世纪,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发生了冲击。人们称之为“网络媒体”,因它诞生于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作为信息网络的互联网对传统大众传媒有哪些冲击?在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从业该如何从事新闻事业?本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在2005年又有一个新概念“Web2.0”被提了出来。在传播学者看来,它对网络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非专业人员在新闻生产领域的深层渗透;②网络新闻内容结构的变革;③网络新闻生产层次的进一步清晰;④网络新闻生产专业分工的细化与合作模式的多样化;⑤网络受众新闻消费模式的多元化与社会化;⑥媒体融合局面的不断明朗。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全球新闻传播领域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我国互联网自1994年向公众开放以来,最先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得到应用,党中央审时度势,正确把握互联网发展态势,及时确立了集中力量建设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用党和政府的声音占领互联网这一新的思想舆论阵地,先后确定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  相似文献   

16.
一、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64K网络信道开通了,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国际大家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为25.5%;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位,并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相似文献   

17.
1998年以来国内新闻传播学者所撰写的涉及互联网传播的专著已近60本;可大多数处于概念和资料整理阶段。深度的具有原创性的论著几乎是空白。  相似文献   

18.
1994年4月20日,一条国际专线跨越太平洋,成功地实现了我国计算机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从此,中国开始迈人信息网络化时代。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第一本面向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杂志《网络传播》诞生了,尽管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但它确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5,(11):28-29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这是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早在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曾发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为规范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晓力 《网络传播》2005,(11):36-37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暂行五年之久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发布,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从“暂行规定”到“正式规定”,可以看出互联网新闻规管部门在规管思路上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