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新闻     
20万中国每年自杀人数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15岁至35岁是自杀的高峰年龄段。近两年,青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心灵感冒     
他们病了。他们卧床不起,情绪沮丧,甚至崩溃和自杀。他们需要依靠安眠药、镇静剂和抗抑郁药来抵御这个悄然袭来的“灰色杀手”。这就是“21世纪最流行的情绪疾病”——抑郁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抑郁症患者人数的不断攀升、发病率高、与自杀关联度大、疾病负担沉重等原因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抑郁症作为精神疾病的中的一种,在我国却长期背负着"污名化"的标签。如今的电视媒体作为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能否以正确的态度接纳抑郁症,能否在报道中揭去其"污名化"的标签,已经成为公众认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他们病了。他们卧床不起.情绪沮丧.甚至崩溃和自杀。他们需要依靠安眠药、镇静剂和抗抑郁药来抵御这个悄然袭来的“灰色杀手”。“这就是”21世纪最流行的情绪疾病”——抑郁症[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吴敏 《视听界》2006,(5):61-62
“抑郁流行”和幸福渴望人到底是怎么啦?看看周围,得抑郁症的一个接着一个。看看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大明星、企业家、专家等成功人士自寻短见了。成就斐然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决绝?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自杀。伯克利加州大学健康经济专业教授胡太伟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说:“中国城市自杀者多是由于抑郁,比农村的自杀死亡率高得多。”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自二战以来,全世界患忧郁症的人数已经翻了一倍。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下显得突出了呢?除了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深入以外,人们对精神和物质追求的严重失衡,是问题的根本。最近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抑郁流行     
一系列数字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之外:目前的中国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这种疾病的折磨。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  相似文献   

7.
王翠 《新闻世界》2010,(6):88-89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到2020年,就疾病负担(GBD)而言,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继心脏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①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健康传播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对疾病本身或者对患者的认知和态度。笔者对《人民日报》、《新京报》、《健康报》三份报纸关于抑郁症患者的报道作分析,考察国内媒体近年来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状况。  相似文献   

8.
李文文 《东南传播》2022,(8):120-123
抑郁症作为全球第二大疾病,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关键性社会事件。媒体报道作为新闻组织彰显功能性的话语实践,蕴含着新闻叙述者对抑郁症的理解和阐释。以“抑郁症话语实践”为视角,以269篇抑郁症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恩特曼框架理论及Nvivo12plus编码工具,从疾病表征、患病缘由、道德评价、预防措施、人文关怀五方面探讨媒体对抑郁症的阐释设置及建构出的患者形象。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校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泰山医学院图书馆进行了阅读治疗抑郁症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多个阅读治疗抑郁症的成功案例.通过剖析各个典型案例的发病原因、典型症状、阅疗文献、阅疗过程及阅疗效果,从中提炼出有助于治疗不同病因、不同类型抑郁症的对症文献,并结合互联网上"抗抑郁联盟"众多康复者提供的文献,提出了针对不...  相似文献   

10.
《视听界》2014,(4):15-16
5月初,接连传来多起媒体人自杀的坏消息,逝者的共性特点是:中年男性;供职于报业、广电等体制内传统媒体并担任要职;患有抑郁症,压力大,长期失眠。俗话说逝者为大,  相似文献   

11.
11月1日,一些媒体纷纷报道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在福建自杀的新闻,报道标题大同小异:《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我在仔细地读完报道后,发现这个标题很片面。根据自杀者的父亲和姑姑叙述,发现自杀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一是自杀者生性内向,平常不怎么与家里人说话;二是今年以来,他得了抑郁症,前一个月向学校请假回家休养;三是遗书中自杀者说找不到工作,不想拖累父母。再看这三个诱因中,"找不到工作"这一条是最弱的一点,自杀者今年研究生三年级,还没有毕业;而且据他姑姑介绍,他只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工作。但是一些媒体的报道都把自杀原因分析归结为"找不到工作"这一  相似文献   

12.
偶尔读到某青年报上刊登的两篇通讯,都是写青年男女为爱情而双双自杀身亡的事情。在叙述殉情者自杀的情景时,作者不惜笔墨,以‘动人’的文字,将殉情者自杀前如何痛哭、难受,  相似文献   

13.
匈牙利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打鼾和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有明显的联系。 科学家对1200名患者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和正常人相比,鼾声严重者中风的危险要高67%,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要高34%。如果打鼾严重并伴有呼吸暂停,就极可能同时患上这两种疾病;而鼾声较轻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14.
高学历者自杀报道中的问题1.报道频率过于密集从2005年到2006年,高学历者自杀报道报道的频率十分密集,一方面,让受众对类似事件渐渐麻木冷漠,不再有所触动;另一方面,“研究表明,自  相似文献   

15.
传媒资讯     
南京开通自杀救援网专业性的自杀救援网站“中华自杀救援网”9月10日在南京正式挂牌。这是记者从南京市首届“珍爱生命,拒绝自杀”预防自杀日活动上获得的信息。“中华自杀救援网”由共青团南京市委、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共同设立,主要为有自杀倾向和有心理问题的人提供求助平台和倾诉平台,同时为自杀预防和自杀救援知识的宣传普及提供空间。据悉,该网站目前在全国已  相似文献   

16.
志远 《新闻天地》2008,(5):40-41
妹妹不幸精神失常,患上“狂躁型器质性间歇性精神病”,从此家无宁日,家人身上伤痕累累,家中家具没有一件是好的……作.为家中长女的姐姐陪护着患病妹妹,饱受痛苦与折磨,患上抑郁症。看不到希望的姐姐自杀未果,为求解脱她做出了一桩惊人的举动。  相似文献   

17.
【症状表现】 所谓的下班沉默症指上班时侃侃而谈,聚会应酬时笑容满面,回到家却疲惫懒言,面对亲友麻木冷淡的症状。“下班沉默症”者在上下班时间判若两人,对正常的情感交流避之不及,甚至拒绝亲友的抚慰,进入了交际怪圈。有专家指出,长期“下班沉默”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破坏必要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导致抑郁症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身体疾病。  相似文献   

18.
一些媒体在报道正面典型时,习惯于拔高人物。其弊端不仅影响到报道的真实性,而且使被报道者承受了很多难以言说的心理压力。《南方周末》在3月11日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一位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救助者陈思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顿。陈思就是这种典型报道的受害者之一。2003年10月,他救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短短十多天,他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除了赞赏的眼光外,陈思没想到随之而来的麻烦。邻居误解他上大桥是为了出名,一些人质疑媒体:“报道说陈思救了26个人,大桥上真有那么多人要寻死吗?我从桥上来回也有不少次数了,可我怎么就一次没有…  相似文献   

19.
由“富士康连跳”事件看转型期媒体的“自杀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勇 《东南传播》2010,(10):42-44
数据表明自杀正在成为我国转型期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众传媒对自杀的不当报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年在我国社会发生的"富士康连跳事件"即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近年来公民维权事件中的自杀事件有增多趋向,在相关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正确处理尊重生命和寻求正义的关系,避免将自杀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新闻点,在自杀报道中提供解决自杀困境的方法和渠道,将慎报自杀事件作为维护我国转型期社会稳定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