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雨晴 《图书馆杂志》2018,(1):I0013-I0015
石黑一雄获奖后,他和日本的关系十分引人注目。尽管之前在日本认识他的人寥寥无几,他依然觉得自己“有一部分是日本人”。地理意义上,石黑一雄的故乡是日本。他生在日本,长在英国。1960年6岁的石黑一雄随父母来到英国之后,1987年才再次回日本。  相似文献   

2.
他一时恼火,对招聘小姐大发雷霆:“我堂堂一个英国的留学生居然不要,真是瞎了眼!”招聘小姐说:“我们要的是有能力有经验的人,而你没有销售经验。”  相似文献   

3.
“为弑君辩护的”弥尔顿人们在阅读西方新闻学理论著作时,经常可看到这样一句论及“出版自由”的话:“杀人只是杀死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禁止好书则就扼杀了理性本身”。这话出之于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名人之口,他就是被恩格斯称作“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启迪了后来法国启蒙学者的“先辈”弥尔顿。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他于1608年12月9日出生在伦敦的一个富裕的公证人家庭。他在新教徒的父亲的关切下,自幼学习文学、音乐,学习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他酷爱读书,“自12岁起,每日读书必至子夜方才就寝”。1625年入剑桥大学,1629年、1632年先  相似文献   

4.
考古学界一直将英国人格拉罕姆·汉科克的人类文明起源“海底论”视为异端邪说,今年年初,印度近海的一项考古发现,使汉科克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或许他的说法有道理  相似文献   

5.
英国新古典主义文艺批评家兼诗人德莱顿称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为“英国诗歌之父”,并认为他应享有希腊人之于荷马,罗马人之于维吉尔那样的崇敬。如果有人问英国中世纪最优秀的诗歌作品是哪一部,回答  相似文献   

6.
新闻浮世绘     
加拿大亿万富翁征婚,中介费50万美元,上万人报名。英国一幼儿园20人的班上有5对双胞胎。保加利亚俩大学生用无线电作弊“惊驾”布什。度一囚犯酣睡狱房顶,声称倦平淡生活。英国一对夫妇结婚3次。英国一妇女“梦游”持刀抢超市被判无罪。美:哥俩取名“成功”“失败”,长大后“失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开始,我想先谈几句英国人罗素和中国人鲁迅。当本世纪初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强盗般把欧洲洗劫得乱七八糟的时候,作为思想家的罗素,只身来到中国。他在这块远离西方的东方古老大地上巡回半圈后,就惊呼着:“普通一个中国人,虽然极其困穷,还比一个普通英国人愉快得多,其所以然者,即因中国系建在一个比我们更加仁慈、更文明之状况之上。”他在中国逗留、讲学近十个月,他要求中国人“贡献他的思想与沉默与和平予吾人”,也就是说,要中国人贡献其“国民精神”给西方人。当时,鲁迅正在北京,他当然是听到了罗素所说的话。他在罗素离开中国稍后所写下的《呐喊·自序》中,回忆了他只身在日本时所看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日俄战争的  相似文献   

8.
从土豆说开去土豆的祖籍据称在美洲。当英国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登陆美洲,他们发现印地安人的烤土豆别有风味。乡情促使一位撒克逊人把土豆带回英伦,广为宣传。他希望土豆的推广栽种会改善英国人的食品结构。但是,自负的英国人拒绝了他的好意。幸运的是,他没有灰心,而且很聪明,他在自己的地里种满了土豆。到收获时节,特意把地围了起来,并挂上字牌:“美洲土豆,不准挖吃。”然后外出作客去了。等他回来一瞧,地里土豆挖去不少.不出所料也如他所愿,此后英伦三岛的餐桌上又多出一道新的美味食品——炸土豆。为什么宣传推广栽种…  相似文献   

9.
佚名 《出版参考》2009,(5):21-21
英国赫特福德郡斯蒂芬艾治市,有位50岁的男子,名‘叫雷尔.基德,他被称作是英国“最吝啬的男子”,在过去20多年中,他想尽一切办法省吃俭用,节省开支。  相似文献   

10.
读书     
鲁珀特·默多克虽在今年3月11日过了70大寿,但他新婚还不过两年。现在他和第三任妻子、一位名叫邓文迪的华裔女子定居纽约,这里是他和前妻安娜选择的理想城市——令人感到“兴奋和友善”。他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发迹于南澳的阿德莱德,在牛津受了正统的英国教育、却对英国人的伪善和喋喋不休深恶痛绝。然而他的全球扩张之路却正是从打败英国报业大鳄罗伯特·马  相似文献   

11.
重拾笔杆     
邵绡红  邵华 《出版参考》2005,(11):46-46
百年前闻名沪上的“斜桥邵家”长孙邵洵美,与诗人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20世纪享誉海上尽人皆知的“文坛孟尝君”,死后却备受非议和冷落。多年来,他的名字和作品很少被人提起。如今,其女邵绡红为您讲述:  相似文献   

12.
清凉山来了个英国人 1944年5月,一位英国人来到正筹备打破新闻封锁,让世界听到自己声音的延安。他和他的中国妻子是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了两年多之后,经聂荣臻司令员同意,穿过日军三道封锁线,历经艰险,来到延安的。他到延安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希望能为让世界了解延安领导的抗日斗争的确切消息尽一份力。这位英国人由朱德总司令亲笔签署聘书,聘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通讯顾问”。不久,他便出现在清凉山,参与开创了新华社向国外发稿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红得发紫的“杜拉拉”,现在有了英国版。陕西师范大学推出的新书《爱德华礼物》,讲的正是英国杜拉拉的故事。本书的故事情节简单得没有任何波澜,一个职场失意的年轻人麦特,在常去的星巴克咖啡店巧遇爱德华——这个神仙般的老人,他总是“凑巧”的出现在麦特有职场困惑的时候,帮助他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4.
尤乙 《档案与史学》2008,(12):40-46
“一个英同人能长期呆在国外而不作设立跑马赛的尝试,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名叫H·朗的英国人早在1874年就在他写的《Shanghai Considered Socially》一书中如此断言,并且言之凿凿地引史为证:“上海租界早期的记录表明这种英国传统消遣早就存在。”  相似文献   

15.
英国报业大王罗伯特·马克斯韦尔1991年11月5日落海身亡,一月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凯文和伊恩被迫辞去其父报业集团两大公司主席职务。这个经营了40年的报业帝国开始崩溃。 12月初,英国《镜报》集团传出爆炸性新闻;这位“亿万富翁”曾通过非正常手续,从《镜报》集团所属两家企业中把7.67亿美元职工养老金秘密转到他私人门下。这一大“丑闻”引起英国严重欺骗案调查办公室的关注,并派人进行调查。据称,涉及此案的  相似文献   

16.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期间曾发生过一宗所谓的“英国间谍案”。日军占领香港后,在赤往设立了一所大集中营,专门关押驻港英国、加拿大军人,约有三四千人,他们在日军进攻香港时,英勇抵抗达十八天,结果寡不敌众,陷于敌手。集中营内,除战俘外,亦有港府前辅政司、按察使、警察总监等高级官员,港督杨慕价爵士则被押往台湾监禁。每天,有一个身材瘦长、略显佝楼,但目光锐利的英国人,被日本宪兵押着来集中营为战俘看病。他的中文名字叫司徒众觉,战前任香港政府医务总监,医术精湛,蜚声港岛,这时被日本人相中,让他兼任…  相似文献   

17.
戈尔丁这颗原籍英国的当代文坛巨星于1993年6月19日殒落了,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可却给世世代代的文学读者留下了一部部闪烁生辉的小说著作,启发他们反思人性的本质和真相。威廉·戈尔丁于1983年以他的早年著作《苍蝇王》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此外,他又曾获得英国“书人奖”。  相似文献   

18.
张大千(1899~1983年),字季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他是我国近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国面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他更是卓有成就。上世纪30年代,他曾执教于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担任艺术系教授。后来,他在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蜚声国际,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仿古画作可以乱真,“骗”过不少鉴别大师。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法国巴黎,再从那里流亡到英国伦敦.他在巴黎时就萌生了创办一家定期刊物的设想,目的在于总结欧洲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使革命年代产生的思想系统化.为此他在巴黎写信给流亡到瑞士的恩格斯说:“我已经开始商谈在柏林出版一种定期的政治经济杂志(月刊),写稿的主要应该是我们两人.”“我在伦敦创办德文杂志有肯定的希望.一部分钱已有保证.”“在伦敦我们将有事情干.”  相似文献   

20.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17):16-16
“人们的购物手推车永远比胃大。” 英国广播公司(BBC)“地球成本”节目制作人赛克斯如此评价浪费成性的英国人。调查显示,英国人买回家的食品中,竟有1/3碰也不碰就直接扔进垃圾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