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存在的问题(一)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滞后。在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积极推动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的背景下,个别区县建设局仍然停留在一部橱子、一张桌子、一  相似文献   

2.
回首又是一年……即将逝去的2008年,令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记,却又不忍回首。太多的大事在这一年发生,太多的感动在这一年汇集,太多的坎坷在这一年堆积……南方雪灾、胶济铁路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有毒奶粉……  相似文献   

3.
陕北高原,古朴、浑厚、博大、凝重。在这无际的黄土地上,那一座座山,一道道沟,一架架梁,一条条河,一孔孔窑,一把把土,都留下了一首首无尽的歌。  相似文献   

4.
他们的爱情观:时间的流逝总是猝不及防,王树文和冯淑安却淡然处之。无案牍之劳形.任由爵士乱耳.生活的节奏仿佛在某一刻定格.管他怀旧还是时尚的七夕.只要一家人围坐一团,一壶清茶、一蓬花草。关于爱的点滴积淀就体现在一庭一院、一砖一瓦、一梁一椽、一凳一榻之间,端的是启承转圜无不有讲究,有说教,有分明。  相似文献   

5.
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之间和报业内部竞争,兼并的日益加剧,发达国家中"一城一报"的现象已很突出。所谓"一城一报",就是指一个城市的众多日报在经过激烈的竞争,兼并之后.最后只剩下一份日报。此种现象尤以美国为甚。"一城一报"现象的唯一受惠者当然是该城剩下的唯一报纸,实现了新闻信息垄断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但其带来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新闻信息量来源单一化,知情权和表述权受到限制;处于垄断地位的报纸丧失竞争动力,报纸质量下降。因此,一城一报现象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非议。与此现象相反的是,在我国,近年来非旦未出现"一城一报"现象,反倒是"一城多报"正方兴未艾。在许多城市,特别是一些都会城市,在原有的日报、晚报的基础上,又不断涌现出都市报、晨报、午报、商报、时报等各种名目的都市日报,每天早、中  相似文献   

6.
在1979年的“好新闻”中,有一篇《周末一条街夜市受欢迎》。这则新闻,在报道题材及写作方面是有特色的,但在文字上也有不少毛病。一、标题是《周末一条街夜市受欢迎》,文中介绍的却是鼓楼区商业部门“在山西路广场周围,山西路菜场附近、丁家桥、湖南路一带设立了3个服务供应中心。”是三条街。我想,如改为《周末夜市受欢迎》,就比较贴切了。二,“一位老教师在买到一张波浪式折摺椅后”  相似文献   

7.
联体新闻是指就一个主题同时采写的两篇或两篇以上互为补充的新闻,且具有在同一新闻单位同时传播的特性。联体新闻在目前主要有这样四种形式:一事一评、一问一答、一正一反、一主一辅。一事一评。这是一篇新闻与评述这一新闻事实的一篇言论的结合体。在我们采写的不少新闻中,很多内容具有评论价值,重视言论的配套,方可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新闻素材。目前,一些新闻工作者往往注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而忽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必要评论。这些稿子发出后,由编辑配发短评、编后的毕竟是少数,但因编辑部人手有限,加上其它因素,大部分本应配发评论的也漏配了。采写一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对于记者,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一名军事新闻工作者,我有幸在九江参加了’98抗洪报道。抗洪是一个大战场,她让你时时处于一种紧张、焦急、兴奋、感动、忙碌的状态;抗洪又是一个大考场,她对记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养、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是一次最实际的检验。在抗洪前线,我亲眼目睹了洪水的暴虐与无情,也亲身感受到抗洪官兵的拼搏与献身。在酷热难耐的长江大堤上采访,我淌下过道道汗水;在孤灯一盏的军用帐篷里写稿,我也流下过行行热泪。我曾去过老山前线采访,两相比较,这次…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巨大历史转型的时候,媒体需要有一种高度,有一种自觉,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在哪做、怎么做,有一种了然于胸的感觉,有一种概括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像一座山,横亘在每一张报纸面前。 任何一位有责任心、有事业感的报纸总编辑、部主任、编辑、记者,每天在这座大山下忙碌着,绞尽脑汁寻找着登山的路径。他们明白,让报纸“重”起来,“深度报道”是一条不可不走的路! 深度报道:报纸恒久的话题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收音机、电视机在美国的大规模普及,  相似文献   

11.
人们崇敬、羡慕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然而,不少人却未曾想到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风险的职业。我曾三次陪同数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赴南沙,亲眼目睹了记者们含辛茹苦、出生入死、奋力拼搏的工作精神,前线战士都为他们所折服。在官兵们的一再恳求下,在一种崇敬感、责任感的驱使下,我用笔记述了一批批记者们在南沙战斗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你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走转改",不是一种任务、一种号召。它是新闻工作者一种责任、一种态度、一种需求。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是来自一时之功,而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深入践行"走转改"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如何沉下去,静下心来,采写出有用、耐读、感人的新闻,苏州日报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罗琛 《湖南档案》2014,(12):43-44
一个民族的记忆,筑刻在青铜金鼎的胸膛上、鲜活在汗青竹简的眉心处。一圈年轮,记录的是一棵树的春夏秋冬。一层岩石,彰显的是一个世纪的积淀。一本年鉴,书写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本带锁的日记,勾勒的是一段心跳的回忆。一本本档案,承载的是一个单独个体、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与档案结缘,让我的目光更加深邃。  相似文献   

14.
消逝的警鸽     
李动 《档案与史学》2008,(10):49-50
火红的残阳坠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溅起了一片血红。流云滴血,满世界一片辉煌。绚丽壮观的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人民大厦巍然耸立在广场四周,一群白鸽倏地从灿烂的天际滑过,撒下一串清脆优美的哨声……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专业对农广播而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次解决从已经在基层到更好在基层的过程,是一次拓展视野、完善报道能力的过程,是一次提升对农广播宣传服务三农品质的过程,是一次强化对农广播责任与使命的过程。一、贴地皮、接地气,对农广播要常年走在农村基层最前线对农广播专注的方向是农业、农村,专注的对象是农  相似文献   

16.
博览     
五 W 一 H 的认识作用五 W 一 H 六个要素在认识中可以作为三个层次。具体地说,Who、What、When、Where,属于第一个层次,它们确定一事物的几个最基本的特征,规定了一事物在时间、空间中的具体存  相似文献   

17.
年逾古稀的范曾先生新近出版了一部《国学开讲》,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儒、释、道、艺经典为纲展开。如今,能在一本书里讲授儒、释、道、艺四个门类的学问的写作者并不多,而在范曾手中,却驾轻就熟,像是画一幅大泼墨的画作,正显现了范曾的个性。《国学开讲》一书缘起于范曾先生在北京卫视的同名电视讲课,他在谈到艺术创作时说: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来的电视节目中,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一些记录片或者是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的、再现逝去的某一事件、某一过程。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在媒体传播竞争激烈的今天,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电视媒体尤其如此,在此我想就新闻节目中的“情景再现”存在的原因及如何运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真实”是一种感受、一种存在,一种理解的存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  相似文献   

20.
女儿刚念小学时,很喜欢在自己的学习单或练习卷上用红笔来批改,煞有介事的在每一题上面打勾,最后也学老师的笔迹,在右上角打上应得的分数。她一路上流利地为自己打勾的笑容与自信,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非常深刻。其实在职场上的每一天都跟在考场一样,一件事做完了、做对了、做好了,也代表着不同分数的等级,一个做事积极认真的人和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