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新闻     
○新华社嘉奖率先报道伊战爆发的驻伊记者据新华网报道,由于在第一时间向新华社发回伊拉克战争开始的消息,新华社驻巴格达报道员贾迈勒3月20日获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于巴格达时间早晨5:30(格林尼治时间2:30)爆发,巴格达遭到导弹袭击,新华社驻巴格达的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哈希姆·艾哈迈德以最快的速度发出伊拉克遭到袭击的消息,中东总分社编辑部在开罗时间4∶33∶50(格林尼治时间2:33)发出快讯,时效超过世界其他主要通讯社。对贾迈勒的突出成绩,新华社总社通过中东总分社向贾迈勒转达新华社对他的嘉奖。贾迈勒感谢新…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0日晚上10点多,战争开始后12小时之际,记者拨通了正在约旦边境的凤凰卫视战地记者闾丘露薇的电话。 闾丘露薇于当地时间17日晚到达约旦边境。根据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要求,当时所有中国记者都已离开巴格达。当战争开始时,巴格达的中国人已全部撤离。 闾丘露薇所在的地方离巴格达约有二三个小时的车程。这里是荒凉的沙漠地带,  相似文献   

3.
伊朗总统内贾德3月2日抵达巴格达,对伊拉克展开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 这是近30年来伊朗国家元首首次出访伊拉克。上世纪70年代末伊朗发生革命之后,德黑兰和巴格达之间交恶。随后是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和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两国一直没有正常的高层交往。因此内贾德的到访可以说是结束了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4.
准确的第一手消息是突发事件报道的关键 2004年5月10日,在巴格达电站的大火以及几次突发事件中,作为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记者,我比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摄影记者都早到现场,也因此赢得他们的尊重.但是无法避免的是,根据二手消息源采访,很少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此,突发事件的采访,决定摄影报道成败的关键就是时间和速度.  相似文献   

5.
1月16日格林威治时间23时30分,即巴格达时间17日凌晨2时30分,20余架美国空军隐形战斗轰炸机向仍在沉睡中的巴格达投下了第一批炸弹,海湾战争从此爆发。5分钟后,美国有线电视公司(CNN)驻巴格达记者率先向全世界报告了这一消息。从此刻起,美国新闻界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海湾战争报道。一个多月来,美国官方特别是五角大楼对新闻报道实行了空前严格控制;与此同时,人们看到美国关于海湾危机的新闻报道规模之大,新闻界与官方步调一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写在前面的话;2003年12月8至17日,“让中国领先世界10秒的伊拉克勇士”贾迈勒应邀来访,众多媒体闻风而动,他的战地记者经历顿时成为聚焦热点。我们只得趁他在上海参观之机,见缝插针,在新华社驻巴格达首席记者王波的帮助下进行电话采访。所提问题有: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传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波 《新闻记者》2003,(4):14-16
一随着美国打击伊拉克军事行动的展开,国际传媒间的新闻大战也进入白热化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新华社在人力、财力和物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勇敢拚搏,第一个将美国开始进攻伊拉克的快讯向全世界发布,在时效上超过美联、法新、路透等西方通讯社,证明了我国新闻媒体已经具有了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的实力。就电视报道而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是第一家报道巴格达发生战事的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以10分钟之差紧随其后。美国的各大主要新闻机构为了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取胜,纷纷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开战前夕驻巴格达的来自不同国家各…  相似文献   

8.
3月18日晚11点50分,本刊电话采访到中国驻约旦使馆文化处官员万铤,据他介绍,现在在伊拉克的中国战地记者中,大陆、香港和台湾共40名左右,大陆与港台各占一半。目前所有战地记者均驻地在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930公里(公路)的约旦首都安曼,但是,其具体采访活动范围有可能会波及到伊拉克、科威特等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9.
严平 《新闻三昧》2003,(12):31-31
北京某报10月24日报道,据美国六大超市小报之一《世界新闻周刊》上周披露,萨达姆冒充自己的一名替身“奥马尔”,从7月5日到8月20日在一座由美军重兵保卫的办公楼里当清洁工。8月20日,联合国驻巴格达办事处被炸后,“奥马尔”第二天就突然消失了。中情局官员将“奥马尔”聘用材料上的照片、办公楼安全摄像机  相似文献   

10.
1月17日,两年前的这天,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了巴格达,揭开了震撼世界的海湾战争的序幕。两年后的今天,美国巡航导弹再度突袭巴格达。这夜,来到巴格达分社做见习记者刚半年的我,却发不出任何消息。  相似文献   

11.
巴格达之行随感☆☆☆林皎明我受人民日报派遣,于2月16日只身前往巴格达,报道美伊危机及安南秘书长出访巴格达的全过程,从一线写回有关消息、通讯等稿共11篇。23日,安南凯旋而归,记者也于4天后平安回到本报阿联酋记者站,顺利完成报道任务。(一)这是一次国...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1,(5)
伊拉克位于波斯湾西北角,面积43.5万平方公里,人口2200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流淌,冲积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格达是伊拉克首都,就坐落在底格里斯河上游。 巴格达的建立者,阿跋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曼索尔把巴格达称作“和平之城”。这座原来中东最繁华的城市,也是  相似文献   

13.
在巴格达发生的一切都是谜——巴格达如此快的陷落是一个谜,萨达姆如此轻易的投降也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4.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一家广播公司率先播报了多国部队空袭巴格达的镜头:像蜜蜂一样的轰炸机群在巴格达上空盘旋,市民们纷纷走出户外,在大街上仰头观看;炸弹将巴格达炸成连天火海,飞毛腿导弹划过漆黑的夜空;一辆满载土兵的战车从路灯下飞驰而过,共和国卫队指挥官用电话下达战斗命令……三组镜头给人的是现代化战争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而细心人则能从其中看出隐含的信息:一是巴格达市民并不关心这场战争,继而让人怀疑战争双方的孰是孰非;二是轰炸并没有重创巴格达附近的导弹基地,伊拉克仍有反击能力;三是多国部队的这场大观模轰炸并没有毁灭巴格达电力、通信设施。尽管这一例子具有特殊的典型性,但它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隐形信息在电视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画面作为电视的基本语言,更多的是直接告诉或向观众叙说着故事、思想、情感,传递着社会信息,具有直接的告知性。而一些直接的告知性画面语言之间,隐藏着隐性信息。一般情况下,这种信息或多或少都会在直接告知性信息发布过程中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信息甚至产生出比  相似文献   

15.
老骥 《青年记者》2003,(5):56-56
兵法1:过把偶然瘾实施媒体:《南方周末》战前最后一天,在北京,该报记者随意拨打巴格达城市里的电话,在几十次失败后,终于,艾哈默德一家出现在电话线的那一端。从此,艾哈默德一家就成为他们在巴格达的眼睛。于是,一条拨往巴格达的战争热线为我们提供了独家的伊拉克人民生活的真实景观,每次通话,这一家人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他们这一天的生活细节。在洋洋大观的众多特刊、号外中显得格外实在。  相似文献   

16.
机智的“唐老鸭”“唐老鸭”乃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之昵称。这位“新华名记”最近由于刚刚结束不久的海湾战争成了新闻人物。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后一个半月的时同里,唐师曾从巴格达到安曼,又从安曼到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城。他拍照片、写消息、写通讯,几乎天天发稿。装傻,是唐师曾应付难题的绝招。这回到巴格达,他还真用上了。在巴格达机场采访联合国秘书长时,军警命令所有记者列队进入一间屋子与德奎利亚尔见面。唐师曾开始规规矩矩,可趁士兵不注  相似文献   

17.
就在中东上空战云密布,美国准备对伊拉克动武之际,数千名外国记者云集中东,其中就有数十名中国记者。他们在前线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呢?张兰华:闯关不怕难巴格达对新华社记者张兰华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她曾就读于巴格达大学文学院,进修阿拉伯语,那是伊拉克历史上最辉煌最美好的时期。时隔20多年,巴格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巴格达人虽依然是那样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但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寒酸。1月27日凌晨,张兰华一行3人乘飞机抵达巴格达。几天来,他们一边忙于办理入境后的手续,一边进行…  相似文献   

18.
媒眼     
通向巴格达的法律之路 美国《国家评论》(8月28日) 现在,华盛顿对巴格达采取行动的关键问题在于法律制度,政府要能够证明萨达姆·侯赛因拥有或者要求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美国为首的倒萨计划,是无法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或者美国国会的批准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2月14日,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当天在巴格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经被捕。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桑切斯中将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军13日夜在提克里特采取了“红色黎明行动”,并逮捕了萨达姆。我作为驻外分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处理完新闻发布会的图片稿后,看到CNN正在播放巴格达市民在市中心庆祝的画面,立即与我的同伴新华社驻外英文记者李骥志打车前往采访,“被迫”目击了一场巴格达广场枪战。  相似文献   

20.
正当各国驻伊拉克使馆人员、外国商人等纷纷撤离战云密布的巴格达之际,数以千计的新闻记者却义无反顾地涌进伊拉克,其中包括十几名中国记者。我们知道,还有一些中国记者为奔赴伊拉克正在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学习有关知识,整装待发。这是为什么?因为美国在海湾地区集结了20万大军,旨在推翻伊拉克现政权的战争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美伊战争是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是最大的新闻热点。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新闻记者;新闻记者时刻准备着,奔赴发生新闻的任何地方。作为军事记者,自然最关注的是军事新闻,无论是国内的或是国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