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平民化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学者中有主张用否定的方法给'平民'下定义,笼统称之为非贵族集团的成员"。依据现实我们不妨将"平民"视为非精英集团的成员。精英集团的成员主要指掌握着政治、经济资源及话语权的权力精英、经济精英及知识精英。这是因为"平民"一词内涵丰富,争议也较多,何况"平民"概念是一个随社会发展而演变的概念。以"平民"概念为基础的"平民化"一词仅在媒介领域,我国许多研究者就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探讨。  相似文献   

2.
叶金品 《新闻世界》2013,(5):161-162
民粹主义思潮在当今的媒体中盛行,这与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有关,更有其社会根源——社会平民阶层对精英阶层的刻板印象和对抗心理。本文以网络事件为例,分析"平民"和"精英"这对相对的符号在现今社会的解读,和媒体言论的极端平民化倾向,从中发现民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祥辉 《当代传播》2011,(6):25-27,30
传播个人主义即个人自主传播,它意味着最低限度的国家干预与组织限制,也意味着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表达.自媒体最大限度地突显了平民的力量、个体的力量,促成传播的个人主义革命.它削平了精英与平民之的权力距离,近似地实践着话语民主与传播平等.自媒体革命也带给我们充分的政治社会学想象,它有效地克服了传播失灵,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  相似文献   

4.
周仁成 《出版科学》2012,20(3):95-98
借助数字媒体的力量,外国经典作家莎士比亚从精英阶层的文化资本转变为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与娱乐对象。与此同时,数字媒体的大众化、符号化、娱乐化传播颠覆了莎士比亚在中国以往崇高的剧作家形象,而各类海量存在的数字化文字文本与视听文本也为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平民大众中的接受与理解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进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平民化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从精英启蒙向大众文化的转型,这一转型最早在中国的影视界得到反映,张艺谋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发生在《红高梁》里的故事成为了电影平民化诞生的标志。而《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电视剧则将这一风格一路延续下来构成了中国电视剧的“平民生活大合唱”。虽然讲故事的主体仍是所谓的社会精英,但是此时的社会精英已经开始注意对民间空间的关注,人们发现中国开始从一个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6.
毋庸置疑,在线直播是当下最为现象级的行业趋势,这种传播形态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深深地改变着我们信息的传播习惯和传播方式,更有可能成为社会各个节点之间一种重要的链接方式。视频直播的出现,让平民大众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重要的一环,这是对过去以精英分子和传播媒体为主的传播体系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7.
“草根”的说法产生于19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时期,现在引申为“普通人的、民间的、平民的”等意思.草根是非官方的,当下他们通过网络开展的监督是非制度性的,是自下而上的监督.伴随着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在介于政府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公共领域,民间社会已经出现了一支与政府互动进行社会治理的“草根力量”.  相似文献   

8.
韩宁 《新闻世界》2011,(8):316-317
草根阶层主要指社会平民,他们与政府高官、企业高管等社会精英群体相比,在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草根阶层危机主要指普通人因为种种原因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被名人"后其私生活受到骚扰和影响,人格、精神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9.
陈雪 《东南传播》2012,(3):75-77
微博的悄然兴起给"微公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公益事业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转向平民公益。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网络社交的兴起,互联网公共空间逐渐形成,网络意见领袖们,针对公共领域的热点事件发表言论,与网民、媒体形成互动,甚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事件走势。意见领袖成为权力结构中新崛起的权力者,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与传统意见领袖所处的环境相比,互联网所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平等和自由的言论空间,在这一虚拟空间里,网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一方面,在网络平民的围观行为下,意见领袖得以主导舆论形成和影响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平民的意见表达则缺乏应有关注与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讨论并没有形成,取而代之的是精英的表演与平民的围观。  相似文献   

11.
巩杰 《东南传播》2010,(12):88-91
纵观新中国60年电影,青春成长一直是电影影像表述的重要题材和母题。新中国60年青春电影以1979年为对称轴,可以分为前30年(1949-1979)青春电影和后30年(1979-2009)青春电影。1979年是青年形象塑造的分水岭和转折点:一方面是英雄精英形象塑造时代的淡出,另一方面又是平民草根形象书写时代的淡入。前30年青春电影主要是对英雄精英的抒写与歌颂,"造人为神";后30年青春电影主要转变为平民草根的书写和再现,"还神为人"。人物由单纯崇高变得复杂猥琐,由乐观浪漫变得悲观沉痛,由青春阳光变得颓废迷惘。青年形象嬗变是在建国6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心转型下的凄然蜕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社会印记。  相似文献   

12.
刘玉清 《传媒》2002,(10):6-7
一般说来,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下。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但经过了升华与提炼。由于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日胜一日的大众文化的强大攻势之下,精英文化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不少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大量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先进人物的报道,形成具有社会影响的典型,这是我国新闻报道的重要传统。典型人物报道曾孕育出一个“平民英雄”谱系,李素丽、徐虎、许振超、王顺友、周国知、郑琦……从这些普通人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一种信念、一种坚守、一种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4.
纵观明代进士录取额的情况,发现明代科举制实现了少数精英对多数平民的控制,且连续的科考又为科考失利者提供了希望,又通过人才的挖掘和晋升改善了管理阶层的整体素质,使得整个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王蕊 《报刊之友》2013,(9):98-9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本文聚焦于社会转型之下,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裂变对我国大众媒介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究两者的双向互动,以期我国大众媒介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本文中将其分为传者本位的精英视角时期、受者本位的平民视角时期,以及新媒体介入后我国媒介价值取向的重构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共建与分享     
正当档案的历史由王室走向平民,由精英走向大众,它意味着"档案"正以其独有的价值,逐步融入、渗透、扎根于辽阔的社会生活。一首《时间都去哪了》,让全国人民传唱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一个平凡人成长留影带来的感动,看到了档案不仅仅记载民族的历史、社会的进步,它还连接着个人的情感和家庭的温暖。它如此宏大地闪烁成历史的星空,又如此微细地贴近你我的心灵。是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  相似文献   

17.
闪客时代:平民的狂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Flash的特色在于它的“平民性”。边缘的Flash,在还没有完全显示它的艺术力量的时候,它的社会批判精神却正在日益丧失  相似文献   

18.
平民色彩让民众有亲近之感;精英意识让民众寄望未来。两种况味,加深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众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1995-2000: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风 《现代传播》2001,(3):43-48
20世纪的中国网络媒体,相对于它在21世纪的漫漫行程,只是一个序幕.全新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与传播特征及其对人们各个生活领域的影响,促使我们以全新的视点领悟这一序幕的意义.然而,如何在网络传播语境中实现个性化互动性传播与控制性议题设置传播、精英新闻话语传播与平民新闻话语传播之间的完美契合?这也许正是中国网络媒体在21世纪能否一路走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评论一改由精英、政府主导的垄断局面,普通民众不但可以利用互联网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并且能够通过众多网民的力量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如今这样一个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