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减收条件下,如何多渠道扩充养老金缴纳成了上海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1979年,53岁的赵硅已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厂龄的老师傅。如果不出意外,再过两年,她就该退休了。但就在这时,她和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转弯1982年,在阔别法律界23年之后,王文正终于回到上海市司法局,出任上海市律师协会秘书长。其时,上海市律协还没有稳定的栖身之地,不断的搬家成为律师们一项日常工作。王文正回来时,律协暂租于上海中山南二路的03招待所内。"03招待所"一度成为律协的代名词。王文正的首要任务是招兵买马。他一  相似文献   

3.
9月21日上午,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青年记者工作委员会成立。解放、文新、文广等多家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了成立仪式。近年来,上海市新闻单位中年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补充养老保险一直发展缓慢。但上海缴纳补充养老保险延迟纳税的试点,有望使这种方式重新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母亲老了     
近来,他对母亲的怨言越来越多了,原因是母亲总是不断地犯些错误,且“屡教不改”。比如,母亲洗碗筷时,极不注意,常常都是洗不干净,因此他总能隔三岔五地发现新端来的碗筷,不是碗的底部或侧面留有些油迹,就是筷子上附有残留的菜末,这让他食欲大减。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人喝茶有悠久历史,孵茶馆是老上海的习惯嗜好。因此,老上海茶馆特别多,据统计,清末就达160多家。出名的有静安寺的"品泉楼",城隍庙的"湖心亭",南京路上的"同羽春"和"五云日异楼"等。旧上海茶馆,不仅是市民休闲憩适的场所,也是聚集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是非之地,流传着时代动荡变革、风起云涌的社会轶事趣闻和掌故。"品泉楼"在静安寺。静安寺始建于三国时吴赤乌年间,距今已1700年。原来寺址在吴淞江边,因  相似文献   

7.
在品牌和流行成为时尚的今天,现代生活商品化大潮裹挟下的芸芸众生,往往会嘈杂和世俗的氛围中迷失。过度消费与崇尚奢华的社会风气,已使普通人渐渐分辨不清哪些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相似文献   

8.
<正>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这条由英商经营的1路有轨电车,线路长6.04公里,自静安寺至外滩。彼时,马车、自行车、黄包车以及有轨电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共同组成了上海的公共交通。马蹄声、自行车铃声、黄包车夫的吆喝声、电车的铛铛声交相辉映,拉开了城市交通革命的序曲。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总理虽已离世多年,但有关他的解密报道和缅怀文章仍层出不穷,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恩来就是叱咤风云的新闻人物,尤其是几次国共谈判期间,他的名字更是频频见诸报端。从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一批民国时期的报刊。可以看到当时的新闻界是如何报道和评价周恩来的。笔者在1946年5月出版的《文萃周刊》和《消息半周刊》上读到了两篇新闻通讯,它们的作者以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和谈为背景,报道了周恩来为实现民主和平而不懈努力的经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周恩来当时的形象。其中长篇访问记《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是中国记者第一次系统而详细地采访报道周恩来。现将这两篇新闻通讯转录于下,与读者分享60年前记者笔下的周恩来的风采。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世纪50年代的同治年间,上海滩就有了照相馆,如"公泰"、"宜昌"、"苏三兴"等。20世纪初,照相业又有所发展,当时的照相馆称"画楼"、"影像铺"、"像馆"或"照相楼",绘画和摄影兼营互补。南京路一带成了上海照相业最发达的街区,耀华、宝记、兆芳、中华等照相馆相继设立。时人描述道:"金碧辉煌,楼台如画"。因为消费价格昂贵,这些照相馆的主要顾客大多为社会名流等社会富  相似文献   

11.
老人的危险处境,根本原因脱离不了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必须通过国家、社会、企业、社区等合力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2.
2001年9月11日 ,美国突然爆发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 ,媒体迅速予以报道 ,全球为之震惊。各国政要纷纷发表谈话 ,哀悼死难者 ,谴责恐怖主义分子。“9·11”事件顿时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角度看 ,面对这一世界性特大事件 ,上海市民的传播状态如何 ?他们通过什么渠道获知事件并进一步了解信息 ?他们如何接触、利用和评价相关的媒介与信息 ?在当前急速网络化的形势下 ,媒介与受众的传播过程和行为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围绕这些问题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于9月15日~16日在上海市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随机…  相似文献   

13.
不敢老去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桃姐》,是一部探讨老年人生命关怀问题的影片。生老病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命题。当人慢慢走向衰老,对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陪伴会变成一种很需要的心情。古人云:死生亦大。生与死作为生命最重要的两端,现代社会"生"比"死"在心理、观念、法律等诸多层面得到更大关注,尊重自当别论。曾经的"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变成了如今二胎生否之论。"老"岂是"生"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旧传统,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社会保障,只有依靠家庭。现随社会条件改善,养老和医疗保险遍惠城乡,老人得到了社会一定的照顾,儿女对老人的负担亦有所减轻。有儿女照顾自是福事,可是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社会现实突发导致的多元化状况,同时存在着一对夫妻至少养4老、失独、寡居、空巢等各种情况,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仅靠家庭养老,如缘木求鱼般  相似文献   

14.
老上海的租界内曾经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侨民,高峰时其国籍多达56个,人口达七万多。在这些外国侨民中,充斥着各色人等,有家族历史悠久经营贸易的洋行大班,也有一文不名前来淘金的冒险者,有因国内政治动荡前来寻求安身之地的豪门贵族,也有身怀绝技为躲避国内战争等灾祸前来谋生的艺术大家。这些外国侨民来到上海,  相似文献   

15.
老卢,全名叫卢广生.从1988年春节开始出门做买卖,到2009年牛年春节,老卢已经走过了20年的经商路.  相似文献   

16.
很少有人能像王蒙这样,曾于仕途位至部级但公众仍更看重其作家身份。令人感慨的是,作为一个有文学癖的作家,却又偏偏经历了数不清的政治运动。他的经历折射了那一代中国文人的命运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像我这样有肌肉的吧。在北戴河政协浴场的海滩上,王蒙将双臂交叉于胸前,对记者亮了下肌肉。他戴着黄色泳帽,穿着黑色泳裤,左手拿着一个蓝色的泳镜。戴上泳镜,王蒙就直接扑向海里,越  相似文献   

17.
进这个博物馆要"敲卡"6月10日,世界文化遗产日,上海有许多"神秘"的百年老建筑向公众敞开大门。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也选在这天正式开馆。这个博物馆在紧贴南北高架西侧的重庆南路308号,白玉兰剧场底层黄浦区第二文化馆。门庭内外没有夸张而炫目的装饰,朴素的黑漆落地钢窗则让上海市民感到非常亲切。参观者推门而入,会看到右侧有一个传达室,一个穿工装裤的老师傅向你颔首微笑,如果你递上一张参观卷,他就会在上面"敲卡"。这一套程序是大家熟悉的,不同之处只在不是"考勤",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8.
10月29日,包括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手绘绢质底图在内的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简称上重厂)档案入藏市档案馆。自国家梢案局9号令颁布实施以来,市档案馆认真贯彻落实,制定了《上海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同细则》,  相似文献   

19.
正档案揭秘历史并不遥远,打开尘封已久的档案,秘密,在这一刻揭示。FM107.2 22:00首播9:30重播本节目由上海故事广播与上海市档案局(馆)《档案春秋》杂志联合推出,每天22:00在上海故事广播频率FM107.2兆赫播出,次日9:30重播,精选历年《档案春秋》、《上海档案》杂志中的优秀作品,具有集真实性、内幕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