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边城》和《雪国》的死亡意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死亡,尤其在《边城》和《雪国》中,巧妙地安排死亡情节,小说的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死亡情节,追问作家的死亡体验和宗教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死亡意识和死亡观。  相似文献   

2.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3.
小说《乌鸦停在黑瓦上》以作家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黔北农村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承载了苦难与死亡这一文学主题.小说的叙事凸显了作家的哲学思考:既然现世之恶无从逃离,人生之痛苦无法解脱,死亡也无法避免,那就只有承担、接纳和体验.  相似文献   

4.
《死者》是现代主义小说大师乔伊斯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本文主要分析《死者》中的诸多“死者”类型,这些死者可以分为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死亡.最后通过对这些“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即在死亡中寻求希望,以及从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作家对都柏林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深切情感.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是一个有着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充满着死亡的书写。但他并不是像先锋小说作家一样,把死亡当作观赏和把玩的对象,而是在死亡中融入生存之思,通过死亡威逼之下生命的避让、妥协、抗争的无谓和救赎所付出的生之代价,再现生命的无奈和苍凉,同时也表达了作家自身对生之柔弱的悲悯。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4):51-54
"死亡"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主题贯穿在西方的文学谱系中,不同的作家都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死亡意识,这些作家和作品共同组成了一支以"死亡"为书写对象的文学脉络。通过从不同的"死亡"角度切入不同作家的心灵世界,包括歌德进取式的死亡意识,莫里哀之死对普鲁斯特的反讽式死亡观的影响,《哈姆雷特》中呈现出的死亡的欲望,以及卡夫卡带有负罪色彩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7.
张玲 《文教资料》2008,(28):174-176
作家苏童的小说带给读者一种深深的悲剧感.他以独特的方式和艺术手法赋予了小说一种独特的悲剧性,神秘主义和宿命论使作品中几乎充满了浓郁的恐惧和死亡的气息.本文从死亡意识、历史的角度以及独特的意象文学图式来探讨作品中所渗透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作者反讽的写作技巧,解读了女主人公无望——有望——绝望——死亡的心路历程,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自由与死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安德森的<林中之死>及鲁迅的<祝福>的死亡结局,反映出两位作家在死亡结局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效果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林中之死,弥漫着浓郁的浪漫色彩;-个是人中之死,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种差异主要基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审美情趣及创作思想;而不同的审美情趣及创作思想是基于两人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  相似文献   

12.
李娜 《文教资料》2008,(18):26-28
在蒋韵的小说中,死亡是出现最多的场景,也是生命的极致,是一种独特美丽的意象.作家通过对死亡的精心描绘,审美处理,传达她对生命的独特体味,呼唤人们去追寻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从而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3.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式的文本阅读方法为基础,通过解读这些作家作品中的象征物,分析"性"主题和"死亡"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及他们对待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不同态度,阐明其学说对"迷茫一代"现代派作家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老舍笔下诸多人物的命运起落寄寓着作家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具体表现为个人人格的殉难、民族气节的保全和浓厚的宗教意识三个方面,其死亡意识的形成与作家末世人的生活境遇、软而硬的性格气质有着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川端和余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死亡叙述。考其死亡叙述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的死亡意识;死亡的抒写方式;死亡叙述的审美效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鬼子的中短篇小说绝大多数很难逃逸出死亡的魔窟,作家鬼子以平民式的叙事态度对死亡进行淋漓尽致的叙述。这类死亡现象都是非常态的意外的死亡事件,然看似偶然的因素背后又清晰地显现着必然的脉络。鬼子小说中对死亡意识的叙述既是对传统死亡感阙如的补偿,又是作家个体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学是人学,任何一位作家都不可能回避人最根本的问题-生命的存在,伟大的作家常常通过写人物的死亡来表现人的生命意识,在鲁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有多篇写了主人公的死亡,鲁迅着力表现主人公死亡之前所进行的挣扎和斗争,写出了主人公留恋生命,抗拒死亡,从而批判了当时非人的社会生存环境,表现出作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更高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谈三毛散文中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自19世纪以来,作家之死,也是与作家这一群体紧密关联的重要话题之一。本从死亡哲学的角度,解读台湾作家三毛和她的散的死亡意识,并试图从中提炼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笔下一个充满魅力又颇受争议的女性形象,她既有着宿命式的服从又有着至死不悔的顽强反抗,对于死亡她有着不同一般的独特意识和态度,她的最终死亡更是带给人们无穷的启示。对苔丝死亡意识产生的过程及原因进行分析,可知哈代作为跨世纪的伟大作家对死亡这个重大的人生问题的深刻而复杂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