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语文新课标颁布和新课程实施三年以来,我们既看到了语文教育教学中所张扬的生命活力,也理性地看到了新课程的先天不足和课程环境对新课程实施的严重制约,而课程环境的改变又是一个更加艰难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让新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且以足够的热情和勇气来关注课程环境,寻找改革出路,以确保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在现今的时尚用语中,“Q”是“搞笑”、“另类”的代名词。前不久,一本完全颠覆传统语文教学逻辑的另类语文读本《Q版语文》以“搞笑”的方式吸引了许多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眼球。同时,其文被各大网站转载,成为一大热门网文。在该书封面上,醒目地标有“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和“全球神经康复医院推荐读物”字样。目前,全国很多出版管理部门下达停止发行《Q版语文》的书面通知。对此种种,有人叫好,有人质疑,更有人痛骂作者,各方的声音引发了究竟该怎样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争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理想存在如下问题:理性主义知识中心论重知识轻学生、重科研轻教学;工具主义的功能论强调为社会服务而忽视了为学生服务;功利主义的学生中心论只注重迎合学生的需要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应该秉持价值多元与平衡,重塑大学教育的知识观、功能观和学生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在经历了恢复高考后的短暂的复苏与繁荣之后,学科设置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纷纷显现,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备受指责。缺乏想象力,僵化的语言,固定的行文模式……各种批评纷至沓来,改革势在必行。当此之际,后现代主义正以强劲之势冲击着各个学科领域包括语文教育。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知识性质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抨击首先是针对现代知识的性质进行的。什么是现代知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1.知识的客观性。其基本意蕴是,真正的知识应该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那些没有达…  相似文献   

5.
语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我国的语课程,走的是一条曲折多变的道路。在课改中,认真总结语教育的得失,对语在新世纪继往开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就总结的态度、方法、目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是民国时期众多教育改革家的先行者,他对语文教育研究涉及广泛,在语文课程目标、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教科书选文标准、生活课程体系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实践,时至今天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出版于1929年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是今天所能见到最早的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20世纪前30年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标志性学术成果。作者秉持批判主义精神,对20世纪30年代的语文教学有所批判有所继承。构建了20世纪初语文教学的体系,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我国的语文课程,走的是一条曲折多变的道路。在课改中,认真总结语文教育的得失,对语文在新世纪继往开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总结的态度、方法、目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梦想突围——对现实教育的批判与期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我们参加教育工作20年来,教育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素质教育的呐喊声也一刻没有消减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争来争去,似乎永远是一个“死结”。口惠而实不至的改革见得多了。 把持着某种话语权势的教育管理者,他们高谈阔论的是素质教育,他们死揪蛮干的依然是应试教育,并从应试教育中获取他们所想获得的东西。在一种时髦的理念和虚假的行为遮蔽下,他们自己也麻木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来,教育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素质教育的呐喊声也一刻没有消减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争来争去,似乎永远是一个“死结”。口惠而实不至的改革见得多了。把持着某种话语权势的教育管理者,他们高谈阔论的是素质教育,他们死揪蛮干的依然是应试教育,并从应试教育中获取他们所想获得的东西。在一种时髦的理念和虚假的行为遮蔽下,他们自己也麻木到不知教育该向何种方向发展。他们的眼睛里只有分数,只有考试,只有奥赛,只有排名,只有荣誉。那些默默无闻的教师们,在浮躁的现实和虚无的精神支配下,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动辄以“下岗”“走人…  相似文献   

11.
12.
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与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误区:以狭隘的科技取向淡化人文关怀,对现有知识背后隐藏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缺乏警惕,因此导致人性尊严的丧失,助长夸张、空洞的抒情与虚伪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课改的空前挑战,多年来未能很好解决的语文课究竟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核心问题再次被提出。借鉴以往,反思得失,从母语教育的本旨出发,研究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征,探究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施教策略,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合理途径。母语教育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在教学内容提炼与选择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注学生母语自然习得的已有基础(鲜活的语感和亲历的人文背景)并充分发挥其潜质,遵循母语习得的规律将其(实用需求与语言实践)贯彻于教学实践之中,是语文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不久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三位专家到无锡市滨湖区进行课程调研,邀请我参与座谈。座谈会上,一位知名的专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语文了。一个看似玩笑实则深沉的话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语文到底是什么?这让我想起了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狄奥真尼斯的一个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打着灯笼在城里四处走动,不停张望,似乎丢了什么东西。当有人前来询问他要找什么东西时,他回答说:"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人。"当人们  相似文献   

17.
张华 《现代语文》2005,(11):119-120
返观二十多年来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改革,似乎潜藏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共识:语文教育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客体并被不断强化着其工具性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想突围—对现实教育的批判 与期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对汉赋思想价值的探讨,进展较大,成果可喜;但就汉赋对现实的批判,尚未见到系统的专文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围绕这个问题,从汉赋对现实批刊的形式、批判的内容以及批判精神的形成等,陈述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语文界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思考曾得到最具有普通性认同的是语言(语文)“工具论”“和应付生活论”,其理论背景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是强调语言(语文)“的器用”的属性,是以取得直接的功利目的和效果作为行为准则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语文)片面地作为应付生活的工具,使语文教育知识化、技能化、实利化,必然贬抑了人文性、人本性,这种“工具性学习”,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让使用这“一工具”的人——教师与学生——成为被动的、没有思想“的工具”,养成了他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强化了行为动机上的直接“占有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