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国民性是国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总和。高等教育对国民性的重塑自然是责无旁贷。大学教育除了可以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增加通识性和人文性,在学习方法、教授方式上立足自主性和实践性外,大学教育更应该通过创设一种自由的氛围,激活师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承担起反思和改善社会生活的责任,培养未来社会优秀公民,为社会的变革与国民性改善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和行为上的示范。  相似文献   

2.
近代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思想旨在为中国现代化指明道路,而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揭露反映了国民社会心理预期的变化,教育变革承载了社会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教育变革正受全球化的影响,利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制定教育政策,缺乏本土化的改造。要培养具有批判和传承精神的现代中国人,教育变革必须寻求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母语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母语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主要的语言教育形式,它通过语言来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而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学科,它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又通过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语言。因此,在母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的今天,我们应站在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母语教育。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教育与国民性改造关系的话题一直是众多学者、专家探讨的话题。从人发展的未特定性、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人的作用角度来看,教育具有改造国民性的作用,教育也应当担起改造国民性的任务。同时,国民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过程,静态国民性的根深蒂固要求教育要承担起改造不良国民性的任务,而动态国民性的发展则给教育改造不良国民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在探讨教育对国民性改造的同时,还要看到人发展的有限性和社会对国民性改造的制约性,辩证地看待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于别国的民族特性,它是在自然、历史和社会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具有稳定的结构形态。中国国民性,在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中不仅积淀了许多优质特性,也沉积了不少劣质特性。我们从梳理国民性的源起与演进、国民性的定义、国民性的主要特点入手,举例分析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优质特性和劣质特性,并对教育如何把优质特性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把劣质特性抛弃出去、改造出新进行探究。这对构建和谐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当前社会实用至上的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下,汉语作为我国母语在大学教育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大学语文是推广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前沿阵地,是大学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突现人文素质教育,重新建构大学语文的话语权,重点应从大学语文的合理定位、教材教法改革等方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7.
教育在国民性发展中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保持国民性的延续和促进国民性的重塑。教育通过参与个体与文化环境的作用过程延续国民性,并通过变革自身改造国民性。在教育对国民性产生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状态、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表现出延续和重塑国民性的综合性,并兼顾着传统和时代发展两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教育对国民性的养成应"扎根本土,放眼全球",基于以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建构为主要维度的文化自觉立场。为培养提高国民的国家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民族的自立与自强,我们应加强以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内容的国家认同教育,并在对理性爱国精神、国民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强意识的培养中不断优化国民性,提高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9.
对国民性进行改造,归根结底是对人进行改造。针对目前国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加强其诚信观念、自律觉悟、创新精神、公民意识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品质,去除国民劣根性,促进其内在素质的提高。在对人的改造、发展过程中会对教育产生一系列的诉求,要求在教育中做到"两个加强"与"两个转变",促使教育朝向更有利于人发展的方向改变。  相似文献   

10.
对“国民性”的文化自觉和“教育能够改造国民性”的坚定信念,是国民性改造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因此,通过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加入文化类课程,增强教师文化自觉的能力;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教育信念;以及教师自觉自愿的自我提升,是提升教师参与国民性改造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对国民性进行改造,归根结底是对人进行改造。针对目前国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加强其诚信观念、自律觉悟、创新精神、公民意识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品质,去除国民劣根性,促进其内在素质的提高。在对人的改造、发展过程中会对教育产生一系列的诉求,要求在教育中做到“两个加强”与“两个转变”,促使教育朝向更有利于人发展的方向改变。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国民性的关系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的研究形成了教育养成国民性论、教育改造国民性论、国民性影响教育论和相互作用论等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有的研究程度。目前对教育与国民性关系研究尚存在国民性概念众说纷纭、研究表层化、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拓宽研究视角,加强实证研究,运用教育学视角解读教育与国民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农民性格特质、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等国民性特征对农民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农民的国民性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对农民本身特性和文化心理的了解和把握,是保证农民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彭帅 《现代语文》2014,(11):22-24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性格;对于作为个体的人的国民性的形成,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从诞生起,便与国民性培养有着深厚的渊源,而"民族"这一概念更是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普适的国民性,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共同承担;而在培养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特殊的国民性问题上,语文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处于困境之中,在教材的编写与教学上都存在许多误区。必须重新确定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深度精选、精编高质量教材。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影响极大,本文通过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从中找寻现代教育改革的基石,即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背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应站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促成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不断进行改革探索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制约教育改革的核心因素是"人"的因素,国民性中社会成员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心理特质对教育改革会起到明显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从"国民性"的角度审视当前的教育改革,存在着权力至上、权利意识淡薄、机械照搬和非此即彼等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理性、科学地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要促进教育改革的民主化发展,不断赋权与教师,尊重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文化适应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国民性众数人格理论基于实证研究,对经验主义、印象主义的国民性主张提出质疑,主张国民性是共性与多元性的动态融合体。从国民性众数人格理论的立场出发,要求国民性教育注重多学科视域的融合,避免陷入经验主义与静态思维的误区,走向关注共性与多元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尊称母语课程为“国语”,自1900年“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国语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纵观日本100多年的母语教育历史,特别是战后的日本母语教育,我们认为日本的母语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策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用主义至上的今天,新生代大学生汉语言水平逐年下滑,母语教学正陷入危机.通过大学语文来提高学生学习母语的能力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在目前母语教学的危机下,要积极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加强大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