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墓志属于碑文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记叙墓主的生平的。如:《文章辨体序说·墓志》说:"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墓碑分为立于地表的"墓表文"和埋于地下的"墓志铭"。即所谓的"志以志诸阴,表以表诸阳"(《江西出土墓志选编》)。一般来说,墓志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墓志和墓铭。墓志通常用散文体书写,主要记叙墓主的身世;墓铭通常是韵文,主要是为了称赞墓主。  相似文献   

2.
“出奇变样”之求新精神,成就了韩愈墓志文古今第一之地位.变叙事结构,破墓志程式化之模式;史笔行文以显志主个性,变墓志写人之僵化;不为志主讳,变墓志“称美而不称恶”之铭法;多发议论、抒情,变墓志以叙事为主之写法;于文中有所寄托,变墓志只颂扬志主之主旨;求“奇”,变墓志庄重肃穆之文风,这些是韩愈墓志新变之核心内容,其中所蕴含的书写形式之改变与创作主体精神之贯注,对墓志文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麴举墓志>录自<考古>一九七八年第三期曾忆丹<洛阳发现郑开明二年墓>,录文收于<唐代墓志汇编>,本文时该志文进行校读.  相似文献   

4.
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所出乙种竹简360-366号之内容与墓志、告地书等常见丧葬文书及编年记等记事类文书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篇中所记"丹"这一人物为墓主的可能性不大,不宜定名为"墓主记".从全篇主旨、表现手法及简册形制来看,它应当是乙种<日书>的一部分,其篇题可按内容拟为"丹"或"祠鬼".  相似文献   

5.
周阿根 《现代语文》2007,(12):114-116
墓志属于石刻文献的一种,主要用来记录墓主的姓名、籍贯、生平、仕历、族系、卒葬时地等,一般在志文之后有用韵语写的歌功颂德的铭辞,所以墓志又被称为墓志铭.墓志作为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中数量较大的文物文字资料,在现存的古代石刻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土文献,以往史学界、考古学界的研究者给予了墓志极大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2001年3月,山东陵县神头镇东街发现唐代古墓一座,墓中出土墓志一方、秦王镜一面、陶器一宗.经考证,志文所载墓主远祖"蒨"当为汉代大臣东方朔.该墓墓志的发现,为研究东方朔故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墓志首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表明墓主身份与姓氏的同时,还反映了作者的主观评价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唐代官宦墓志志题题其终官,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唐代志墓定例。题终是遵守律令,在不违背律令的情况下,唐人会不失时机地实现人情所愿,此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题终趋尊。趋尊倾向是由墓志称扬先祖之美以明著后世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正>《元保洛墓志》,北魏墓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此志呈四方形,高42厘米,宽39厘米。正书,12行,行12字。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姚凹村东。由于右任先生捐赠给西安碑林,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墓志廊。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的入碑书体皆为正书,即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魏晋及隋代的楷书,自从李世民的《晋祠铭》以行书入碑后,使圆劲流动,粗细有别的行书加入了碑刻的行列,真正确定了行书在书坛上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段话表明:小学生习作必须实事求是,讲究一个"真"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  相似文献   

10.
六朝诗歌新变溢出了传统儒家的诗歌观念,这给刘勰总结诗歌发展历史并确立文体规范带来了论述上的困难.为此,刘勰调整了<明诗>篇的行文顺序.即先"释名以章义",后"原始以表末".他通过提出诗歌发生意义上的"自然"说,弥合儒家诗歌观念与六朝时期新的诗歌观念之间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文心雕龙>在<序志>篇中规定了文体论诸篇的行文顺序,然而<明诗>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之首,却在行文顺序上独与其他各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7,(4):56-59
王世贞写成一篇墓志铭,其中潜藏着多重人情关系。如墓主本身的事迹,撰写行状者与墓主的关系,为墓主求志铭者与王世贞的关系,王世贞对于求志铭者和墓主的态度等。他们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撰写志铭者的写作情感,内容可信度,以及我们如何去认识墓志铭这样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
我的说和做     
昨天学习了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两方面的事迹,表现了他"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13.
第四讲:方笔与圆笔 在风格多样、规模宏大的魏碑体系中,其基本用笔方式不外方、圆两种.康有为《广义舟双楫》:"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在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总体来说,魏碑作品中以方笔为主者居多,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元怀墓志》、《鞠彦云墓志》等.因此,方笔的训练是魏碑学习的重中之重,须下大工夫.方笔虽重要,但并非唯方笔是求.魏碑中又有主用圆笔的作品,如《郑文公碑》、《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还有方圆并用的作品,如《张玄墓志》、《崔敬邕墓志》、《元略墓志》等.故于圆笔学习,亦须用心.  相似文献   

14.
墓志铭是志和铭两样文体绑在一起了。志,是散文体,负责姓氏、籍贯、生平简介。铭,是韵文,主宰歌功颂德、悼念抚慰之类。中国的墓志源自公元464年,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大明八年,一个叫做刘怀民的墓志抢到了第一名。后来,撰写墓志铭的差使就成了纯粹的手艺活儿,多由他人代笔。  相似文献   

15.
吴组缃先生健在时,有一次同我闲谈,说起当年三国时曹操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语出<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旁边有位女教师竟忍俊不禁,说:"这明明是辛弃疾的词,怎么会出在<三国志>?"吴先生为人一向是耿直的,便对那人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相似文献   

16.
墓志是中国封建社会礼制的产物,记载了墓主的个人资料,反映了墓主的血缘关系及一个家庭的世系,是研究姓氏和历史人物的重要史料。漳州市图书馆收藏古代墓志拓片近百种。必须重视对墓志中家族世系资料的整理和利用,对馆藏墓志拓片进行文献整理,并与方志、家谱等古代文献相互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在现代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改)写(翻)译本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本文聚焦其中的关羽形象,探讨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指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情"取代"志",以对既逝美好事物的感叹取代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而结合对日本古典文学的深入考察可知,其根源是日本文学的表现悲美传统.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最后一课>.对课文的作者"都德",任志鸿主编的"志鸿优化系列丛书"之<同步测控优化设计·语文·七年级下册>学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8版),在<最后一课>"基础梳理"之三"文学常识"之"1 作者介绍"中说:  相似文献   

19.
韩愈墓志对文体的变革之功,学界多有阐述。但韩愈墓志亦有"尊体"之处,如保留墓志的基本要素、为志主隐恶及作者无甚可记则不记,学界于此多有忽视。由"尊体"以致"变体",如志主无甚可写或个性不突出之时,韩愈多做改变,从而导致其部分墓志出现变体,这是韩愈墓志文体新变的一个原因,对此鲜有学者注意。  相似文献   

20.
<干将莫邪>(语文出版社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选自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比照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它是一篇新增课文.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搜神记>以及多种古代作品选本,发现这篇小说又名<三王墓>,课文结尾删去了两句话:"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宜春县界."笔者认为,删去结尾两句有损于作品的完美,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给我们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带来不利,删得并不高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