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次,担任《新文学史料》主编的牛汉先生.专程去拜访舒芜,我也随同前往.有幸结识了他。我并不在《新文学史料》编辑部工作,又没有组稿的任务.跟着去,纯粹是出于好奇.只是想见见这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思想史上。曾一度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我和长江同志都在上海《大公报》编辑部工作。由于我们共同负责采访工作,曾坐在一张办公桌的两边办公。我们两人的分工是明确的:他负责战地记者的派遣与联络工作,我负责上海市内外勤记者和通讯员的安排、布置工作。他还兼任编辑部社评委员会委员,我还兼任本市新闻各版的主编责任。  相似文献   

3.
获悉上海鲁迅纪念馆要开会研讨纪念楼适夷百年诞辰事宜,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与楼老生前接触的一些往事.首先想到的是他1929年出版的那本早期译作<桥>,因为这本书对我研究世界文化名人、著名犹太作家肖洛姆一阿莱汉姆有很大的帮助.<桥>中所收的肖氏短篇小说<三个小孩>是我国最早发表的肖氏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4.
1960年,我从机关工作调到上海作协《文艺月报》编辑部(后改为《上海文学》,又改为《收获》)。魏金枝先生是副主编,负责编辑部的工作。记得报到那天,编辑部同志把我领到主编办公室,只见一头花白短发挺硬得象刺猬似的魏老正伏案看稿,神情十分专注。直到我们走到他的写字台边站定,陪我的同志叫了一声“魏老”,告诉他我已来报到上班了,他才抬起头来,象羚羊抵角似的从眼镜框外看了我一眼,答应了一声“噢”,接着便又看起面前的稿子来了。陪我的同志和我一起在他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想等他将面前的东西看完了再  相似文献   

5.
我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了 2 0年 ,当了 15年主编 ,曾主编过《邮政技术》《中国邮政》(中英文版 )和《科技与出版》 ,其中让我最为惬意的是退休前 5年主编《科技与出版》。当时编辑部的同志很团结 ,编辑部外天地广阔 ,工作上得到多方面的支持。那时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 ,至今难忘。《科技与出版》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 (简称科技出版委员会 )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承办单位 ,因此编辑部可以”脚踏两只船” ,争取到一个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 ,这给我和编辑部的同志带来了工作时的好心情 ,为办好期刊奠定了良好基…  相似文献   

6.
这一节我们要谈一谈刊物的主编. 一、万鸟主编及其他在我们谈论之前,我先讲一则轶事。有一本杂志,名叫《万象》,创办人聘请了一位主编,希望能把杂志办得生动、活泼,包罗万象,让广大读者都喜欢。这位主编喜欢养鸟,鸟类是他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东西.他认为大家对美丽的鸟儿一定也感兴趣,或者也应该像他一样感兴趣,所以,鸟类随着该主编人主编辑部而进入刊物——封面是珍禽异鸟,文章是鸟的奇闻趣事,不上半年,《万象》杂志便鸟言鸟语,啁啾一片了。结果呢?杂志由《万象》变成《万鸟》,读者渐渐离去.  相似文献   

7.
陆恂 《军事记者》2003,(6):46-46
梁必业同志任总政副主任期间,对宣传新闻工作是很关心的。我记得在总政宣传部工作时,有一次和周岩、麻振铎同志到广州军区了解宣传新闻工作情况,梁副主任正在广州视察工作。1981年11月27日,我们去看望他,向他汇报了军区宣传新闻工作改革的情况,他听了很高兴,同我们谈了如何加强宣传新闻工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同一好友闲聊,当谈及报纸批评时,朋友诚恳而又关心地提醒我:“以后可别再搞批评了,干大半辈子新闻工作,别在临秋末晚跌进去。”朋友走后,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结论。我的朋友很关心近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报道,他对我的提醒,是在他看过刘宾雁同志被开除出党的报道以后提出来的。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但却不能接受他是非不清的提醒。  相似文献   

9.
我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了20年,当了15年主编,曾主编过《邮政技术》《中国邮政》(中英文版)和《科技与出版》,其中让我最为惬意的是退休前5年主编《科技与出版》。当时编辑部的同志很团结,编辑部外天地广阔,工作上得到多方面的支持。那时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0.
中央文献出版社就陈福季的《商榷》一文给本刊的复信《中国出版》编辑部同志:我们已阅悉你们转来的陈福季同志的来信,迟复为歉!我们十分感谢他对《毛泽东诗词集》编辑出版工作的关心!在认真研究他的来信后,现对信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答复如下:一、关于注释(一)毛泽...  相似文献   

11.
上海有家著名刊物,有位顾问仙逝,时跨两个年头了,但名字依然期期赫然印在显著地位。此事我早就发现,本想即向该刊编辑部质疑,但事杂忘了。近日与文友闲谈,又谈及此事,一位文友调侃说,此刊是跨时空、阴阳两界都发行的啦。我赶紧发一电邮给该刊编辑,叫他向主编转达。  相似文献   

12.
已故著名记者金仲华,是我国新闻界一位多才多艺的能人。他从写作评论、记事散文到主持报刊编辑部的全部工作,无不精通;在普及国际知识方面尤其功勋卓著,他编制的国际形势地图,至今令人难忘。他可算是我国报刊采用新闻地图的创始人。一仲华同志早在30年代与新闻界另一前辈胡愈之同志合作,一起经办我国第一本报道国际时事的刊物《世界知识》,这刊物有个明显特点,它以普及国际知识为己任,为广大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服务。它的文章以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见长。作为主编的金仲华同志也同刊物的创办人胡愈之  相似文献   

13.
1980年10月创刊的兴安日报,是内蒙古自治区年轻的盟、市报纸之一。目前,该报的发行量已增加到7,200多份,全盟平均每347户就有一份小报。盟委常务副书记胡拉乌苏同志对办好小报十分关心,平时不管工作多忙,总要抽空到报社看看,询问大家在工作上有什么困难。他对蒙汉两个编辑部的几十名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年龄、学历、工作分工等很熟悉。一些同志说:“盟委领导同志对报社工作抓得这样细,是我们办好报纸的基本条件。”胡拉乌苏同志也很关心报纸的发行工作。盟及旗县(市)每逢召开大型会议,他总要讲讲兴安日报的发行问题,亲自找盟邮局负责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15.
难忘的工作总结上月底,播音组开会总结了5月下旬的工作,每个人都写了《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送编辑部主任温济泽同志看后,今天退回来了。温济泽同志患有很重的肺病,经常发烧到39度以上仍然坚持工作。有时医生不得不“命令”他休息几天,但有重要会议他还带病参加,有重要稿件他还亲自审改。他是我们的领导,参加革命的时间早,年龄又比我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同一好友闲聊,当谈及报纸批评时,朋友诚恳而又关心地提醒我:“以后可别再搞批评了,干大半辈子新闻工作,别在临秋末晚跌进去。”朋友走后,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结论。我的朋友很关心近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报道,他对我的提醒,是在他看过刘宾雁同志被开除出党的报道以后提出来的。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但却不能接受他是非不清的提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先后主持和参与的批评报道大约有20余起。由于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注意掌握正确的批评方法,本着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  相似文献   

17.
德培同志:我于10月底离京赴长沙开会,11月中返抵广州。你调工作事恐怕还未能实现。目前各出版社正忙着整顿领导班子,下一步才能考虑下面的人事安排。冯牧同志专职负责鲁迅著作的注释工作,你有空可先找他谈谈。我离京前曾跟他谈及你调动工作的事,他说可以考虑。看来他对你的印象还不错。韦君宜同志不认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日前,一家刊物的记者来编辑部采访。在谈及《国际新闻界》的崛起势头时,本刊主编用平实的语句提到一个关键因素,即无论刊内刊外我们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果说当时这么讲已有根据,那么现在说来根据就更为充分。因为,从本期开始,我们又聘请到八位才...  相似文献   

19.
1.请您介绍一下《新闻爱好者》1986年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答:《新闻爱好者》杂志创刊于1986年1月。之前,即1985年就开始筹备了;李汉岑等同志具体操作了创刊工作。我虽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创刊随想”,但1985年底到编辑部工作时就只能编辑第四期的稿件了。到2005年底,正好是《新闻爱好者》创刊20周年。因此,我非常感谢龙源期刊网对我的采访;非常怀念草创时期的老同志、历任老主编,以及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诸多同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新闻爱好者》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连续三届(每届四年)被评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报》的专职记者最初有三十多人,以后逐渐发展到七十多人,我是最早的记者之一。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这支年轻的记者队伍非常关心,曾多次给我们讲话、开座谈会,谈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有时还让报社的领导同志把他对记者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传达给我们,使我们这批年轻的记者在他的关怀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1955年1月,报社召开记者会,请耀邦同志来给大家讲话,原以为他工作忙,不一定能来,谁知他满口答应,并且讲了一个上午。对于记者的任务、记者的作风、记者的品德、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