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地域分布进行剖析,了解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在空间差异上的特征.分析认为,当前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应转化对地域价值的思维.地域活化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地域的民俗体育文化,进一步发挥民俗体育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采用文献、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代江西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丰富多彩,大多数项目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其中休闲类项目也不少,如果开发和利用得当,这些民俗体育对推动大众体育、休闲体育、甚至学校体育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对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要有足够的认识;把民俗体育与江西旅游业相结合,主要把民俗体育与节庆、旅游进行互动,增加趣味性和休闲性;加强对江西特色民俗体育的挖掘和整理,打造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俗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端午龙舟竞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对我国端午节龙舟竞渡现状进行了解和研究,提出我国端午龙舟竞渡发展策略。即制定科学严密的竞赛规则;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举办系列比赛;加大向学校推进力度;各地建立龙舟博物馆,保护民间龙舟文化。从而为我国民间体育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查等研究方法,对岭南香山体育民俗文化进行研究整理。岭南香山主要的体育民俗有四月的八洛佛节舞龙狮、五月五的端午龙舟遍香山、九九重阳节的登高放飞等,这些体育民俗流露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着古今边陲地域的民风民俗,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史上难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从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龙舟竞渡的缘起进行了阐释,试图厘清民俗与体育结缘的机制及民俗体育产生的原因。分析认为:民俗生活世界是民俗体育产生的根源。信仰、节日、闲暇和竞赛是民俗体育活动的关键组成要素。而民俗体育活动本身也蕴藏着民俗这一种文化符号。民俗与体育有着天然可以亲近的因子,在浑然一体的结合中各自找到了存在的依托,民俗体育因此而生。龙舟竞渡的现代转型也与民俗的变迁密切相关。民俗生存土壤、民俗主体传承方式和传承心理的改变是其现代转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区域孕育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体育的发展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植生出带有浓厚区域文化的特色。浙江省地理环境复杂,山地、丘陵、海洋、江河分布各地,民间民俗体育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浓重的区域地域特色,诸如透着海洋气息的海洋体育文化特色、具有浓郁农村体育文化特色的山地区域、着力打造现代体育运动方式的环太湖体育特色以及积淀浓厚文化底蕴的内陆水乡体育特色。  相似文献   

7.
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地域体育的国际化,无疑提升了汨罗龙舟竞渡的影响力。只是高度规范化的赛事,逐渐改变了民俗体育的本真性,虚空了地方小传统的故事内容。本文依据社会空间理论,从地方小事件到体育大事件的社会空间,以及从乡土大事件到政府小事件的心理感知空间,探析汨罗龙舟竞渡的底层民众认知与情感。历史空间下的地方小事件,其熟悉的情境构成了民众的情感呼应与记忆触动;而全球空间下的体育赛制,其宏大的规模与抽象空间却引致居民的疏离。由此进而解析龙舟竞渡现代发展走向的得失,以及其应有的民俗意蕴与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岁时节日与民俗体育的关系,推动岁时节日中民俗体育的发展,选取清明、端午、重阳3个岁时节日中典型的民俗体育为个案,运用民俗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汉族岁时节日如何选择民俗体育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历法节气和原始信仰观念是岁时节日性质形成的关键,岁时节日的不同性质决定了民俗体育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民俗体育只有遵循岁时节日的性质,才能为岁时节日所选择。  相似文献   

9.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方法,考察民俗体育的文化景观,探究闽台民俗体育的渊源,从学理上阐述台湾所谓的“本土体育”,其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闽南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对促进民族认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地域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成因与特征,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法、例证法、实地考察等方法以陕西秦岭地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进行研究.陕西秦岭地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地域文化是一种互动关系,其项目以地理环境为根据可以划分三类,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畏神与图腾崇拜思想特征、展现出武舞文化特征、蕴含着健身性与娱乐性特征.由于现代文化冲击、传承人更替等原因致使这些民俗体育活动处于濒危状态,建立宣传机制,建立研究机构,逐渐把民俗体育项目引入高校,加大表演与竞赛力度,给与民俗体育活动以新的活力等是传承与发展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民俗体育的存在、发展与变迁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一旦外部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必将导致该地域的民俗体育项目产生变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项目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点:改变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原真生态、导致库区原有民俗体育文化的消失与变异、移民将会对祖籍地与迁入地民俗体育文化带来双重影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由于民俗体育文化圈具有的天然惰性,而堤坝加高蓄水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外迁移民也导致了原有民俗体育项目的消失与异化.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视角阐述东北秧歌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体育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富含民族元素的宗教礼仪文化、富含时代特征的时尚审美文化、富含地域特色的健身运动文化、富含社会基础的民俗情感文化,并指出东北秧歌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娟 《体育科学》2008,28(4):84-96
以民俗体育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流变及传承发展为研究内容,选取龙舟竞渡作为调查对象,探析生活世界中民俗体育产生发展的路径和形式,揭示民俗体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图式及特征.研究认为,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民俗体育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仍然具备存在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但是,社会认同和现实参与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民俗体育的现代转型离不开相应的现代性生成机制.民俗体育的现实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与现代体育的合流、走竞赛表演的社会化道路和散落于民间的自在自发方式;而传承主体的多元化、传承行为的理性化、传承心理的更新和传承体系的制度化是民俗体育自我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荆楚民俗体育长江三峡龙舟竞渡的历史渊源。结论:长江三峡龙舟竞渡产生的渊源与荆楚文化传统、龙舟习俗、纪念屈原有关,新时期长江三峡龙舟竞渡得到空前的发展是受到国家、地方及港澳台龙舟赛事的影响与启发。长江三峡龙舟竞渡传承和发扬了荆楚文化、爱国精神、龙舟精神,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推动了湖北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主要采用文献法、历史学研究和逻辑学方法,对环鄱阳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探讨。研究认为,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既表现出湖区水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生态原状的风貌,生态性非常突出.这些生态文化主要通过该区域宗教崇拜、节庆习俗体现出来。当前形势下,这些民俗习俗的挖掘、保护与利用,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内容之一,是该区域文化建设的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为积极响应全面健身的号召,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地方体育旅游业发展,该文对安康龙舟、安塞腰鼓、陇州社火、黄龙垂钓等4项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得出上述4项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已形成“体育文化+”的开发路径,以及2种开发类型、3种推动模式。最后从依托自然条件、民俗文化、体育赛事等方面,对陕西省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路径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江西客家民俗体育历史源流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客家主要聚居于赣闽浙三角地区,该地区地大山深,具有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族性、宗教等社会因素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其中与风俗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成分构成了江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即传承了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由于客家人到处迁徙,吸收了各地的民风民俗,因此多元共生形成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其中赣南原住民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也是其中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厘清民俗体育和体育民俗概念之间的差异。以上海为个案,介绍其体育民俗的发展历程。认为:古代上海的体育民俗既呈现出江南民俗的普遍性,又具有上海自身的地域特点;近代上海体育民俗有了区域的分化,同一种民俗事象也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建议:厘清体育民俗各项目的归类;更好地依托传统节日、新型节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开展体育民俗活动;还体育民俗于民众。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野、个案研究等方法,对甘肃陇西云阳板舞的过程、特征、功能等变迁进行考察,并对成因进行分析。在此个案研究基础上,对民俗体育文化变迁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结果表明:地域环境的变迁是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文化主体需求的变迁是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的主要动力;社会形态的变迁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最终结果则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区别于通俗体育文化的一种地域的特殊形式;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怎样有效的看待民俗体育文化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影响,以及民俗体育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架构和流传体系,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研究课题;我们要从历史观的高度出发,从唯物主义辩证论的理论出发,从构建新型社会的角度出发,准确评估民俗体育的价值.本文从我们国家部分地区的民俗体育分析着手,进行了简单阐述,希望抛砖引玉,以求精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