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字不一定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珂勒惠支的画,鲁迅先生最佩服,同时也很佩服她的做人。珂勒惠支受希特勒的压迫,不准她做教授,不准她画画,鲁迅先生常讲到她。史沫特莱,鲁迅先生也讲到。她是美国女子,帮助印度独立运动,现在又在…  相似文献   

2.
鲁迅五十寿辰,左翼作家曾秘密地为他举行庆祝会。这次庆祝会,直到鲁迅逝世以后,史沫特莱才在《中国之战歌》①中有详细忆述。但是,最早的记载,并不出于史沫特莱之手。当时,地下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红旗日报》在一九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的报纸上就作了报道,题文如下: 左翼文艺作家鲁迅五十生寿纪念会表示愿为无产阶级文学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前,中日恢复邦交之初,有一位日本姑娘,因热情和好奇从早稻田大学转到日本大学学习中国文学。她在文学里认识了“伟大的鲁迅”之后,下决心到中国来。二十年后,她坐在由鲁迅设计校徽的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里,兴致盎然地攻读博士学位。她的理想主义的奋斗经历,正如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她,就是井上桂子女士。她说桂子的“桂”不是桂花之意,而是明治维新时期一位改革家的名字中的一个字。  相似文献   

4.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1926年“三·一八”惨案遇难后,鲁迅先生写文章悼念时,尊称她为“君”。在文中同时冠以“君”这一尊称的还有受业于鲁迅的杨德群、张静淑、程毅志三位女学生。既然是尊称,鲁迅对这些女学生何不称以小姐、女士,而偏偏尊称为“君”呢?笔者认为,这除了对她们的尊敬外,还另有深意。近读鲁迅好友,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1887-1939)于“五四”前夕  相似文献   

5.
萧红,原名张(?)莹,是活跃在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文坛上的一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鲁迅先生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以及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史上,被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另一位是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研究人士称,鲁迅和陶行知,两人在历史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绍兴市树人小学易地新建于1995年,学校以鲁迅先生的英名命名,旨在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她的前身是绍兴县鉴湖镇中心小学,是省首批陶研实验学校。校名与校史决定了树人小学应当是一方不平凡的育人沃土,应当成为一所有自己个性的特色学校。令人欣慰的是,几年来,树人小学的确是这样执着地追求着,努力地实践着,喜人地成长着——  相似文献   

7.
鲁瑞——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养育了成为现代著名作家的鲁迅,同时也以她母性巨大的力量决定了鲁迅大半生婚姻的不幸。1906年,正当鲁迅受“画片”刺激准备“弃医从文”时,母亲鲁瑞却连下几道“金牌”,召他回故里结婚。鲁迅爱慈祥伟大的母亲,母亲更爱早熟并谙于世事的长子。当她听谣传长子在日本私定“终身大事”,并且已带着妻、子在神田散步,“乐不思蜀”时,她着了急。因为丈夫早已过世,儿子的婚姻大事应由她来决定,天经地义,自古如此,她不能放弃这一“神圣”的权利。而鲁迅也深知母亲怕“看不见自己儿子”的内心痛苦,因为她在丧夫后,靠对儿子的希冀、期盼为精神支柱,艰难地支撑着早已困顿的家庭,并在世人白眼的凄惨境况下,挣扎着供三个儿子读书。如今长子已成人,她多么希望他能回到自己身边,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以减轻她多年含辛茹苦的负重。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一位颇有才情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的成长、成名都受到鲁迅的极大帮助和鼓舞,她也潜心学习鲁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取得了很大成就。文章从短篇小说《手》入手,探讨萧红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对鲁迅的师承,更就萧红在叙事模式和女性解放方面对鲁迅的超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叙事模式方面,萧红巧用第一人称“我”“我们”进行多视角叙事转换,游刃有余地表现主人公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萧红继承鲁迅基础上的开拓。在女性解放方面,萧红在女性经验的基础上,以女童王亚明为视点,关注女性命运,揭示女性悲苦的根源,指出了女性解放的教育方向,那就是女性自我教育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从张爱玲的言论与作品两方面看,她是一位怀抱同情与理解的作家,她写的是平凡之人,并且肯定平凡之人的生态方式与态度.比较地看,鲁迅写的是人生问题,张爱玲写的是人性问题,鲁迅提出了“救救孩子”的主张,张爱玲则没有提出“救救人性”的主张.在张爱玲的温暖之下,体现了女性主义的立场.阅读张爱玲,需要回归正常的感觉能力,而非沉浸在激进状态中体验不到世俗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某校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有一个叫杨颖的女同学,一上课她便“崭露头角”。当于老师问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什么人时,大家都知道是鲁迅的侄女。当于老师问周晔的父亲是鲁迅的什么人时,只有杨颖说对了。于是,于老师开始注意她。便请她读课文第二  相似文献   

11.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13.
许广平不仅是鲁迅的夫人和战友,而且是一位作家,一位创作的多面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许广平文集》(三卷本),内收许广平1917年至1966年间的作品389篇,共98万字,涉及了诗歌、散文、杂文、剧作、书信、回忆录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是她跟鲁迅的《两地书》,以及《欣慰的纪念》《遭难前后》《鲁迅回忆录》这三本回忆体作品。编者在《出版前言》说,该书“几乎囊括了她的著述的全部”,但实际上漏收和未收的数量应该不少。比如,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年谱》,即未收入。  相似文献   

14.
与鲁迅先生有过交往的文学青年中,有一位曾经留学法国并且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又投奔延安,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作家的青年,她就是著名女作家陈学昭。陈学昭的成长,与鲁迅先生在各个方面对她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与鲁迅先生有过交往的文学青年中,有一位曾经留学法国并且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又投奔延安,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作家的青年,她就是著名女作家陈学昭.陈学昭的成长,与鲁迅先生在各个方面对她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16.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散文家。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萧红的散文总有一种寂寞气息淡淡地逸出,她的散文语言是"明丽和新鲜"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为我国抗日战争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逝世45周年。展开历史画卷,重读史沫特莱,值得我们铭记、回味的东西很多。时光的流逝不会冲淡人们对那些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人们的记忆,相反,这种记忆会变得更深、更浓。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国记者。189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人家,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一面工作,一面求学。从1928年底跨越苏联边境,以《法兰克福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到1940年秋前往香港治病,1941年返回美国,整整12年。她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程的目击者和报导者,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又是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对其中“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这个短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开除的职员分别来自六个学生自治会;二是开除学生自治会的六位职员。第二种理解是鲁迅先生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女作家中,凌叔华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她小说的数量不是太多,风格却极为独特。曾受到鲁迅、徐志摩、沈从文等人的称许。但由于政治等原因,这位作家渐渐被人遗忘,作品也很少有人问津,为了拂去散落在她身上的历史尘埃,借鉴她的艺术长处,在此想以《花之寺》为主,对凌叔华小说的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作一些不很成熟的探讨。一凌叔华小说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思想和人物上,鲁迅说她的小说,“恰好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先生在回忆性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重点刻画了“长妈妈”,展现出人物的美好品格及对她的怀念与赞美。除了“长妈妈”,鲁迅先生在文中还塑造了另外一位人物形象——远房叔祖。对于这一人物,他虽然描述较少,却有着独特的用意和目的:看似闲淡之笔,却具奇崛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