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开始恢复,我国的学术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科研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失范"还有待克服,特别是"市场效应"对学术研究的负面作用还将长期存在。一个时期以来,学术浮躁、学术违规,以至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得以滋生弥漫,严重危害我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抵制上述不良风气的影响,这里刊发陈绍山等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期引起研究者对此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开始恢复,我国的学术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科研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失范"还有待克服,特别是"市场效应"对学术研究的负面作用还将长期存在。一个时期以来,学术浮躁、学术违规,以至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得以滋生弥漫,严重危害我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抵制上述不良风气的影响,这里刊发陈绍山等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期引起研究者对此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开始恢复,我国的学术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科研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失范”还有待克服,特别是“市场效应”对学术研究的负面作用还将长期存在。一个时期以来,学术浮躁、学术违规,以至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得以滋生弥漫,严重危害我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抵制上述不良风气的影响,这里刊发陈绍山等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期引起研究者对此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汪永贵 《教育评论》2020,(10):116-121
为推动我国高校学术伦理规范建设,文章阐释了我国高校学术伦理失范的生存实态及发生机理,提出通过增强学术伦理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学术伦理监管、加大学术伦理失范惩处力度、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设等治理措施,让更多高校学术人从学术"经济人"向学术"道德人"转变,使学术伦理精神在高校中得以彰显,并由此促进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也比较突出,有必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就要改善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外部环境,改善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完善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增强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的内在自律,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系统性,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目的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研究》2016,(5):18-23
教学学术能力体现了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融合的理念,大学教师的发展是科研和教学的共同发展。文章简要介绍了高校教学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我国教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明晰我国高校教学学术能力的建构维度和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学术能力包括专业学术、教的学术和学的学术三个基本要素,同时还分为知识、反思、交流、观念四个维度。提升我国高校办学水平,要从以上几个基本要素和维度出发,尊重教学的学术价值,提升教学的学术地位。另外,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还依赖于大学的政策支持,包括为教师教学工作改善制度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等。  相似文献   

7.
健康的学术氛围、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推进学术研究发展繁荣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置身社会转型时期,受"功利化"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在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学术失范,对于刚踏上学术之路的研究生而言,学术失范行为会使他们在蹒跚学步伊始便走歪了,这势必对我国未来学术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学术不端检测是防范学术不端与腐败行为净化学术生态的历史选择。在高校推广以来,对学术观念、学术规范和学术管理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在此场域下,高校学术研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重构学术价值标准,确立技术规范治学模式,创新学术评价机制,成为高校繁荣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余三定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其学术旨归在于"求是",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乃是回答"钱学森之间"的关键,亦属时代之重大课题。以笔者浅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尤需在学术视野、学术方法、学术积累、学术目标等方面下工夫。概而言之,需在"大小多少"上着力。所谓"大",其义有三。一为远大的学术志向。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一定要树立起大且坚定的志向。远大的志向不但给学术研究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亦在某种程度上构成影响学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学术人员逐渐参与学术事务管理。文章从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学术人员招聘与晋升四个方面对18所大学的学术人员和行政人员进行实证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学术人员在学术事务管理上获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参与程度表层化、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合作不融洽和"双肩挑"现象显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博耶于1990年提出“教学学术”思想以来,我国学者对教学学术的内涵、发展障碍、发展途径等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对促进我国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术研究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实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诚信则是研究者的学术生命。然而,近年来,在教育学术研究成果发表方面学术失范与学术失信现象日益严重,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一稿多投、不当署名、引文不注出处、大量抄袭、简单改写、找人捉刀代笔、造假论文、出版"山寨"刊物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全体会员单位一致认为,对于遏制学术不端与维护学术诚信,教育理论刊物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经酝酿和讨论,特发布此宣言:1.担当刊物职责。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在教育学术研究中的引领作用,承担起教育理论刊物应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学术评论缺乏批评意识,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从学术研究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学术批评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学术批评彰显学术立场并引领学术发展方向,学术批评有助于学术创新,学术批评可优化学术生态,学术批评砥砺学术思想发展,学术批评可增强学术认知能力,学术批评有助于学术积累与思想革命。学术评论呼唤严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发生在高校学术研究领域的学术失范事件,给学术研究正常秩序带来了严重危害.高校学术研究领域发生的学术失范事件,除了学术成果评价制度缺陷导致的消极导向外,还与高校科研主体的学术规范认知能力和学术道德修养水平有关.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降低学术失范事件发生的频率和维护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810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价值观、学术目的观、学术研究方法观、学术道德观、学术环境观、学术发展观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价值观具有多元化特征、主导性价值取向不明确、学术目的功利性色彩浓厚、学术道德素养不高及学术发展偏离了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是学术研究和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学术研究素养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学术和科技发展的水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规范素养状况以及学术规范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福建协和大学在"闽学会"和"福建文化研究会"时期对福建文化研究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直至今日,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还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重要启示是高校应注重教师的学术研究、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训练和切实体现高校为地方的社会服务,福建协和大学这种脚踏实地的"协大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并成为今天福建师范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我国"四书五经"之一,书中的内容主要包括孟子和其弟子们的各种伦理思想、教育理念、、和政治活动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一起合著。书中内容也是孟子的学术价值的总要体现。在中国学术研究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孟子学术大纲的二重性,心学的实践性特点,学术的意义等方面。进一步体现出中国学术的传统理想本质。  相似文献   

20.
学术研究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实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诚信则是研究者的学术生命。然而,近年来,在教育学术研究成果发表方面学术失范与学术失信现象日益严重,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一稿多投、不当署名、引文不注出处、大量抄袭、简单改写、找人捉刀代笔、造假论文、出版"山寨"刊物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全体会员单位一致认为,对于遏制学术不端与维护学术诚信,教育理论刊物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经酝酿和讨论,特发布此宣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