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伊里亚特》中的英雄人物阿基琉斯和《江格尔》中的英雄人物江格尔都是史诗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伊里亚特》所揭示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原生态式的生存方式,表现出了古希腊原本的文化精神。《江格尔》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中西方民族在英雄身上理想化色彩、性格中的勇猛顽强、战斗装备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以及在价值观、对生存环境态度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神话英雄史诗《江格尔》展示着蒙古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存状态。史诗的既成审美对象是以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学观念,这种原初的美学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特征。《江格尔》具有东方审美观的特质。东方审美“同情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史诗《江格尔》原始审美表征表现为:萨满思维、生命为美、物我同一等。  相似文献   

3.
蒙古国搜集整理《江格尔》史诗文本和建构本国《江格尔》史诗传统,经历了一个从翻译介绍卡尔梅克《江格尔》到整理蒙古国境内零散流传的本土《江格尔》史诗片断并建构成本国史诗传统,从翻译和修订卡尔梅克《江格尔》并打造成蒙古文学经典到最后创编完成作为国家标志性文化资源的《蒙古江格尔》的过程。在其中,《江格尔》史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史诗传统的建构和本土化最终促成了《蒙古江格尔》的创编。蒙古国建构《江格尔》史诗传统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的《江格尔》研究及草原史诗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格尔》是蒙古族文学最著名的史诗,里边描写的四季如春的宝木巴,大无畏的英雄,美貌与才气兼备的女性,纯朴真挚的感情,都寄托了蒙古人民的理想追求,也开启了当下的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洞察与对未来的想象。·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丰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英译研究,采取模因论相关理论对《江格尔》英译开展研究。在概述模因论、《江格尔》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了《江格尔》英译本和英译研究的现状,对《江格尔》英译的模因复制4个过程进行了调查,进而对《江格尔》的文化模因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在传递蒙古族异质文化模因时,应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2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究竟产生和基本形成于什么时代?中外研究界有种种回答,约而言之,不外两途:一为考察《江格尔》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一为直接推断《江格尔》产生的具体时代。从考察《江格尔》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入手的中外研究者中间,彼此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丛书第一批出版七部著作。其中任钦·道尔吉和郎樱主编的《阿尔泰语系民族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一书选录了我国学者有关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流传的英雄史诗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玛纳斯》、《江格尔》、《格斯尔》、《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乌古斯》等史诗与萨满文化及各民族历史传统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史诗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组织翻译的《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系前苏联学者谢·尤涅和留多夫有关蒙古民族史诗研究的力作。该书为国外学者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史诗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8.
章通过比较研究卡尔梅克历史传说《三十三勇士》的内容、结构、表达方式等多处同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相似和吻合,提出了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以卡尔梅克《三十三勇士》等历史传说为基础,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在伏尔加河流域卡尔梅克人中产生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英雄史诗《江格尔》反映了古代蒙古地区奴隶制社会初期,广大民众深受奴隶主贵族的残酷压迫、剥削和外来蟒古斯的侵犯、抢劫,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贫困、疾病、暴力和死亡笼罩着阿日本巴地区。人们憎恶奴隶制社会,怀念原始共产主义,从而产生了社会空想论。文中论述了《江格尔》对理想社会的空洞设想,分析了产生社会空想论的社会背景、思想来源以及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蒙古格斯尔研究》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谨慎供藏,代代相传,每遇节日盛典,取出诵读,而誉谓“十方圣主、铲除十大祸根的《格斯尔可汗传》”(以下简称《格斯尔》),是一部长篇英雄史诗。它于1716年(清朝康熙五十五年)首次在北京用木刻版刊行,18世...  相似文献   

11.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巫术)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12.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内容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3.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 ;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 (巫术 )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江格尔》研究中的“定型论”问题、历史真实性问题、作品中的古代因素与作品产生年代等三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文认为:《江格尔》作为民间文学,和其它民间文学一样,变异性是它的最根本的特征,它在传承和流传过程中不会发生定型时期和产生定型作品。《江格尔》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它不是编年史,不直接表现历史。在任何民间文学中都存在古代因素,这些因素中却溶有民族的潜意识或集体无意识。但不能作为划分具体作品的产生年代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人民群众用灵活多样的口头创造能力创造出无数经典作品,并滋润着民众的精神生活。以卫拉特蒙古人的《江格尔》为例,其活态传承、表演逐渐已趋于衰微。史诗《江格尔》的传承、保护和研究任务迫切,更重要的是这一民间文学经典如何在现代化社会中继续延续它的生命,继续发挥它的文化价值和作用,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从史诗的文本、语境、表演等方面浅谈个人观点和思考,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6.
《蒙古英雄史诗源流》一书是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仁钦道尔吉撰写完成。该书作者参阅了大量国外其他史诗文本及其研究著作,论析了我国蒙古族全部中小型史诗及其有代表性的国外异文共计113种,使得所运用的史诗文本资料基本上能代表整个蒙古英雄史诗的主要面貌。作者以多年下乡田野调查记录的27种史诗及其异文为第一手资料贯穿全书,充实了这一研究领域。《蒙古英雄诗史源流》全书在系统分析史诗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史诗的起源和形成发展理论等问题。全书的特点是系统完整地研究了蒙古英雄…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是闻名世界的英雄史诗。这些故事的主角是男性英雄。在男性光环的笼罩下,女人被遮蔽了,她们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但当我们细读文本时,不能不看到那些被男性英雄世界边缘化的女人,她们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伊里亚特》中的女性形象虽然数量较少,表演机会不多,描写简单,但她们却要承担着战争起因的罪名和战争苦难的结局。相比而言,《江格尔》中的女性不仅人数多,出场率高,描写也相当细腻。但是,蒙古族史诗中的女人同样没有逃脱古希腊史诗中女人的不幸命运。当我们从女性诗学的视角透视战争时,古代战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也不是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而是一曲如泣如诉的悲歌,一曲催人泪下的挽歌。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史诗《江格尔》在英语世界的推介情况,试图说明在该史诗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该史诗进行大力推介。文章认为,《江格尔》英译本体现了许渊冲倡导的"三美"翻译原则,该英译本为增强该史诗在更广领域的推介和促进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史诗《江格尔》产生于蒙古卫拉特人的萨满教时代。因此,无论是史诗演唱艺人,还是他们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其活动都体现了萨满教原则。笔者对史诗人物行动中的萨满教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古代传说或史诗里,都有对于美好理想社会的描述.从儒家对"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响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蒙古史诗<江格尔>中描绘的美好社会理想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共性特征,说明了自古以来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相同的,心也是相通的.史诗<江格尔>产生在奴隶社会,作品带有时代的烙印.虽然有奴隶,但没有虐待,没有残酷的统治.江格尔用正义战争反对暴政和压迫剥削,使他的人民在宝木巴圣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江格尔>把理想世界表现于史诗中,这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