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康德哲学特别是在其道德哲学中,"实践理性"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在通常的理解模式中,人们会将其与"思辨理性"来进行对照性的理解。然而,这往往致使我们忽视了"实践理性"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内部所具有的独立特征和丰富意蕴。因此,该文将视线集中于这一概念自身,厘清出它的三重基本维度:内在、先验和超验,并从中梳理出康德进行实践理性论证所展现出来的自由的理念(意志自由)——自由的法则(道德法则)——自由的世界(道德王国)的逻辑线索,在深化对实践理性自身理解的同时,勾勒出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全景。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宗教观与他的道德哲学直接相关,同时与他的理性批判哲学体系一脉相承.上帝在理论理性中作为超验的理念具有消极的意义,而在实践理性中却是必要的悬设.因为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必然寻求自然的幸福与自由的道德相结合的至善,同时又会因为不合理的自然欲望而产生恶,因此需要超越于人之上的完满的上帝来作为至善的化身和公正的裁判者.康德正是出于实践理性的需要而导向对上帝的信仰,并从实践理性出发来论证宗教何以能够存在以及应该怎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自由理论是整个批判哲学的中心,是贯穿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的要旨。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在其第一批判中得到了诠释,第二批判论证了在实践理性领域中自由的实在性,而人类对自然和自由统一的探究、对至善自由的追求,在其第三批判中通过反思判断力得以实现。本文试图从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至善的自由三个方面来分析康德自由思想的内涵,揭示康德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人们必须永远不把道德当作幸福学说,所以幸福问题通常被认为是康德并不关心或者是被康德的道德哲学排除在外的问题。因此在康德的研究者看来,幸福问题远远不及道德与自由等问题来得重要。但事实上康德不仅认为幸福是至善的必然组成部分,而且承认幸福是人的天赋目的。所以,有必要对如何理解康德道德哲学中幸福概念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善良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贯穿《奠基》全文。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是无需用其他善的意志概念来解释的意志,因为它是本身就必须受到尊从的最高道德纯粹的善,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它的价值在于摆脱经验行为和偶然根据的影响。义务是善良意志的实践表现、绝对命令使得其所遵循普遍规律、理性独立于偏好且选择实践上必然善的东西、自律使得善良意志自己立法守法,围绕这四个方面诠释康德的道德哲学,有利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握好道德价值评价的戒尺。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辩证论中,康德提出“至善”的概念。“至善”实质是康德解决“德福关系”的核心理念。在现实世界,“德福关系”并非一致;相反,二者之间存在二律背反。为解决“德福关系”的一致,即寻求“至善”的实现,康德引出自由、灵魂不朽、上帝三大“公设”,使其道德哲学最终通往宗教神学。  相似文献   

7.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辩证论中,康德提出"至善"的概念。"至善"实质是康德解决"德福关系"的核心理念。在现实世界,"德福关系"并非一致;相反,二者之间存在二律背反。为解决"德福关系"的一致,即寻求"至善"的实现,康德引出自由、灵魂不朽、上帝三大"公设",使其道德哲学最终通往宗教神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将道德作为源于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而非康德道德哲学中超历史、超阶级的普遍真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马克思将康德先验纯粹理性下的道德实践拉回现实,把道德原则归于不断被发现、发展的符合人类利益的道德公理,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非道德”的手段实现人类终极状态之“至善”,超越了康德以“理性”架构的“理想”世界。马克思对康德道德伦理思想的发展对于我们直面现代道德伦理,解决现代道德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个演绎的体系,完全从理性原则出发。也正是这种理性的法则完全排斥了经验的成分,因而强调它的纯粹性,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康德严肃主义的道德哲学也有其内在的矛盾性,即这种完全从自我的理性原则出发的道德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必然遭遇到它的悖谬,因而可以说。康德的道德辩证法就是理性与经验的斗争法则。此外,康德为了使得这种纯粹的实践理性能够在现实中获得它的合理性。也同样允许具有合理倾向的实践经验的存在。但尽管如此,他的实践理性还是保持在原子式的个体之内。  相似文献   

10.
德性与幸福的统一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德性是理性追求的对象,幸福是感性的欲求.二者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明显是矛盾的.但是康德却又论证它们是统一,那么二者为何统一?又是怎样统一的呢?康德又是怎样论证的?本文拟从三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厘定了思辨理性的应用范围,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限于经验领域,而传统理性神学中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宇宙论和设计论的错误在于抽掉了认识可依托的经验,仅从概念上推论出某一最高原因的存在。经过批判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分析,康德认为在纯粹思辨理性的范围内,对上帝存在的任何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自律和义务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自律概念,康德一方面批判了受控于自身欲望的非理性行为,强调了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拒斥了那种出于外在权威和规范的他律,强调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律行为,道德法则是理性的自我立法,道德的根据既不在于自然情感的倾向也不在于外在权威的约束。而义务概念凸显了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自身的二重性,真正有德性的人不仅是有理性的、自我立法的人,更是能够在理性与欲望的冲突中坚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到自己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Kant’s commitment to autonomy raises difficult questions about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Kantian moral education, since appeal to external pedagogical guidance threatens to be in contradiction with autonomous virtue. Furthermore, moral education seems to involve getting good at something through repetition; but Kant seems to eschew the notion of repeated natural activity as antithetical to autonomy. Things become even trickier once we remember that Kant also views autonomous human beings as radically evil: we are capable of choosing rationally and autonomously, but, left to our own devices, that same capacity for reason might tempt us to choose only out of a concern to satisfy our happiness. We thus need a moral education which realizes autonomy while dodging the dual bullets of external natural forces and internal evil forces. Ultimately, his concerns about external natural forces and internal evil forces do not lead Kant to reject either moral education or a role for repeated activity in it. Rather, he advocates a carefully circumscribed appeal to repeated activities within a course of Socratic moral education focused on encouraging the student, subjectively and first-personally, to claim her autonomy, resulting in the cheerful and vigilant exercise of virtue as an aptitude.  相似文献   

15.
从康德到黑格尔,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由道德的主体变为伦理的主体,由“善良意志”的先验主体变为伦理实体下相互承认的互主体。这种主体的嬗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变,而是对康德所代表的传统主体概念的一种变革、一种超越、甚至是一种颠覆。黑格尔主体的颠覆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主体向互主体的过渡,也是道德向伦理的过渡,为道德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伦理的致思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任丑 《教育学报》2007,3(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7.
任丑 《学科教育》2007,(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8.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如若把康德的“理性”概念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那么他的“自由”概念同样也可分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理论理性和理性的自由是属于思辨哲学研究的范畴,实践理性和道德的自由是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康德看来,道德自由是人的道德活动之原因,德性是人的道德活动之结果。因此,在康德伦理学中道德自由与德性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如此,这种道德自由与德性之内在的逻辑联系恰恰体现着康德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a note introduced in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Mere Reason (1794), Kant assigns a systematic role to the General Remarks at the end of each Part of his book. He calls those Remarks, “as it were, parerga to 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pure reason; they do not belong within it yet border on it” (RGV 6:52). As Kant sees them, the parerga are only a “secondary occupation” that consists in removing transcendent obstacles. This paper is skeptical of Kant's view. It proposes an alternative account, according to which the parerga are essential to our moral education, since they force human reason to confront its own limitations and resist the urge to take refuge in spurious religious beliefs. That urge, I argue, is linked to the propensity to evil, and uses religious orthodoxy to undermine moral religion. By clipping our dogmatic wings, the parerga encourage reason to face its own dialectical tendencies and direct its speculative interest to immanent practical use. This redirection counteracts the debilitating effects of the propensity to evil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our moral regeneration. To consider the parerga “derivative,” as Kant himself does, is therefore a grave mis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