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出现,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通、交互融合。文章通过对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的解析,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强调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指出了改革的立足点与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李金 《成人教育》2015,(10):6-8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挑战,积极探索新常态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最终引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以此为背景,提出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找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调整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等应对策略,可以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提质增效中实现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普遍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而众多的地方高校如何从分层建设向分类建设转变,如何从"超常规"到"新常态"的转变,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未来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新常态下的高校转型发展模式,探索培育一批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追求与区域经济社会紧密适应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学校的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十八大后我党科学研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状况作出的重要论断,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在深刻把握经济新常态下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二者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根基,后者是前者的思想引领和理念指导,在双向互动与建构中实现统一。新时期,要更加注重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专业化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流趋势,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加快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步伐,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满足思政教师合理需要、健全思政教师培训机制及优化思政教师奖惩体系入手,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刘进  林松月  高媛 《教育研究》2021,42(10):112-121
为研判疫情对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分析后疫情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服务"十四五"国际化战略制定,对全球范围内21位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著名学者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后疫情时期,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包含四大新常态,即传统高等教育强国式微,后发国家入局国际化竞争成为新常态;保守势力抬头,区域国际化、在地国际化等模式创新成为新常态;国际化泡沫破裂,数字国际化等技术创新成为新常态;"西方化"、"美国化"、"英语化"松动,多极化发展成为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成为引导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中心理念,中国应积极推动构建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秩序体系、话语体系和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十二五"时期,是辽宁经济社会转型、步入发展新常态、启动新一轮振兴并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在经历了扩招的大发展后,这一时期我省高等教育也开始进入以质量提升、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成就斐然,亮点频现。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8.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高校工作的大逻辑.学风建设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居于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应坚持“质量为本、结构为先、特色为存、发展为要”的总体思路,以教育教学改革、学业辅导机制、生涯规划联动、特色学风文化、评价激励体系为基本载体,不断推动学风建设迈入“新常态”.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代表了党中央的执政新理念,包含了重要的政治或政策信息。作为建筑类高校,正确理解"新常态"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建筑类高校的发展要求,从学校自身出发,加强学校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明晰办学定位,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谋划发展路径,是新时期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建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使命担当和发展策略将发生新的变化,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入新的调试期。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应抓住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扩大高等教育开放和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等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经济新常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新兴教育力量应不断进行改革,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多点办学已成为新常态.针对新形势和新需求,结合近3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构筑"一体化统筹、分地域覆盖、分领域治理、分时域推进"的"一体三分"安全工作新格局,已成为平安校园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互相促进。新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有共同利益和互促反哺思维,要推动质量提升,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消除政策壁垒、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要以区域教育现代化为抓手,通过机制改革、资源配置、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育,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体系建设。构建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要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和成效要求,注重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协同要素和共荣效益,同时实现技术手段、资源统筹、人本核心与发展目标的评价统一。  相似文献   

14.
教育领域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面临着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我们一定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充分认识与理解新常态的政策意蕴、主要特征与实践价值,不断进行深入的反省与叩问,努力以教育自身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发展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常态发展,进而形成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抑或是新常态的教育发展,并在政策制度设计与学校实践改进等方面形成教育发展新追求、新思路、新举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推动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循环经济法律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关头,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只有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才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只有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治理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研究的热门话题。在高等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研究高职院校治理问题对于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现代高职教育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从高等教育新常态表征出发,分析高等教育新常态对高职院校治理的影响,并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治理创新的探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治理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多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新常态背景下审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现其处于关键机遇期与生存挑战期并存、公众价值弱视与社会实践认同并存、政策性失衡与市场性倾斜并存的困境场域中。据此,要突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瓶颈",就应当洞察高等教育新常态,向机遇要发展;抓住市场竞争新常态,以成败论英雄;适应政策变化新常态,用质量求生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如何结合黑龙江省省情,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依据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提出了“坚持内涵式发展,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创新科研发展理念,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融入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切实提升服务发展能力;建设好大学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黑龙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国际形势和准确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状况,做出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然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民办高校转型升级的关键。民办高校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源危机问题、人才过剩问题和内外联动问题。为实现民办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破解民办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厚植民办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势,民办高校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化、实现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化和实现学校办学模式共享化。  相似文献   

20.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0):237-240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是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具体体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依据体现在相应的文件和现代教育理念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形势,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合适的建设路径并加以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