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春荣 《考试周刊》2011,(50):26-28
玛丽.雪莱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年仅19岁的玛丽.雪莱创作出她的第一部作品《弗兰肯斯坦》,并一举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弗兰肯斯坦》体现了玛丽.雪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并将文本研究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研究相结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作品中体现的玛丽.雪莱的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认为小说的总体框架呼应了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可以理解为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借用有关“堕落”的神话结构,表达了她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她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玛丽·雪莱的传世佳作《弗兰肯斯坦》被文学界认为是最杰出的哥特式浪漫主义小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本文试图从该小说的叙述视角、叙述结构以及语言和象征意象的角度解析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小说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了一个人形怪物,怪物在学习人类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被语言同化,它希望得到人的身份,改变自己的“怪物”身份。但怪物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它被指定的身份和命运。怪物最终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与人类为敌的“怪物”。怪物的身体和它的罪行都是人类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5.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女性哥特小说。传统的女性哥特强调男女的二元对立,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而后女性主义哥特突破女性哥特对父权的批判,默认男女性别平等。笔者从后女性主义哥特的视角来探讨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及两性关系。为两性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同时赋予了这部经典的女性哥特小说全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玛丽·雪莱的力作《弗兰肯斯坦》,通过塑造造物主弗兰肯斯坦以及其创造物怪物这两个形象,使二者作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形象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揭示处在19世纪殖民历史背景下的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探析将重点指向怪物这一反叛形象,对其一路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庶民理论,以期能够展现出怪物长期以来所不为人知的庶民身份。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学批评家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了女性作家创作的哥特小说上。自从爱伦.摩厄斯1976年在她的著作中提出"女性哥特"一词之后,众多女性批评家们竞相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女性哥特小说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在其第四部力作《接骨师之女》中,又一次再现了她一贯的主题——居美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借助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注意到"失语"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文本中,母女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失语"困扰。作者谭恩美将三个人不同形态的失语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经挫折后,三位主人公各自做出努力,力图打破"失语"的困境,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9.
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在科幻小说领域这片男性的专属领地上竖起了自己的旗帜。这部科幻小说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凸显了玛丽·雪莱颠覆男性话语霸权、弘扬女性声音的意识,无疑成为女性主义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为后世的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玛丽·雪莱于1818年出版的《弗兰肯斯坦》从一开始就为众多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关注。两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评论界对小说的批评研究广泛而深入,涉及了女性主义等诸多领域,而国内目前的批评大体上沿袭了西方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创作的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题材的小说。玛丽·雪莱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在《弗兰肯斯坦》中,作者用哥特式的文学创作方法,讲述了一个科学研究者和他所创造出的"怪物"之间既恐怖又悲伤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著名小说《弗兰肯斯坦》不仅是英国最著名的哥特小说之一,也是西方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该作品处处弥漫着恐惧气息:对孤独的恐惧,对知识增长科技进步的恐惧,对生育的恐惧。对这些恐惧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洞悉作品的内在涵义和种种暗示,并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咖啡色是一种低沉,忧郁,简单的色调,咖啡味更是一种苦涩的味道,这令人难以忘怀,别具风格的色彩和味道同小说《弗兰肯斯坦》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不禁勾起了人们的联想。从咖啡色的故事,咖啡色的关爱,咖啡色的味道和咖啡色的感悟四个方面论述了《弗兰肯斯坦》的内容及所涉及的主题。由此而展开的分析和讨论无不对当代的人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阳 《学语文》2010,(6):35-36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在她的著名代表作品《弗兰肯斯坦》(1818)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作品中的科学怪物在经历了各种不幸并且在刘人类的知识有所掌握且达到心智成熟的时候提出的,即“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实际上是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弗兰肯斯坦》不仅是一部构思精巧的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包含着深刻哲学意义的作品。围绕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关系这个哲学主题,作者玛丽·雪莱抒发了自己对上帝和科学的困惑情感,表现了科学理性对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的冲击。从哲学的意义上审视该作品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人物个性以及该作品在科幻文学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美最早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生活在一个社会生态伦理严重失衡的转型时期。失衡的社会生态给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处境面临巨大的挑战,人性遭受严重扭曲,精神遭受痛苦的折磨,始终在无尽的深渊中绝望地挣扎。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者,谭恩美的作品一直致力于探索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和现实生存处境等问题,尤其是其代表性小说《喜福会》.《喜福会》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母女两代人由于交流障碍而导致的个体失语和文化失语现象.谭恩美在日常琐碎生活中呈现出了母女两代人、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与碰撞,接纳与和解.从作为生存个体的母女两代人...  相似文献   

18.
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其中怪物的异化让人感慨万千。为了更好地挖掘怪物的心理,理解人性的复杂,运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关于人心理结构的"三分法"理论来分析怪物,着重追溯其心路历程,即其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萌芽的超我、疯狂的本我、可怜的自我和绝望的本我四个阶段,指出其最终因超我的无力、本我的强大、自我的失衡而沦为噬血的恶魔;同时,怪物生和死的情形也暗示了其只会是本我的奴隶。  相似文献   

19.
张琳 《现代语文》2007,(7):80-81
作为一部开科幻题材先河的后期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包含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思索,尤其是其中关于生命创造主题的探讨,至今仍是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作品出发,分析作品对文学史中生命创造原型的重新阐释,揭示人类在“造物主”情结下进行生命创造活动引发的悲剧,展现小说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王曦 《考试周刊》2012,(6):24-25
“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在父权社会受到的禁锢。《弗兰肯斯坦》通过塑造怪物这一形象与男权社会的代表弗兰肯斯坦的斗争,集中体现了这种矛盾。同时,利用“封闭意象”体现了女性所处的现实环境。女性哥特小说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