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乡情成就了安徽民歌特定的风格。从安徽民歌的色彩美、形式美以及时代美三个方面探讨安徽民歌的审美特征,在安徽民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也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20,(1):33-35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而来的民族艺术。这种源自于群众生活的艺术不可避免地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安徽皖北地区民歌形式多种多样,有山歌、小调、舞歌等,在曲风上具有粗犷、朴实、豪迈等特点。通过对安徽皖北地区民歌的分布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希望助力于当地民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二十一世纪伊始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民歌是非物质遗产中最重要部分,作为汉族民间音乐中的安徽当涂民歌以其历史悠久、体裁多样、地方特色鲜明,蕴涵着丰富的音乐和文化思想资源,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根据当下当涂民歌存在特点,将其划分为活态民歌、文本民歌、数字民歌三种存在方式,并论述对其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黄梅戏源自生活,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传统黄梅戏的艺术生成深受安徽民歌的浸润,以及安徽戏曲和民间艺术的涵养,充分汲取民间艺术养分,移植其形式,承传其内容,实现由"歌"到"戏"的艺术嬗变。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18,(3):87-90
以安庆、金寨、淮南三地代表性民歌"慢赶牛"为例,从其音乐调式、旋律形态曲式结构等方面对"慢赶牛"这种流行于安徽大别山区的民歌曲种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其音乐背后隐藏的受地理形态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6.
"桐城歌"基本体式是七言五句式。它于明代前期在安徽桐城地区兴起,随即传播到桐城周边地区,在地域文化认同中形成了"桐城歌谣文化带"的核心圈子。晚明至清代,"桐城歌"沿着南北东西四个方向拓展,并在传播地与当地民歌相融合。整个传播过程以安徽文化为纽带,形成了更大范围的"桐城歌谣文化带"。  相似文献   

7.
"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在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中的价值研究"是国家社科部课题《广西民歌传承人保护机制与方法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建设,本课题以民族音乐表演方向《民歌演唱》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于本土民歌传承人的培养问题,探索在高等艺术院校如何教学才能有效培养本土民歌传承人。本文通过对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内涵的阐述,论述其在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中的应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周惠 《学子》2013,(9):25
一、在"挖掘"上求深入,准确把握民歌中民族团结的因素要想发挥民歌优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应先吃透民歌,准确把握民歌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并且紧扣这些因素来教学,才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以下两点。1.正确锁定民歌中民族团结教育因素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教材中的民歌虽以汉民歌居多,但  相似文献   

9.
秋浦河位于安徽贵池,秋浦河流域及附近山区流传着大量的民歌,主要有"秧号子"、"山歌"和丰富的小调。小调之中,尤以《洗菜苔》《慢赶牛》《相思调》《打洋袜子》等最具特色。上世纪60年代,秋浦民歌唱到了中南海;2010年,秋浦民歌《池州牌坊九十九》成功进军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获得"银弦奖"。本文对秋浦民歌《洗菜苔》作了一些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洗菜苔》调子的基本格式;《洗菜苔》调的流传范围;《洗菜苔》的歌词变化;《洗菜苔》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0.
瑶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歌,也就是我们说的"瑶族民歌"。瑶族在我国分布比较分散,因地域不同,瑶族民歌也相应有所区别,但整体上有鲜明的共性:以歌言志、方言演唱、曲调婉转、章法自由、即兴歌唱、语音演唱、意境深刻。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9,(1):117-121
东北民歌是民歌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焕发着迷人的光彩。东北民歌深深的扎根于白山黑水之中,几百年来一直传唱不衰.东北民歌有着"活"、"浪"、"俏"、"透"、"狠"的特点,这和演唱使用东北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北方言有声音宏亮、嗓门儿高、诙谐幽默、直来直去的特点,准确的把握东北方言的发音和韵味才能正确的演唱东北民歌。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是一位北方姑娘的爱情誓辞,被誉为"短章中的神品"。这首民歌独具特色,采用古老的盟誓起咒的爱情表达方式,通篇以咒为诗,使其在众多爱情诗歌中显得尤为动人心魄。  相似文献   

13.
高校通识教育担负着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素养的功能,在思政建设上更应突出“知识育人、润物无声”的特点。通识课程“安徽民歌赏鉴”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挖掘安徽民歌传统文化、汲取研究前沿成果、突出多样性与本土化教学等方面进行内容建设,以学生为主导、以任务为主题进行教学模式建设,利用新媒体平台、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创作和演唱,进行实践教学建设。整体上遵循了深入挖掘、细致分解、多样表现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笔者采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以两个部落的"历时"经历和"共时"交融为切入点,从族源传说、民族信仰、音乐形态特征,论证巴尔虎民歌和布里亚特民歌之间的亲缘关系,并通过两个部落民歌的异同,揭示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民歌的内在联系及民歌共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雾渡河民歌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雾渡河镇也被评为"湖北省民歌之乡"、中国"长歌之乡",现整理出的民歌共计2300首之多,其题材内容丰富,涵盖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伦理道德、人文风俗等各方面。本文探讨了雾渡河民歌的传承方式以及在传承和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原民歌崇实务,内蕴"土"的宽广、厚重和浑实;江南民歌尚玄虚,洋溢"水"的韵味,空灵清澈,委婉轻柔.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民歌也不例外.中原黄土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民歌务实的"脊梁";地广人稀的状况蕴育了江南民歌"不实"的情思.中原以强大的社会道德意识为民歌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江南民俗的渲染下,民歌追求个人情感明显.中原的宗族传统和儒家哲思使民歌重事求实;江南的图腾崇拜引导民歌步入理想化和玄虚化.  相似文献   

17.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是一个云朵上的民族、歌声中的民族[1]。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民歌这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又在多声部民歌中散发着无比浓烈的音乐气息。在这里,我们就主要探讨羌族多声部民歌这一部分,从了解羌族多声部民歌、探索羌族多声部民歌到我们真正爱上这片热土,爱上这里的多声部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陕北民歌是流传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部鸿幅巨著,一首饱含高原人情感的不朽史诗,这块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在民俗音乐史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本文中,以《西北回响》的中英翻译为例,借用"三美"论,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分析和归纳了民歌英译的方法与技巧。主要介绍了如何恰当地处理汉语歌词中的比兴手法,实现上下文的逻辑连贯;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民歌中的叠词、垫词等音节、音律问题。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民歌是流行于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草原一带,其大体分为"长调"与"短调"两大类。长调大多节奏自由,曲调悠长,音域宽广,明亮高亢,委婉动听,具有辽阔的草原气息,属于抒情性民歌;短调则节奏较规整,曲调朴素简洁。"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无论曲式和演唱方法都是蒙古族民歌中所特有的。"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很值得专家、学者去挖掘、研究、整理,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中原韵是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的民歌,具有醇厚的中原民歌风格,内含几千年中华民族音乐的历史积殿,一般来讲,它的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在"醇厚的中原韵"一课的教学中,使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掌握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及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