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历时12年,强军强国大见成效。他认同游牧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结为盟友,兵不血刃,获得阴山漠南广阔的草原。赵国从代地直到阴山,至高阙筑长城为塞,并且设置云中郡、雁门郡、代郡,扼据通往胡地的要冲。赵武灵王深谋远虑,远远超越战国说士之见。他的胡服骑射的大略,也为赵国和诸侯各国与北方、西方胡人通关贸易创造了比前人更优越的条件。和胡人通商贸易,赵国捷足先登,而古代的阴山漠南是必经之地。这就是赵国开通的远古"丝绸之路"。今天的内蒙古是这条"丝路"的主要通道,呼和浩特正在这条"丝路"的节点之上。在探寻历史渊源的同时,对阴山漠南的云中、原阳、成乐、三座城池以及山川河流,相关民族部落、地域地名进行考证;文中对赵国与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的关系进行阐述;并论述胡服骑射对战国丝路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放弃中华民族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的深衣文化,改穿只有野蛮的胡人才穿的细脚裤子,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的这一决定,在国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于是包括很多大臣在内都强烈反对,但赵武灵王还是顶着压力硬是推行了"胡服骑射"政策,改革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此而强盛,先后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占领黄河两岸之地,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又在阴山筑长城抵御胡人,诸侯对其争先示好,赵国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的军事强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唐代的安姓胡人进行了研究。一、安姓胡人的来源:认为唐代安姓胡人主要来自昭武九姓中的安国,但也不能排除有一些是出自汉代以来迁入中国的安息人的后裔。同时指出史籍中和近人研究中关于安姓均出自胡人的说法不确。二、安姓胡人的分布:唐代安姓胡人主要分布于河西、河南(洛阳)、京兆(长安)、河北、六胡州、代北等地区,其中较详细地考证了安附国任刺史的维州不在剑南道,而应在六胡州一带。三、安姓胡人在唐初统一河西、六胡州的反唐以及安史之乱等事件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胡服骑射”是战国后期赵国武灵王发动的一次著名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是赵国第六代国王,他决心振兴赵国。当时赵国的军队虽然宠大,但战斗力很差,笨重的军事装备和宽长的服饰束缚着士卒的手脚,行动迟缓,机动性差,虽然有少量的骑兵也未能发挥作用。而北方胡人短衣长裤,上下敏捷,很便于骑射;加之弓箭轻便,杀伤力强,所以他们作战时往来如飞,进攻迅猛凌厉,撤退干脆利索。赵武灵王决心向胡人学习,脱掉宽长的衣服和沉重的盔甲,扩充组建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统称“胡”。自“五胡乱华”后,胡人一度主宰中原,胡、汉融合,混杂而居。为了与汉人交往,北魏皇帝规定胡人要学会说汉语。据《魏书》卷十二记载,孝文帝说:“今欲断诸北语,一以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相似文献   

6.
从秦陵俑坑中的胡人形象谈起申 胡人是我国古代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游牧、畜牧部落的泛称。胡人这个名称大约始现于战国时期,那时,胡、东胡、楼烦史称王胡等民族很活跃,经常与中原地区的国家和民族发生战争和冲突,他们也就被当成了少数民族的代表,广大的西、北部地...  相似文献   

7.
在《太平广记》的仙人赐宝小说中,胡人识宝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故事情节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唐代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胡汉文化交流增多;另一方面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受道教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8.
《往五天竺国传》的作者确为新罗人慧超,慧超传中“当土是胡,所以信也”一语表明慧超已明确指出大勃律国、杨同国、娑播慈国人的衣着言音人风信仰与吐蕃不同,因为他们是胡人,三国在人种上可能同于印度或中亚的胡人,即可能是来自大夏的大月氏人的后裔;慧超更有可能在大食境内旅行过,这与当时中亚的政治形势有关。本文对大食国小拂临国条中的一句笺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民间文学中,狐精变形为人的故事,俯拾皆是,且脍炙人口。这些故事,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艺术家和古代民众的艺术创造。这种民间故事不同于一般民间故事的地方,在于它们植根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关于这种民间信仰,已有人就“狐”与“胡”的关系作过探讨。最早发现胡与狐的关系并加以探讨的是陈寅恪先生,他曾写过一篇名叫《狐臭与胡臭》的文章,论述胡臭原是胡人专有,后胡人迁居中原,与汉人通婚后,汉人亦有,故改“胡”字为“狐”  相似文献   

10.
史思明杀害安庆绪时,连带屠杀与安庆绪同种族的胡人,史朝义弑父后,同样有杀害胡人的经历,这归根于史思明与安禄山不同种族之故.安禄山是落居东北的西域胡人,故能曲意迁就和拉拢当地各民族,反唐声势最为浩大.史氏父子则不同,更强调其突厥及土著的身份,导致种族联合的破裂,进而促使史朝义彻底覆灭.此巩固的种族团结的破坏,除一定程度上由政治形势变化所迫,史氏父子失策当属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分化、组合及其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充满了曲折、变化,并非如既存研究所说的那样简单整齐。抗战前期,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都是既有合作又有分歧,甚至有斗争。抗战中期,中间势力为了协调国共冲突,增加自身份量,开始联合起来,先是建立较为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建立较紧密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但作为统建会成员的第三党和救国会对此新组织都一度有所疏离。对于中间势力的联合,国民党是不信任、不支持的,并尽力予以阻止和打压,逐渐将其推而远之;中共则由怀疑到鼓励、支持与帮助,逐渐拉而近之。虽然,中间势力内部也有各种矛盾,各自的立场和选择不尽一致,但整体来说中间势力是由最初偏向国民党转为逐渐倾向中共的,这无疑是抗战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变化,对后来中国的政局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一直是从它的社会功能方面进行的,而忽视了它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从伦理道德体系的角度考察社会保障,有助于人们提升对它的伦理意义的认识,并不断去挖掘心中的道德资源,真正做到以一种伦理道德的思想去关怀弱者,以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去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太平军与湘军在兴起之初 ,都曾发布过表明自己政治主张和动员口号的檄文 ,力图抨击对方致命的失误之处 ,以夺取政治舆论上的优势地位。檄文也显露出各自据有的政治优势和难以克服的缺陷 ,但湘军终因在政治动员口号和策略上略胜一筹而逐渐获得优势 ,太平天国由于口号上的失误而逐步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时,阐明了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揭示了人心向背与执政兴衰的内在联系。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一人心向背是决定政党和政权兴衰的重要因素,执政兴衰与人心向背之间是以政党和政权是否代表人民利益为…  相似文献   

15.
王艳  郭鑫 《海外英语》2014,(20):223-224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Shlomith Rimmon-Kenan,the present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and order of the focalizers and the themes of the novel to show that they are chosen and arranged deliberately and accorded to its themes.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校园网都会经历网络平台的改版升级,同样是改版升级,所花的资金和改版升级后的效果并非完全一致。要使网络平台改版升级后的性价比高,就必须根据用户新的需求、当前新的技术、资金情况,以及对新老平台的比较分析后,提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改版升级方案,达到整个系统均衡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有无相生”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灭不已的变化规律 ,因而必然通过人们的哲学—美学思想反映出来 ,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和欣赏。在艺术文本中 ,“有”即直接描绘和传达之物 ,是有限的“在场”者 ;“无”指艺术的间空 ,是无言之言 ,“不在场”者 ,它隐而不显 ,却内涵“万有”,意味无穷 ;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 ,使“有”与“无”互为生发 ,相得益彰。以“有”带“无”,以“无”蕴“有”,方得艺术表现之妙  相似文献   

20.
解放思想与遵纪守法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处理不好,就会陷入误区,出现偏向。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在解放思想中强化法纪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提高防腐拒变能力,走出为政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