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量子力学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其原因不仅在于,有关它的哲学解释颠覆了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联姻的传统,而且还在于,其表现出的与二元论相互论证的激进哲学倾向。20世纪初期,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理论包含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20世纪中后期,物理学家斯塔普和彭罗斯等人,又分别提出了"量子相互作用二元论"与量子意识微管理论。  相似文献   

2.
与讨论贝克莱反对物质实体的非物质主义的热烈场面相比,其心灵理论较少受到关注。贝克莱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曾一度持有一种休谟式的心灵理论,认为心灵不过是一簇知觉。但这种理论容易产生新的哲学困难,于是他放弃对心灵作知觉簇分析。在成熟时期的著作中,他将心灵描述为支撑观念的实体。通过实体论上的创新和"概念"学说的引入,他保持了其哲学体系的一致性,给出了在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可以保留精神实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对佛教和西方哲学有我—无我观念的比较是当前比较心灵哲学的热点和重点.佛教关于“自我”的思想中既包括具有解构主义色彩的无我的方面,同时又包括具有辩证色彩的有我的方面.作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分化的产物,比较心灵哲学用心灵哲学的名相概念解读和重构佛教的有我—无我观念.在比较视野下对有我—无我问题的研究发现:在佛教和西方心灵哲学中,自我被给予了大致相同的现象描述,而对被描述的这种自我的实在性,它们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予以否定.因此,西方心灵哲学和佛教在自我问题上殊途同归,都坚持主张“无我”,认为“自我”仅仅是人们的构造和幻象.  相似文献   

4.
赖尔对“官方学说”即认为人具有躯体和心灵两个实体的传统二元论提出激烈批评.通过逻辑分析方法,赖尔论证了谈论一个人的心灵就是谈论一个人的行为倾向的行为主义身心观.但波普尔认为把身心问题还原为语言逻辑学问题并不能解决身心问题;剻因则认为将心理语言还原为物理语言的俄法是不对的.赖尔对“官方”学说的批评,彻底摧毁了“官方学说”在身心问题上的统治地位,也开辟了身心问题的语言学逻辑,为身心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5.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令我们不得不为生活忙碌和奔波,让人的肉体感到劳累,身心也很疲惫。我常常在想,何不给身心放个假,给心灵一点空隙呢?  相似文献   

6.
杜成的心灵哲学认为,心灵是变化着的意义系统,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的一种能力系统,心灵受着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制约.杜成心灵哲学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培养心心相通的文化心,使人的心灵追求止于至善,不懈追求内有之好.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自我意 识发展的关键期。生理、认识、情感等各方面的变化,如思维与 想象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以及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使大 学生开始逐渐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内部,开始去发现、体会 自己内心世界’并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理解 方式。本文旨在尝试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认为传统教育理 念和方式未能满足大学生心灵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 的目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更是培养身心全 面健康发展的个体。而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教育者的再教育, 使其成为身心完整、成熟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8.
实体学说是洛克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克由于赋予了实体支撑性、不可知性以及假定性等规定而遭致诸多指责,尤其受到贝克莱、休谟的强烈反对。然而,结合波义耳的微粒哲学对洛克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洛克的真意,从而给予其实体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思想可以心灵哲学命名之,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以心灵的超越本性为基本认定的道德主义;其次,心灵超越性的现实化历程所构成的人文主义;最后,精神生命贯通流行的心灵境界论.他把心灵的超越本性建基于日常经验之上,使之成为价值和意义世界的生成根源,消除了传统的形而上性质,且没有轻率肯定人的普遍本性,又解消了价值和事实、道德理性和科学理性之间的对立关系,同时还避免了西方哲学所内含的主客体间的困境,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哲学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回溯近代西方唯理论哲学在身心关系学说上的流变,从笛卡儿身心二元论到斯宾诺莎的身心两面论再到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说,对其始终无法解决的困境作出梳理,凸现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突破性。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在20世纪初对俄国马赫主义的批判中产生的。物质定义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物质定义划清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坚持了辨汪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 ,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媒体我们也能看到新闻工作者为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所作的努力。作为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新闻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新闻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那么 ,我国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极富时代意义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浅议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媒体我们也能看到新闻工作者为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所作的努力.作为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新闻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新闻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那么,我国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极富时代意义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观的审视与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心理健康观存在定义空泛主观、标准逻辑对立及相对性、内容系统性差等局限。通过揭示心理所指及健康本质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心理系统的和谐;通过分析标准的特性提出了分析心理健康标准,分别是心理和谐的整体性、积极性、动态性和持续性;依据心理所指提出心理健康包含个体内部心理系统的和谐和外部心理系统的和谐,其中前者包括意识层次的和谐、心理过程的和谐、个性心理的和谐,后者包括个体与他人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确认识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心理素质是在人的自然素质基础上,在人与社会化交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元认知能力、一般认知能力、社会和实践智力、人格心理素质以及心理行为的适应水平组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6.
归纳与演绎的往复循环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进程。根据科学原理可以归纳出交换自然观,从而对科学研究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演绎,做出假说。假说一:质能关系即交换关系。根据"引力质量"定义,物体运动就是对地球引力一定程度的摆脱,必然要表现为质量的减小和能量的增大,并且运动的速度越快,即对引力的摆脱越多,质量就越减小而能量就越增大,其质量与速度成反比,能量与速度成正比,表现为质量与能量的交换,据此,就可以推导出质能交换式,即E=F+(1-1/v)m0.v,从而将基础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假说二:宇宙形成于交换。对宇宙形成的"大爆炸"说,完全可以理解为大交换原理,因为爆炸不可能是单一物质的运动,应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相互交换作用,其初始的瞬间表现为"大爆炸"的形式而已。假说三:火星上没有生命。根据交换原理和地球经验,液态的水既是生命体必需的物质,也是交换出生命物质必需的介质,而火星距太阳较地球远,其表温较低,即使上面有水,也只能以固态存在,处于非交换的封闭状态,根本不可能交换出生命物质来。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之生死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生是生命和生活两大部分有机的统一体。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 ,它既是儒学的核心 ,更是道家、佛教的主要论题。但是 ,仅仅关注于生命问题 ,乃至把生命视为人生的一切 ,必然走向对人之生活问题的忽视 ,甚至贬仰。现代社会 ,市场经济的运作充分地突显人的个我性 ,人们走向专注感性的生活而不思考生命存在的问题 ,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现代人生困惑及社会问题。所以 ,应该在充分吸取传统人生哲学资源的基础上 ,发展出把人生问题与死亡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之生死哲学 ,使现代人既重视生活问题亦关心生命问题 ,在生、爱、死的各方面皆趋向一个最佳的状态 ,以获得更好的“生”与“死”之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特别是其所蕴涵的不同思维样态使得中西语言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就思维模式而言,中国哲学是范畴逻辑结构的意象思维,西方哲学是范畴逻辑结构的演绎思维;中国哲学是治世的、感性的语言观,西方哲学是创世的、理性的语言观.这种对比分析能够揭示中西方语言作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错误是把对立面统一绝对化,旧教材的错误则是把两极对立绝对化,特别是把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立绝对化了,殊不知阶级社会源于“心物”对立或脑体分工,把“心物”对立绝对化就是使阶级社会永恒化。再说哲学也只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大派,因此教材对唯心唯物的划分纯属画蛇添足,而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理解也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访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理健康观作为一种内在、稳定性的主体认识,影响着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本研究对60名幼儿教师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结果表明,教师认为幼儿心理健康体现在性格、个人行为及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情绪、道德品质等五个方面,其心理健康观具有模糊性、经验性、主观性等特点,并呈现出重外轻内、重适应轻发展的倾向。传统文化价值观、自身经历和认知水平影响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