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对乡村教师专业化、自主专业发展及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然而在我国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现实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与政府机构间的协作机制、过度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学习内容的供给严重缺位以及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等。"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并勾勒出了实现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目标及从普遍接入到普遍服务的发展路径,即:加强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整体中长期发展战略;开放市场与改变过度依赖政府的发展模式;能力建设与上下结合;最大化移动以实现普遍服务。  相似文献   

2.
乡村师资队伍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又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一些地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存在对象范围模糊不清、生活补助标准缺乏差别化、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建设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地方政府要明确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对象,确保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对象范围公平合理;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差别化;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建设等,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教师身份的国家楚构与乡土生活产生诸多冲突与矛盾。与此相应,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不断弱化,与乡村生活的心理距高逐渐琉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因而,必须重构乡村教师、地方政府和村落社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社会功能和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家庭教育质量对学生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家庭教育指导是乡村教育在家校合作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当前惠州市B县乡村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现状,在分析乡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困境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校、教师等多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包括完善政府保障机制;健全乡村学校家庭教育管理体系;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协同建立高校与地方小学合作模式等,对乡村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学校、社会教育的不断改善中,家庭教育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教育的中间地带越发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低、生存环境差、工作压力大、提升机会少、社会地位低,导致部分乡村教师调入中心城市任教或到城市改行做其他工作。这种教师"逆向流动"及流失现象导致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严重、整体水平不高。为留住和用好乡村中小学教师,各地方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津贴补助制度,各师范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到乡村任教的教育职业情怀培养工作力度,各新闻媒体应齐心协力开展"乡村教师政策"宣传活动,维护乡村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6.
蔡明山 《武陵学刊》2022,47(1):123-130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情怀"可以弥补政策上的不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特别关注教师"乡村情怀"的培植,使乡村教师因"情怀"而扎根,因"情怀"而生理想.乡村教师的乡村情怀包括爱乡村生活、爱乡村环境、爱乡村教育和担当乡村振兴使命;其培植可以从道德升华与价值塑造、社会教育与政策保障、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环境提质与文化熏陶等方面着手;其培植效果则可以从是否有志愿下得去、留得住、扎下根、有更长远的思想认识、以及现实状态等多个维度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查法与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南充市的乡村教师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发现乡村教师的现状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地位低,待遇低,结构性短缺,素质有待提升,后续性学习困难,教学环境简陋等等。要想改变乡村教师的社会现实问题,需从政府、教育、社会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存在拥有多种身份,其中文化身份是农村教师作为"知识人"的典型特征。追本溯源,聚焦传统教师文化身份的本应具体形象是必需的;是回应与体现当今时代下乡村教师文化身份最直接的证明所在。乡村教师传统文化身份表现为乡村社区文化的启蒙者、传播者以及革新者和公共文化服务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乡村教师文化身份出现旁落现象。为了符合社会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的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必须构建乡村教师文化身份认同所需要的支持体系。乡村社会本体作为乡村教师自身存在的环境,需优化乡村本土文化;同时乡村教师自身也需增强技能、转变观念,才能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疏远乡村的历史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乡村教师疏远乡村社区在某种程度上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下沉,乡村社会结构转型相联系。改变乡村教师边缘化地位,必须加强乡村教师与乡村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挥乡村教师之农村社会的公共功能。  相似文献   

11.
教师伦理角色是教师职业角色的一个方面,是教师专业研究的重要问题。不仅涉及教师自身道德的完善,也涉及教师对所承担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外部职责的践行。乡村教师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外部数字技术环境干扰下,所凸显的工具理性僭越教师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乡村教师伦理角色问题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境况,教师伦理角色本质得以重构。由此,针对教师伦理角色中的诸多伦理角色困境,呼唤从国家、政府、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等多主体联合下得以回归,消除数据鸿沟,构建数字生态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完善数字技术,增强乡村教师个体的伦理问责机制;回归育人理念,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教育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12.
乡土情怀在当前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能够促进乡村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能力,更好推进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主要从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两者的内涵,阐明了乡村教师生成乡土情怀的重要性,还从乡村教师个人方面和外部环境因素方面提出了培养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策略,为更好推进乡村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乡村教育活动中,乡村教师兼具多种文化身份,这也决定了他们带有特定的文化使命。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乡村教师逐步沦为了乡土社会的陌路人,其文化使命隐匿在狂飙的专业化进程之中。理清乡村教师的文化身份,可知他们的文化使命在于:开启乡村儿童知识视界,推动乡村社会良性发展,促成乡土文化再生产。促成乡村教师文化使命的复归,政府要推行"乡土"指向的教师教育政策;学校要回归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主动参与乡土文化再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问题本质上不是教师问题,而是乡村问题,是乡村问题带来的教师问题。当前,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正在从"待遇""职称"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问题转向教师内部专业存在感问题。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的问题有专业生活实现感问题、专业成就获得感问题、专业价值认同感问题三个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学校,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实现感;改变教师评价方式,实行"合格性绩效评价",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就感;设立乡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建立县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乡村教师自我内力,增强专业价值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汇》2013,(2):24-24
我是乡村一线教师,是一个从浙南偏僻小山村里走出来又回到乡村的教师。我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乡村的教育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供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但我国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存在“唯我”与“为我”困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应实现“从我到他”的逻辑超越,表现在四方面:主体逻辑上,从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价值逻辑上,从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关系逻辑上,从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行为逻辑上,从理性嵌入转向德性融入。为促进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建议转向“他”理念,塑造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新自觉;加大“身体”实践,丰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体验路径;营造“协同”环境,活跃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大氛围。但也应注意他者观的限度,以避免对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乡村优质教师短缺危机、乡村学生学业质量危机以及城乡社会文化断裂危机,国外面向乡村的职前教师培养出现了以在地化教育理念为支点的模式变革。乡村教师教育的在地化转型秉持催生乡村教师地方性意识的培养理念,旨在通过实地体认的方式培育适合乡村社区、学校及学生需要的在地化教育实践者。为此,国外开发了面向乡村教师培养全流程的教师教育项目体系,构筑了政府和公益组织资助支持下的大学、乡村社区及乡村学校等多主体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并创设了囊括地方性知识、在地化教学能力及实地教学经验等内容要素和具备多样化组织形式的乡村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相似文献   

18.
各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聚焦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基础上作了因地制宜的调整,更加重视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全科型培养,倡导差异化的城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主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式解决教师缺编问题,认为单向度的城乡教师流动是城乡教育均衡的主要途径。建议继续拓宽乡村教师培养的途径,立足乡村教师真实需求与专业发展规划,核定编制、推进双向流动、完善评价标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同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处于农村传统文化体系制高点的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角色逐渐窄化,由原来的“本乡人”“乡里能人”“一村之师”“知识人”演化为“外乡人”“教书匠”“一校之师”和“国家干部”。城市化进程加快动摇了乡村教师的文化权威,教师教育课程的“城市化”影响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教师待遇改善不尽如人意影响乡村教师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教师管理权的上移调整了乡村教师的隶属关系。为丰富乡村教师角色,提高乡村教师责任担当,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以保护乡土文化为基础,增强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认同;以开展乡村教师定向课程为措施,增强未来乡村教师的乡村认知;以完善落实工资待遇为保障,引导更多优秀师范生回家乡任教;以上级调控、地方带动为牵引,激发乡村教师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20.
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福利问题关系到我国贫困乡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目前,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社会福利存在很多问题。可以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标准、提高对乡村教师的人文关怀并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严格贯彻落实政策给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