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初期苏联对日政策问题,是重新构筑战后远东政治格局的重要事件之一。苏联要求扩大在占领和管理日本方面的作用,力阻美国在日本垄断地位的形成。随着苏美矛盾在冷战后的不断加剧,苏联抵制和最终拒绝在美国主导下的对日和约上鉴字,搞清楚这一问题,对于理解远东政治格局在冷战背景下的演变及冷战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战之后,美、苏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上战后苏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这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领导下的西方自由世界的严重威胁。自总统杜鲁门提出意图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二者由战时的合作转为战后的竞争与对抗。一直到冷战结束前的时期内,美国历任总统在上台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貌似具有与其前任不同的内容然而实质却基本不变的冷战战略。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其自身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几经曲折,看起来充满了变数。但如果从二战以后美苏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冷战”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又十分的合情合理。二战之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决定了美国对国共双方均采取了合作和友善的政策;二战结束前夕,伴随着苏矛盾的日益公开,美国在华扶蒋反共从而在远东遏制苏联的政策逐渐形成;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全面遏制苏联,在中国选择了公开美反苏的蒋介石政权进行反共内战的政策;解放战争胜利后,扼杀新中国是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而中共倒向苏联则是多年联俄战略思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中。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美国霸道、强权的揭露 ,还无法充分地说明在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浪潮中不少国家仍认可或追随美国霸权的原因。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其中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为转折点 ,前期的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扩张性 ,后期以势力收缩和对苏缓和为基调。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全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苏联学研究是“冷战”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美国政治联系紧密。美国的苏联学研究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思想理论支持,为美国对苏外交政策服务,配合情报部门的反苏工作。冷战虽然结束,但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竞争的实际存在使美国苏联学研究继续保持其作为斗争工具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美国为实现其远东战略,将中国东北作为其情报战的重要场所,派出大量情报人员,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建立起间谍网络。美国在东北的情报活动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专业情报组织派遣专业情报人员进行活动;其二是由美国外交人员进行情报的搜集与报告。这一时期美国获取情报的主要目标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活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制定对苏政策、对华政策提供依据,服务于冷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对峙标志着世界冷战格局的形成。本认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与亚洲有关,但由于战时和战后初期美、苏的全球战略重点和其亚洲政策,以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历程和民族解放运动,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是在朝鲜战争后,与欧洲不同步。  相似文献   

9.
战后初期,以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为代表的众多高层官员认为,美国外交政策应该延续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理念:唯有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共识方可构建起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秩序。因此,在原子能这一关键问题上实现信息共享即刻成为美苏联合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一系列管控方案相继失败,艾奇逊倾力打造的“国际原子能管控计划”彻底破产,遏制思维继而全面主导西方世界。作为战后美国外交决策的核心人物,艾奇逊转而青睐冷战思维,美国政府即刻开启了扶植欧洲、抑制苏联的外交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了,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加强对冷战思维的防范及其危害性的认识。 在冷战后的10年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谓“冷战思维”,就是在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国政界、学界及舆论媒体等分析国际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的特有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冷战思维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思想基础并延续于整个冷战时期。 现阶段美国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以现实主义为冷战思维的哲学基础,认定大国间具…  相似文献   

11.
郑丽丹 《考试周刊》2010,(22):236-237
大萧条时期,胡佛政府对苏联继续坚持一贯的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更是掀起“反对苏联商品的倾销”运动和征收“反倾销”特别关税。这些经济上的反苏政策非但没有给美国带来任何的好处.最终还导致关苏两国经济联系的减弱和美国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失。本文以当时美苏两国经济情况为背景.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对苏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述抗战胜利后苏美冷战对国共谈判的影响李分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美英三大国围绕着一系列战后敏感问题,引发了尖锐的予盾和冲突,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双方均以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为主,以军事干涉为辅,争夺位于...  相似文献   

13.
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美国政界可谓绞尽脑汁,召集各色人才出谋划策,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对苏战略。苏联作为冷战的一方,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也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但是在冷战期间苏联的冷战战略始终是以军事对抗为中心,很多战略决策的出台往往缺乏精密的推敲,最高领导人依个人所好制定战略决策,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针对性不强。苏联的最终解体与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战略失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日关系中,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并拒绝向中国人民认罪,其原因包括日本国内和国际因素。日本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使得日本难以承担历史责任。此外,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远东政策转变,中国建国后对日本的态度等也导致日本战后认罪态度存在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5.
1948年柏林危机,是战后苏美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第一次全面对抗。我国史学界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接受了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即把危机的起因归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今天,当“冷战”终于结束以后,再回首昔日硝烟弥漫的“冷战”战场,以曾经存在的国际政治两重格局为背  相似文献   

16.
以原子弹影响国际政治,是核垄断时期美国原子外交的宗旨。从对日本最后一战,到战后短暂的和平喘息,再进入冷战,美国没有放松以原子弹牵制乃至改造战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政策构思。这种外交是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其矛头必然指向主要对手——苏联;同时,美国以共享秘密、有限开放和提供保护为交换手段扩大原子弹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18.
罗伯茨电报是研究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对苏政策的重要文献,它对研究冷战起源的意义,可以跟乔治·凯南的长电报相提并论。罗伯茨认为,应抓住时机,直面英苏关系现实,反思苏联思维方式和俄罗斯外交传统,以便对苏联外交政策形成正确认识。罗伯茨的分析和建议,显著推动了外交部大幅度调整对苏联政策的步骤,从而加快了英国同苏联冷战对抗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与英美两国在几个重大问题上的矛盾及其解决进行论述,阐明苏美英三大国各自的立场和实质,为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关于“东方战线”问题 为了遏制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苏联从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美、法等“非侵略的民主国家”结成联合阵线。1933年11月,苏联政府为了避免在未来战争中两线作战,向美国建议缔结有苏、美、中、日等国家参加的互不侵犯条约,但美国政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避免日美双方关系复杂化,在远东地区顽固地推行对日绥靖政策,拒绝了苏联政府提出的建议。1937年3月10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提出了缔结太平洋地区安全公约的设想,但美国对此反应冷淡,加上美国联合英法等国家在欧洲事务中蓄意排斥苏联,从而促使苏联外交政策转向。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八大上指出:党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的基本出发点是“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苏联这一立场,反映了苏联对美国的失望和对中立的坚定。1939年4——8月,苏联同英法两国进行了结盟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